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 氾水与汜水失之毫厘
文/黄元罗
在某集邮爱好者交流群中,偶然间发现下面两枚邮戳。不仅感叹:中华民族地大物博,重名现象已司空见惯。
笔者打小爱好文史,再加上客居宝应十多载,细瞅一番后,发现有点不对劲。原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江苏省宝应县氾水支局邮戳印章上的“氾水”被错刻为“汜水”了。
“氾”和“汜”这俩字,如果手写,字形还真是难以分辨,但实际上,俩字在外形上还是有些许区别的,读音也各异,意思更是截然不同。
“氾”有两个读音:“fán”和“fàn”。读“fàn”时,多用作动词,同“泛”;读“fán”时,常用做地名或姓氏。照这个解释,隶属江苏宝应的氾水应念作“fán”水,只不过,受当地方言和旧称“范水”影响,被错读为“fàn”水,且得到了民政部门的认可。其实,类似现象还不少,如南京六合,应念作“liù”合,却被错读为“lù”合、甘肃宕昌,应念作“dàng”昌,却被错读为“tàn”昌,等等。
“汜”仅有一个读音:“sì”,意指不流通的水沟。隶属河南荥阳的汜水就是因为在古代,境内唯有西南一深壑幽谷通往荥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得名。
在现实中,因读错或写错地名而造成的误解,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大有所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发电报时,误将调动军队的地点“沁阳”(位于今河南省北部,隶属焦作市)写成“泌阳”(位于今河南省南部,隶属驻马店市),这多出来的一撇,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让冯玉祥和阎锡山失去联合作战的机会,成为中原大战的输家,从而改写了历史;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有两位在上海打工的西安小伙儿,在网上订回老家过年的长途汽车票时,一不小心将“西安”(陕西省省会)错选为“西安丰”(江苏宝应属下某乡镇),结果上演了一回春运囧途。身上没带多少现金的俩人幸亏遇到好心司机纪维民,否则,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少笑话。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生活中,若遇到一些难认的字,切勿想当然;在说或写一些相近的字时,切勿马虎了事。要不然,让人贻笑大方事小,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就得不偿失了。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8年5月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