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电视剧排行榜前十名经典好看(弘扬民族精神又好评如潮)
“第一次接到电视剧《功勋》的创作任务,我完全不自信。当时只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谈起他的新作《功勋》,总导演郑晓龙这样说。在他看来,主题创作本就不易,这部剧作聚焦的功勋人物又大多从事着核物理、核潜艇、航天、医药、农业育种等普通观众完全不熟悉的职业。“这样的故事,做一个都不敢保证成功,还要同时做8个。”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统筹协调拍摄、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出品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创作座谈会25日在京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参加会议并作讲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参加并主持会议。这部为英雄立传、弘扬民族精神的剧作,一经播出就收获了观众的普遍认可。豆瓣评分高达9.1分,在爱奇艺、优酷、腾讯平台总播放量分别超过3亿,弹幕接近500万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挖掘“高光时刻”
《功勋》讲述了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等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感人事迹。“作品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功勋们自带光芒。”郑晓龙说,他们的精神境界、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平凡人生中创造出的不凡功绩,为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剧照。
有了丰富的素材,如何破题,在有限的剧集中充分展现人物的艰难困苦中穷且益坚的精神内核?郑晓龙给出答案是:我们要选功勋们的“高光时刻”。
在他看来,有些功勋的高光时刻容易辨识,比如屠呦呦、袁隆平、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他们的不凡成就举世瞩目。也有些功勋的高光时刻不那么好辨识。对申纪兰,广为人知的是,她当了十三届人大代表。但鲜有人知的是,她是新中国倡导和践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为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李延年,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部队坚守住346.6高地,是李延年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斗。这是为赢得停战谈判的决定性一仗,也是他的高光时刻。张富清军功无数,但他60多年深藏功名,从来不因战功向组织伸手提条件、要待遇,这才是他的高光时刻。
在此基础上,再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贯穿整个作品,剧本的创作就找到了方向,并且有了取舍素材的依据。
郑晓龙。
资料搜集和采访长达半年
《无名英雄于敏》单元导演沈严透露,在于敏单元,剧本的资料搜集和采访过程长达半年多。通过于敏的家人、学生以及同事们细致的口述,一位艰难困苦中鞠躬尽瘁又乐观幽默的科学家形象才慢慢浮现在人们眼前。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说,以往核武器研制题材中,那些艰难困苦的情境仍在,如缺粮少食的情况,在《功勋》里由于敏“偷食萝卜条”得到复述。但在《功勋》里,更多了些艰难岁月中不改的乐观、豁达与幽默。
比如“用理论摸鱼”的名场面。当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于敏听同事说“饿得都没有力气”了,居然带着一群从没下过地的高级知识分子下河抓鱼。于敏一本正经地分析:“理论对的,找到理论,找到规律,是能抓到鱼的。”可他们忙活半天,却一条鱼也没抓到,让不少观众觉得好笑又心酸。
沈严透露,在采访中他们了解到,于敏生前一直拒绝“氢弹之父”的称谓。于敏曾反复强调,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不认为这是老人家简单的谦逊,因为在采访中亲身体会了于敏先生的背后,千千万万个于敏在为祖国的强大付出无可想象的努力。因此我们也尊重了于敏先生的意愿,在塑造功勋人物的同时向我国的科学家们致敬。”
剧照。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深度参与了该剧的创作。仲呈祥回忆,该剧对剧本的要求极为严格。第一次剧本讨论时,大家对《能文能武李延年》这一单元的剧本不满意,后来剧本竟另起炉灶,全部推倒重来。
这一单元的编剧刘戈建是导演郑晓龙的好友。去年6月,郑晓龙突然给他打来电话,说李延年单元的剧本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他救场,重写剧本。他刚表态说考虑考虑,郑晓龙就来了一个蛮不讲理:这任务你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接到任务,他先看了老英雄李延年的采访录像和制片方提供的各种资料。同时,他网购了20多本关于朝鲜战争的书籍。最令他满意的是买到了《四十七军在朝鲜》,四十七军是老英雄李延年所在部队,书中详细记述了346.6高地的战斗。这场战斗也成了他剧本创作的中心。
像战士一样面对
《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李延年的扮演者王雷从小在军人家庭长大,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每当他研读剧本,爷爷讲述过的战斗画面在他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他说,“我带着对爷爷、对革命先辈和无数英烈的敬畏之心,走近了战斗英雄李延年。”
开机前,单元导演毛卫宁向所有演员提出要求:像战士一样去面对整部戏。刘戈建透露,主演王雷拒绝了房车的待遇,和他的“战友们”在寒冷的战壕里一起穿着单衣,一起等待,一起拍制战斗场面。
为什么?王雷说:“让我从温暖舒适的房车里出来,马上去演一个艰难奋战的指导员,这是不可能的。”
王雷说,对于演员,最重要的挑战就是能否走进那个时代和环境,能否表现出他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他细腻的心理活动。为此他狠下功夫,学习并使用了李延年的家乡方言,研究了李延年的生平事迹。一段七分钟的独白,他练习了上百遍。
剧照。
看录像时,王雷发现:李延年老人在接受采访、叙述往事时很多记忆模糊了,记错一些时间,一些细节。但老人绝对不会记错战友的名字。老人回忆的所有战友都牺牲了,但他一生中,从没忘记过他们的名字。
这让王雷印象深刻,倍受感动。表演中,王雷在表现李延年与每一位战士之间的事迹时,着力在他与战士的情感上下功夫。王雷这样塑造角色:“李延年跟每一个战友有不同的交流方式。作为指导员,他根据每一位战士的性格、文化水平、家庭背景,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战士们交心。而当一个一个战友在战场上倒下时,李延年的悲愤之情、感人的细节,也是表演中精雕细琢的重点。”
王雷说,他力求将我军指战员的家国情怀、优良品格,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在李延年身上展现出来。正如李延年所说——这个勋章不是授给我一个人的,我只是一个代表,荣誉属于千千万万牺牲的烈士。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主办方
图片来自主办方。
来源:作者:肖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