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作者: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展现的我们党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也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党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标识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
文化是人们在生命实践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在生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个生命共同体中获得认同、传播和传承,从而作为一个人类群体的生活样式和共同价值被普遍认同和遵循,凝聚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
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标志。“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发问,从一开始就意味着主体性的觉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精神自觉。
“本质先于存在”,这一论断是对动物生命属性的生动写照。动物的生命属性是先天设定的,其自然基因决定了其存在方式,即本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下来会打洞”。人虽然是动物,也具备自然属性,但是这不是人的根本属性。从严格意义上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还不能称之为人,只能说具有这样本能的动物出生了。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进入了人类社会,在家庭中被抚养,在文化中被教化,渐渐地生成了另一种属性,即社会属性。这种属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文化属性。人的生命离不开本能,但是本能还不是人的生命,人只有在本能的基础上按照文化属性超越本能而存在的时候,才是真正人的生命。所以说,对人来讲不是“本质先于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在既有的文化中不断生成,又在自为的活动中生成文化。这一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正是一代又一代现实的、历史的活动着的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文化得以创造、积淀、传承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范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是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历史中生成又在历史中不断传承的精神标识。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
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2013年12月,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物质层面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浩瀚文物,精神层面的家国情怀、君子人格、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印象。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华文明肌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厚德载物”“仁义博爱”“扶危济困”的利他精神,“诚实守信”“谦敬礼让”的自律精神,“忧劳兴国”“俭以修身”的勤俭精神等等,培育造就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使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传统,相继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新时代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铸就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活水”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这一系列的精神既凝结着无数先贤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更体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深深的民族情结和崇高理想,是在追求兴国强国过程中产生的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赓续传承。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担当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历史使命。
三、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世界意义。西方国家通过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崛起后,西方“普世主义”随之产生,认为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好的文明,西方社会是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范式”,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然而,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造了新的辉煌。中国成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由高速发展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全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尤其是2008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冲击及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实践中,中国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从而用事实宣告了西方文化“普世主义”的终结。
实践证明,并不存在唯一合理的“普世价值”和最优文化,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建设精神家园。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定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追求熔铸于当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让中华文化血脉赓续于新时代,使中国精神之花绽放于新征程,凝聚成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在制度文化、精神理念层面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光彩。
新征程上,我们仍要继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向世界展示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程沛
来源:作者:光明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