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这本书的基本信息(荐书水浒传的诞生)

水浒传这本书的基本信息(荐书水浒传的诞生)(1)

水浒传这本书的基本信息(荐书水浒传的诞生)(2)

水浒传的人物比较扁平,性格比较单一,不像后来脱胎于它的金瓶中的人物那样拥有复杂的性格。

作者说石秀“精细”,那么石秀就清醒仔细,他说宋江仁德,那么宋江就人前人后自始至终都仁德,他借宋江的口说李逵“真” ,那么李逵就“真”到了最后。 比如他写宋江,一出场便说他“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周人之困”,是“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他叫“孝义黑三郎”,那么得知父亲死后便嚎啕大哭、星夜独自赶归,即使功成名就后也“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

宋江仁德,人前人后、自始至终,其实都没有变过。

孙述宇先生又将水浒与宋金战争联系在一起,特别将宋江与岳飞联系在一起,宋江与岳飞都仗义疏财、名满江湖、为国效力、被诬毒死、身后封侯立庙……,巧合得不像巧合,这对我原有理解是一个延伸。

对于孙述宇先生说的招安是天命所示,众好汉顺势而为的观点,我是认同的,这是因为,正如书中所说,“《水浒传》有个放走魔星的神话骨干,又有玄女娘娘显圣,又有天降令旨,都决定了众好汉归顺与报国的路向”。

或许众好汉本来或多或少就有招安的意愿。

全书第一次提招安是在三十一回。作者用好几回大写特写武松杀了十几口人后遇到宋江,并对他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第一个有心招安的偏偏是当时罪犯深重的武松 。第二次提到招安是在四十三回,戴宗对石秀说:“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了梁山泊宋公明入伙。如今论称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只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甚至宋公明在劝说其中一位好汉入伙的时候,都说“等以后受了招安……”。

如果按照孙述宇所说,水浒是由曾经抗金的忠义人参与创作,那么众好汉(可能除了李逵)只反奸臣,不反皇帝也是不难理解的。

而对比后来的同是强盗的王庆、田虎、方腊的描写,就知道作者对108好汉多仁慈。 田虎、王庆、方腊有的甚至从父辈起就是恶霸,侵占族人土地,从小奸诈,好色,没有义气,他们贪求富贵,自立朝廷,要当皇帝,广纳后宫,欺压百姓。 详写的王庆更是“从小恶逆”“积赌惯家”“狡猾奸诈”“捵主作弊”,归附他的是“那些游手无赖及恶逆犯罪的人”,他会贿赂蔡童杨高,他的手下“脸横紫肉”“掳掠惯了”,并动不动就要斩败阵的将领…… 梁山好汉中虽然也有人好赌嗜杀,但义字最大,会被宋江那样忠义仁德的人吸引,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不愿欺压弱者。他们大部分是被逼上梁山,并不是真的想反皇帝或朝廷。 孙述宇说水浒传的潘金莲写得多好,容音俱佳,对话、细节生动。

我在阅读水浒的过程中也注意到水浒虽节奏快速,但也不乏细致的描写。比如鲁智深在听到和尚们已经饿了好几天后就停住了吃食(这和尚虽莽但还是善),比如《水浒传的诞生》中提到“武松拿的银酒器真实得很,硬邦邦地占据着空间,好不方便,须踏扁了才好携带;在鸳鸯楼上,他是揣在怀中,跳城墙逃走时,是装在缠袋内,拴在腰间。后来他找到老朋友张青、孙二娘时,这些银器还在,张青为了方便他旅行,拿些零碎银子与他换了”,比如宋江和吴用秉烛谈兵,圣旨说不赦宋江时吴用目示花荣的那一眼——有了这种细节,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吴用“自到任之后,常常心中不乐,每每思念宋公明相爱之心”,得知宋江死后也自缢在他墓前。 这样的细节肯定被兰陵笑笑生注意到了,并在《金瓶梅》中发挥到了极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