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

志愿填报是决定考生未来走向的关键之选,影响人生择业和事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平台高校和城市已成为决定志愿填报的关键要素,高校学习作为人生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最后关口,志愿填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志愿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大多数学生希望留在一线城市或大城市工作,但房价和生活、就业的压力已经成为影响他们现实选择的最大障碍,就业发展机会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大城市的主要驱动因素,当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生活压力而流向非一线城市,并且这种情况出现了逐年增多的趋势。

浙江谋县招聘事业编,结果41名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报名,类似的信息不绝于耳。

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好,就业机会、发展机遇多,公共服务也优越,但是些城市对人才的要求非常苛刻。非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国际性人才,难以在这样的城市立足、扎根。我国有“扎根”的思想传统,要在一个地方就业,就想在当地买房,就想落户,就希望享受到当地的优越的公共服务。可是,买房和落户成了横在名校毕业生面前的两道难以越过的障碍。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博士非常不容易,全家要勒紧裤腰带。子女好不容易博士毕业了,父母指望着跟着孩子享福,但是子女连稳定、体面的工作都难找,还要买房安家,买不下房子,即便找到工作,也很难落户到城市,也就享受不到城市户口人同等的公共服务。

学生甲北京某重点高校研究生毕业,在北京打拼五年后,无奈中选择了逃离,回到河北老家考了公务员进了体制,才成家立业。

学士乙从北大毕业直接报考了本县的选调生回到本县。

学生丙从北航毕业,当初誓言留在北京,但是996的工作环境让其无法忍受,最终经过不到一年的跳槽,后考取本县的村官,家里给其买辆车和房子,经人介绍在老家成家,过上了安逸的生活,适逢假期带着全家出去走走,感觉很幸福。

学生丁清华研究生毕业通过选调生进入中央部委工作,其对象清华毕业后直博北大,毕业后北大留校任教,两人成家后,加起来收入每月只有两万多,最终在两家老人的帮助下在京郊贷款购买了一套不到70平米的房子,日子过的紧紧巴巴,有孩子后双方老人轮流帮助看护孩子,因为只有一室,老人只能每天打地铺,由于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经受不了长期打地铺的煎熬,被迫从当初的一家半年看护孩子,调整为一家一月。

下面我们看一下今年一些权威架构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考。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刷新历史纪录,毕业生就业情况广受社会关注。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仅一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进一步提升,选择读博的硕士生增多,“考博热”可能正在兴起。

今年大学生就业有多困难?智联招聘发布《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在1076万应届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较去年下降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和慢就业15.9%,均比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

另一组数据,企业洞察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注销、吊销企业数量335.5万家,同比2020年上升了19.86%。

一边是已破千万的大学毕业生,一边是延续至今的企业倒闭潮,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毕业三个月被优化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

约44.4%的毕业生将国企视为就业首选,较2021年的42.5%高出1.9个百分点,选择民企的只有17.4%,较2021下降1.6个百分点,至于有创业意愿并准备好创业的人,仅剩14%(中国传媒大学数据)。

在报告里,智联招聘明确指出:

“总计1076万毕业生,15.4%已签约。已签约学生的平均预期月薪6507元。”

消息一经曝光,几乎霸占了所有的头版头条。

不少人在评论区提出了质疑:

“昨天听人事说招进来的本科生月薪3千。”

“普通211,现在找工作基本都是三四千,我们宿舍就没有超过4千的。”

“拖后腿了,211硕士,一个月4千多。”

要知道这是疫情以来,毕业生工资首次出现跳水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体制内和自由职业,分别占比50.4%和18.6%.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面对高薪和抗风险能力的博弈上,2022届毕业生明显更为保守。

从目前行业发展来看,互联网虽高薪但风险也大。尤其不适合应届生,搞不好下一轮裁员就到你了,饭碗丢了事小应届生身份没了才是亏大发。

其实除了互联网,还有这些行业值得入坑。

如航空制造、能源、医药等也可以轻松月入过万,而且制造业向来比较抗打。

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1)

不过,这些行业的薪资虽高,但也不是谁都能进的。

以往年的留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为例,高达63.2%的人因“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被企业拒绝,成为求职失败的第一大原因。

就业压力是选择毕业去向的首因

应届生选择去向时考虑的因素中,就业压力占比最高,为47.6%,其次为所学专业(36.1%)和经济形势(35.6%),院校背景、长辈意见、理想爱好等因素影响程度较低。可见,与个人因素相比,环境因素对毕业生的去向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

当前国内疫情反复,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承压,感受到今年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的应届生比例为61%,比去年高6个百分点。因此更多人选择继续深造、自由职业、慢就业等方式缓解自身就业压力。

选择读博的硕士生增多,“考博热”可能正在兴起

具体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去向,2022年,硕士研究生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占比11%,显著高于2021年的4.3%。一方面,国内博士人才仍较稀缺,薪资水平相对其他学历有明显优势,吸引更多硕士生考博;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硕士生暂缓就业的一个选择,“考研热”是否会逐渐渗透到“考博热”,值得关注。

双一流院校学生比普本、专科生更爱深造。毕业院校等级方面,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单位就业、自由职业、慢就业上的意愿均要高于双一流院校。而在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中,17.6%决心在国内继续学习,还有4%选择出国深造,分别高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10.9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可见,双一流院校毕业生愿意在本就占据优势的院校和成绩方面继续加成,用时间成本换取更大的就业竞争力。

求稳心态有增无减,毕业生对国企热衷度继续上升

对于偏好的就业企业类型,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4.4%,高于2021年的42.5%。选择民营企业的占比17.4%,比2021年的19%继续下降。国企热、考公潮升温,民企热度降低,共同折射出本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上的求稳心态加剧。此外,可能也与疫情后国企面向大学生的扩招有关。

但记者也注意到,今年更多毕业生愿意去小微企业就业。本届毕业生中,有45.1%青睐规模在500-9999人的中型企业,占比最高,并高于2021年的44%。同时,毕业生对小微企业的选择增多,2022年选择微型企业、小型企业的毕业生占比3.6%、34.4%,高于2021年的1.8%、28.7%。这正是就业压力加大下的务实选择,与期望月薪下降表现一致。这对小微企业来说,也是储备新生力量的好时机。随着政府持续纾困小微企业,度过疫情冲击后的小微企业也将收获更多年轻人才。

备考公务员的比例五年翻倍

2022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00万,创历史新高,较2018年的增幅达到28%。应届本科生报考公务员趋势明显。数据显示,待就业本科生(2021届比例为5.7%)除正在找工作之外,剩余半数都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相比2017届翻了一倍(2017届比例为0.7%,2021届比例为1.4%)。

法学、文学、管理学毕业生备考公务员比例更高。法学、文学、管理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正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的比例分别为2.3%、2.2%、2.1%。

女生更倾向于报考公务员。正在备考公务员的2021届未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女生占比(63%)远高于男生(37%),反映出目前女生的择业心态更偏向于求稳。

连续五年绿牌就业专业

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多个信息技术相关本科专业连续绿牌,高职绿牌专业多与铁路交通相关。具体来看,本科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专业以及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连续五年绿牌。

其中,2022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高职就业绿牌专业包括铁道机车、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供电技术、社会体育、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2)

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3)

连续五年红牌就业专业

红牌专业与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本科的绘画、音乐表演、法学专业以及高职的语文教育、法律事务专业连续五年红牌。

2022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汉语国际教育、绘画、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法学;高职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数学教育、小学教育、英语教育、语文教育、法律事务。

(需注意: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该专业的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市)、各高校情况可能会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4)

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清北硕博尴尬生活与北航硕士毕业逃离北京看2022年大学生就业走势)(5)

更多毕业生涌向地级市及以下地区

麦可思研究院2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2022就业蓝皮书: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下沉,二线城市吸引力增强》(下称“报告”)显示,研究发现,近五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下沉,更多毕业生涌向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并且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民企、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增强。

据介绍,此次报告涉及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5万,全国高职生样本为14.8万。覆盖了407个本科专业、583个高职专业;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了本科毕业生从事的584个职业、324个行业,以及高职毕业生从事的552个职业、328个行业。

报告显示,五年来应届本科生就业重心下沉,疫情以来更为明显。其中,2017-2021届本科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提升明显,2021届(58%)较2017届(54%)增加了4个百分点,较2019届(53%)增加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直辖市就业的比例(13%)比2017届(19%)减少了6个百分点,比2019届(16%)减少了3个百分点。

从行业来看,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2021届本科生主要在教育业(20.0%)、制造业(18.7%)及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9.1%)就业,且到教育业、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就业的比例与其他城市类型(教育业:5.7%,政府及公共管理:2.9%)相比明显更高。到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本科生更多从教或做公务员。

近年来中小城市也纷纷加大了吸引人才的力度。今年以来,不少县(含县级市)发布事业单位、县属一档国有企业的引才公告,纷纷要求最低学历是硕士,或为世界一流大学、国内部分名校毕业生。同时,今年以来名校毕业生、硕博士扎堆到浙江遂昌、江苏阜宁、广东和平等县城“体制内”单位就业的现象引人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