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经典(明代黄浦江开凿)
2018年国庆节,上海黄浦江两岸数百栋建筑集体亮灯
明永乐元年(1403年),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开凿,无疑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
唐宋以后,长江三角洲下沉,泥沙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因海潮的倒灌,太湖支流吴淞江日趋束狭,堵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于是发生泛滥,使太湖中部平原洼地沼泽化,太湖水患肆虐,对吴淞江的治理益发急迫。
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入海口(今浦东机场一带)淤塞不通。造成上海地区严重水灾。此事惊动永乐皇帝,派出户部尚书夏原吉到沪治理水患。夏原吉接受幕僚建议,把吴淞江的支流上海浦与范家浜打通,并挖深拓宽,上接泖湖、太湖之水,彻底解决水患问题,先疏浚吴淞江中游及北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史称“掣淞入浏”,后又疏浚凿深拓宽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即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以此为基干河,南接上海浦,再南接黄浦;北接南跄浦。把吴淞江的四条南北向支流“一浜三浦”,连通拉直拓宽,北出吴淞口入注长江,形成了一条大水系。史称“黄浦夺淞”。这就是今天黄浦江水系的来历。
自黄浦江开凿之后,成为太湖水排泄入海的主水道之一。太湖水东流经青浦区淀山湖,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称黄浦江。到今闵行区邹家寺嘴折向北流,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桥,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到吴淞口注入长江。
经过多年的疏浚治理,黄浦终于成为一条浩浩淼淼的大江,并逐渐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的水上大动脉。它是将人工开挖改造加天然河道的融汇相组合,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也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伟大工程,堪与世界文化遗产四川都江堰媲美。
清康熙开海通商后,黄浦江的江海通津功能得以发挥,上海的港口地位不断提升。乾隆年间,上海港的船舶多达三千四、五百艘。港口兴旺带来了城市繁荣,街巷扩至六十多条,百货荟萃,商贾云集,钱庄四起,会所纷现。六百多年来,黄浦江汇聚着上海的灵气,滋养着两岸的子民,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黄浦江畔的变迁史,记录着上海历史的荣耀和辉煌,成就了上海得天独厚的城市形象,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品格,扩大了上海的外延,也丰富了上海的文化内涵。
至于“黄浦”之名,南宋即已出现,还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黄肚浦等。南宋时不过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大致从烂泥渡至米市渡。1403年容入新水系后也是只称“黄浦”。大约到1914年才在《上海租界》图上明确记称“黄浦江”,至于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明清修志人附会黄浦江为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而得名,以讹传讹。不确。
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都有一条河流相伴,如伦敦的泰唔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纽约的哈德逊河……这些著名的河流,几乎都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自然遗产。上海的黄浦江与众不同,她是一条独特的河、传奇的河,她由人与自然的力量共同造就的河流,前些年,我们就曾经大声疾呼黄浦江应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以“黄浦江申遗”作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抓手,重新演绎和书写新时代上海人民文化创造的新篇章,正逢其时。这个提议能否记起隆隆回声,就拭目以待了。
本期图典就以发一组黄浦江的老照片,与各位分享,请批评指正。
清末民初上海沙船业逐渐衰落,停靠在黄浦江上帆船,蓬帆千疮百孔
晚清黄浦江中行驶的“开泰木”号运木船
黄浦江上的渔民和他的渔网
1868年上海外滩和黄浦江上的船只
1870年代 繁忙的黄浦江
1920年代渔民在吴淞口捕鱼
1930年代1930年代黄浦江中的小舢板
1934年黄浦江边外滩江堤 摄影:霍尔顿
新中国成立初充满诗情画意的黄浦江上的渔船
2019年11月19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