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1)

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全国有很多地方长期处于干旱之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面对这种情况,全国各地纷纷展开了兴建水利设施的热潮,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知名度的,莫过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了。

01

干旱的林县

河南省林县,地处太行山脉南端,特殊的地质条件导致林县水资源十分贫瘠。

在建国时林县全县有98.5万亩耕地,但水浇地却只有1.24万亩。

其余的土地全部都要看天吃饭,一旦遇到干旱就有颗粒无收的风险。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2)

▲如今的河南林县

在普通的年份里,林县耕地的产出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耕地的亩产不足百斤,百姓们只能依靠吃糠咽菜度日。

除了耕地用水之外,在林县的五百多个行政村中,就有三百多个村子存在吃水困难的问题,部分村子的百姓甚至要每天步行二十多公里才能打到生活用水。

在干旱的年头里,每天天还没亮的时候,许多村子的村民就要到远处的水井前排队,往往排上一整天才能打上两桶水。

一旦在路上不小心摔倒,那一家人就只能等到第二天再用水了。

长此以往,林县许多水井的井口,都被麻绳磨出了一条条深沟。

为了节约来之不易的生活用水,林县百姓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结婚等大事的时候,才会洗脸。

在最缺水的地方,甚至流传着“一生只洗三次脸”的说法:

“生下来洗一次,结婚时洗一次,死了再最后洗一次。”

当地百姓生活的艰苦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3)

▲谢公渠

在历史上,林县百姓也曾经试图改变这样的状况。

明代万历年间知县谢思聪,动员老百姓从洪山寺修建的一条小型渠道,将山泉水引入了村子,解决了部分人的用水问题,谢思聪也因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

1957年的时候,区委发动群众将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从南谷洞引水未修成的26 公里渠道建成通水,并起名叫“抗日渠”。

这条渠的建成,让全村人都吃上了自来水,也成为了轰动整个林县的大新闻。

不过这种小型的引水渠在遇到干旱年份的时候,依然存在断流的风险。

而且对于整个林县而言这样的工程也只是杯水车薪,想要彻底解决林县的干旱问题,还要有更大的动作才行。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4)

▲在红旗渠建设现场的杨贵(中)

当时担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在仔细研究了林县的地形并再三思考后,终于下定了决心,要“把天上水蓄起来,把地下水挖出来,把境外水引进来”

此后,他便安排县领导,到山西省境内寻找合适的水源,这一行动也拉开了建设红旗渠的序幕。

02

建设红旗渠

当时林县的调查队先后去到了山西省的陵川、壶关、平顺和潞城四县,并对当地的河流进行了细致考察。

在经过对比研究后,他们最终决定从平顺县,将漳河水引入林县。

随后林县派出水利工作者对平顺县的地理情况,进行了考察,在和山西省委沟通后,选定了从侯壁断下引水的方案。

在确定了方案之后,林县百姓便投入了红旗渠的建设之中。

在建设红旗渠的前几年,中国遭遇了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林县的农业生产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许多在工地上干活的村民,每天只能分到0.5公斤原粮。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5)

▲开凿红旗渠的村民

由于当时工作十分繁重,因此不少百姓都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还出现了浮肿等情况。

但参与工程的村民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上山采树叶,下水捞河草,凭借着坚强的意志,熬过了那几个年头。

在太行山上开凿隧道的时候,村民们顾不上回家休息,就在山崖上找个石洞睡觉,他们的忘我付出让红旗渠的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预期。

在建造红旗渠的时候,需要让红旗渠的主干从太行上的山腰穿过,这段工程也被视作整个渠道的咽喉所在。

为了打通这座山体,组织将年富力强的青年人派到了这里。

他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在岩壁上写下了: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等标语,全身心地投入到输水洞的开凿当中。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6)

▲红旗渠青年洞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条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输水渠道被打通。

人们也将这个洞称为青年洞,后来郭沫若先生更为此洞亲笔题名。

在整个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困难最大的无疑就是拦河大坝的建设了。

当时施工现场并没有大型机械,所有的水泥、沙石都要靠村民们用人力搬运。

在大坝合龙的时候,由于水流过于湍急,被放到河中的料石都被大水冲走了。

见到这种情况几百名来自林县的硬汉跳进了冰冷的河水之中,他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用血肉之躯建立起一道人墙,保护料石不被冲走。

其余村民们在他们的帮助下,迅速将料石堆放在河道中央,这才完成了大坝的合龙。

在工程告一段落之后,这些水中的汉子们,早已冻得嘴唇发紫,四肢僵硬。

在林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之后,红旗渠的建设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并于1969年完成了红旗渠的主体建设工作。

他们凭借一锤一钎,削平了 1250 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渡槽152座,兴建水库48座、塘堰364座,修建各类设施12408座,建成了主干长度70.6公里,各级支渠1500余公里的红旗渠。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7)

▲红旗渠水道

虽然红旗渠看起来并不长,但其工程总量足以在哈尔滨和广州之间修建一座高两米,宽三米的万里长城了。

这也是为什么红旗渠能和南京长江大桥一同,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

03

默默付出的英雄

在红旗渠建设的过程中,集体的力量固然伟大,但其中也少不了英雄人物的贡献。

比如当时负责为施工队清除险情的任羊城,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村民们经常需要在悬崖峭壁间工作,山顶上的碎石有随时坠落的风险。

为了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以任羊城为代表的排险员,需要在崖壁间来回穿梭,用手中的铁锹将有风险的石头提前打落。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8)

▲劳动模范任羊城

当时并没有如今的安全工具,任羊城能够依靠的只有腰间的一条麻绳。

他自己也知道这份工作的风险,因此每天上工前他都会将自己的铺盖打包好,因为他不想在死后劳烦他人为自己收拾。

在一次排除险石的时候,一块落石正中任羊城的面部,他的四颗门牙全被砸断。

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任羊城在没有使用麻药的情况下,用钳子将碎齿全部拔掉,带伤在山崖间工作了6个小时,并排除了多处险情,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

除了任羊城之外,“小老虎”张买江的故事,也十分令人动容。

张买江家所在的村落,是林县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也正因如此,他的父母在他的名字里加上了江字,希望他能够为这个家带来甘霖。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9)

▲参加座谈会的张买江

因此在得知要修建红旗渠之后,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便报名成为了第一批施工人员,但参加施工后不久,张买江的父亲就因为一次意外牺牲了。

张买江的母亲得知这一噩耗后,并没有怨天尤人,她知道红旗渠对于林县人的重要意义。

为此她义无反顾地将年仅十三岁的张买江,送到了施工现场,并叮嘱张买江好好完成父亲留下的工作。

在到达施工现场后,张买江没有因为年纪小而偷懒,而是跟在大人身后找活儿干。

工地各处都看得到他的身影,母亲为他做的新鞋没过一个月就被磨烂了,勤劳的张买江也赢得了村民们的喜爱,并给了他“小老虎”的绰号。

张买江在后面几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成功研制出了沿山点炮的技术,成为了红旗渠的特等模范。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许多为红旗渠牺牲了的英雄人物,比如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吴祖太。

他当时为了排查山洞中的塌方险情,在进洞视察时不幸被埋,牺牲时年仅27岁。

当时参与红旗渠建设的林县领导干部们,也纷纷将自己的手表留在了家里,因为这可能是他们唯一值钱的“遗物”了。

在他们的带领下,林县每一个参与到红旗渠建设的百姓,都将个人利益扔到了脑后,这也是红旗渠能够建成的核心因素。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之地(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10)

▲吴祖太塑像

在红旗渠建成之后,其为林县的百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漳河水,曾经饱受饥荒困扰的村落,也成为了优质的产粮基地,这让林县的经济和民生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更重要的是,红旗渠的建设为新中国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至今仍能给我们提供无限的动力,鼓舞着人们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奋发向上。


关于建设红旗渠的部分相关内容,参考自《“天河”引来幸福水——红旗渠建设岁月追忆》,刊登于《党史文汇》2007年第4期

文|明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