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好吃的手工面馆(消失的川味名店)

32561,这组数字是38年前,成都一家著名老字号面馆“师友面”的电话,当时的电话号码只有五位,今天的座机号虽早已是8位数,但使用人数却在递减。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城市的变迁,这种变化在饮食和建筑上更加直观。

成都最好吃的手工面馆(消失的川味名店)(1)

此图是上世纪成都北门大桥的老照片,中为双向两车道,两侧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远处高楼是华西集团。桥头北面右侧有个大安茶楼,师友面就在它对岸,桥南右侧的解放中路一号。

跟今天的北门大桥相对照,感觉二者没有一点联系,唯一有的,也就是当年师友面放篓子喂鱼的府南河,至今仍在流淌。

成都最好吃的手工面馆(消失的川味名店)(2)

1938年,成都徐来小酒家的厨师刘万发彭绍清二人,仿照江浙历史名吃“宋嫂鱼羹”的做法,加豆瓣等川式调料,改造成川味鱼羹臊子,以宋嫂面之名进行贩售,很受食客欢迎。

几年后,刘彭两人到川菜馆集贤馆事厨。四十年代中期,二人与当时同在集贤馆打工的李顺和、余茂森、陈忠良等人,合伙在昌福馆街开了家酒菜店,本意是以酒菜为主,以面食为辅。没想到面食风头盖过了酒菜,干脆就主营面食,正式挂牌“师友面”,取合伙人皆为师兄弟之义,主打宋嫂面。

成都最好吃的手工面馆(消失的川味名店)(3)

解放前,该店曾一度中断,1951年才在北门桥头重新开张,保持原有经营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海味煨面等多个品种。师友面店面位置极佳,北面府南河,周围多农田,推开雕花木窗,美景一览无余。

在师友面靠窗吃宋嫂鱼面看河景,在当时是一件很港的事情。房下有吊脚,准备做鱼羹臊子的大鱼,平常就用竹篓装在水中养起,要的就是一个新鲜。

做宋嫂面要选用十多斤大的肥鱼,剔出头尾骨刺熬汤,鱼肉切成指甲块,加蛋清、水豆粉拌匀,入油锅滑两分钟后捞起,玉兰片、香菌切丁,汆水备用。油锅烧热,下剁细的郫县豆瓣煵酥,掺入鱼汤,把鱼头、鱼骨入锅煮沸后,拣去豆瓣渣、头骨,下葱姜熬煮后捡出,再下剁细的金钩及玉兰片丁、香菌丁,续加盐、醋、酱油及小鱼片,勾芡成糊状即成臊子。

成都最好吃的手工面馆(消失的川味名店)(4)

吃时,碗内先放芽菜、葱末、猪油、醋及鲜汤,面条煮好挑入碗中,将鱼羹臊子舀在其上,则为宋嫂面。此面在早年拥趸众多,名头甚响,以至很多人以为宋嫂面是师友面的原创,此品在1960年被收入中国名菜谱。

此外,海味煨面也是师友面的一绝。其面臊的制法是,将鱿鱼、五花肉、猪肚、玉兰片切小片,油锅烧热,先下五花肉加料酒略炒,再依次下玉兰片、鲜汤、盐、胡椒粉烧沸,后放鱿鱼、猪肚及泡过的金钩,小火煨㸆入味即成,市场口碑也是相当不错。

成都最好吃的手工面馆(消失的川味名店)(5)

当时在成都,还有款名气很大的“牌坊面”,师友面的厨师们打听到此面是由简阳传入,出品方系简阳汽车站老牌坊下的王义均面摊,便亲自去简阳取经。

回来加以改造,以火腿丝代替肉颗颗作主料,以猪油、料酒、盐、胡椒、酱油加汤进行烧制,勾芡起锅成面臊。牌坊面的核心在于制汤,以鸡骨、猪骨并鲜鱼熬出的汤异常鲜美,吃时再以豆瓣、麻油、油海椒等调味,风味浓郁。

成都最好吃的手工面馆(消失的川味名店)(6)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师友面公私合营,文革期间曾改名为战旗面店,后恢复原名,此后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小吃和面食品种,并扩大门面,川菜名师刘建成曾担任过该门市部经理,广安面点师胡德平也曾在此事厨。

九十年代,师友面在小南街开设了分店,据说味道和总店相比仍有悬殊。1995年,师友面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后因府南河改造拆迁停业。其小南街分店在本世纪初尚在,后亦不知所踪。

成都最好吃的手工面馆(消失的川味名店)(7)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今日头条:川味文化

#吃在中国# #我是生活家# #这就是爆款#

#吃在成都#


【关注今日头条号“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