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教授说过的话(哲学有用吗破圈)
“奇葩说”导师刘擎来上图讲座了,主讲题目是《探寻未解之谜:哲学中的思想实验》,顿时吸引了各种年龄段的听众,七月下旬周日下午,上海图书馆实施了少有的对号入座。开场了,记者坐在楼梯间,看着15分钟内有近80人走过眼前奔向二楼,而楼下700余个位置在开场前20分钟就已被整整齐齐地坐满了。
无论是因为火爆的“奇葩说”带来的破圈原因,还是因为人们对“哲学之用”的再次好奇,或者是身处魔都的上海人骨子里本就有海派的爱追问和惊奇,只是刘擎恢复了华东师大政治哲学专业教授的身份,经过受众多为Z时代的网红辩论节目奇葩说的“洗礼”,他年轻时写诗好辩的激情复燃,40岁后皈依理想主义的坚守澄净,文理学科中外视野融合于现实的说故事的能力陡升。
2小时的演讲被他拉到了3小时,20个哲学“思想实验”从容叙来,如果说在华东师大的课堂上课像写论文,在“奇葩说”节目像演话剧,那么上图的这场演讲就像刘擎在写抒情的散文诗,有他的哲学思辨,也有他的现实解读,呼唤你去读书做“缸中之脑”的学术储备,挠到你“一夜情”的伦理困惑,触到你反驳“物理主义”的无力感。他最后想告诉你,哲学并非只有无用之用,她让你人生有或明或暗的目标,她让你得到思维品质的锤炼,她让你成为更有趣而丰富的人、更具人性的人。
哲学问题可简单分为真假、对错、好坏三类领域
刘擎于2021年1月出版了《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来一场观念的探险》后,4月又出版了《二〇〇〇年以来的西方:2003-2019》,谙熟当代西方各类思潮
一千个哲学家会有一千个关于哲学的定义。被誉为“擅长将复杂问题讲明白”的刘擎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类抱有对“世界的惊奇”,想知道为什么和是什么,这是人类特有的关怀,这种出于惊奇的追问可以持续挖掘和培养,往纵深里发展就形成了哲学。随着学科的分众化发展,逐步演化成哲学问题和哲学家的问题,这两者也并不重合。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获得最终答案并不是哲学的全部意义,甚至也不是其主要价值所在。”那么哲学要给予世人什么?激发思考和澄清思想。
刘擎举例,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家长通常会这么问:你努力了吗?方法对不对?这样就暗含着你通过努力可以获得一个好成绩,有了好成绩就可以进好学校。但是如果转换提问的角度,就会问孩子:你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这会让人打开新的视野。因此,哲学的重要用处之一在于反思或者批判性思维:揭示思考所隐含的前提,探明其中可能的逻辑谬误,转变追问的视角或焦点,辨析问题的关键与困难所在。
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是思维训练的“利器”,也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刘擎进一步展开,它可以呈现一种想象的场景和情节,由此激发直觉的或推理的回应,以及相关的讨论,从而考察特定的观念和原则的有效性,特别是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与原则,而这些原则包含事实的和规范的。
一旦稍微用一些哲学术语时,刘擎就会马上拉回现场的通俗场景。他给出现场要讨论的思想实验的三类问题:认识领域的真假,道德领域的对错,伦理领域的好坏。
哲学中的认知问题
在认知领域的真假之辩上,刘擎给出的实验颇有哲学意味,但确实开启了听友大脑里的质疑。
*普特南的“缸中之脑”,能告诉你世界是客观的吗?
电影《黑客帝国》中,整个世界图景都被呈现为我们大脑中的形成的幻觉
Realism,这个词常被翻为现实主义,在哲学中就是“实在论”的意思。全场鸦雀无声中,刘擎用好听的男中音描述了“如梦初醒”和“缸中之脑”两个思想实验。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整个世界图景都被呈现为我们大脑中的形成的幻觉。实在论的观点是,存在一个外部世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确认依赖于我们的感知,但是你怎么能把感知与梦境或幻觉区分开来呢?就像哲学家普特南的思想实验所表明,如果人就是在缸中的大脑,大脑上插着电极,给大脑一些模拟日常生活的感官刺激,那么你完全会以为你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而不会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一个“缸中的大脑”。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是存在的呢?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实在论、反实在论以及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观点一直处在争论之中。而常人持有“朴素实在论”观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因此实在论成为一种最节俭而有合理的假设,那么举证的责任就落在实在论的质疑者那一方。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终结,就慢慢变成了哲学家的问题。“如果我们普通人能知道哲学家是在想这些问题,也是很奇妙的。这就是人类啊。”刘擎不忘给你小小的骄傲人类的暗示。
*特修斯之船:每一个零件都换过了,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从克里特岛回归时搭乘的特修斯之船,当船上的所有木板都被换掉之后,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如果问,在闵行的有樱桃河的华东师大为何还能叫华东师大,人们印象中就是在中山北路的有着丽娃河和“凯旋门”的华东师大?这样的问题被刘擎抛出,看似有些狡辩,但你却很难反驳。由此刘擎引出了哲学中的同一性问题,也是通常意义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中,雅典国王特修斯,从克里特岛回归时搭乘的木船有纪念意义,就一直被保留下来。可是时间久了,船上的木板逐渐腐朽,于是雅典人就要用新的木头更换朽坏的木板,腐烂了一块,就更换一块,最后船上的所有木板都被换掉了。问题来了,最后被换掉了所有部件的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吗?或者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
同样,如果医学足够发达,我身上的器官换了很多,但只要大脑未换,一般还会认为这是原来的我。“我还是我的条件是什么?这是心灵哲学关于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在刘擎看来,同一性需要建构,需要完整贯通的“叙事”。通过叙事把自我的统一性建构出来。比如,华东师大为何还是华东师大?需要一个有效的叙事来阐明,虽然学校的建筑,教师和学生在不断地改变,但某种精神传统,学风以及一些重要的专业特色仍然在持续。特修斯船为何还能叫下去?因为它的形状未变,给人的象征意义依旧。
所以,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哲学依据。刘擎引申道:多民族国家有多长的历史,新旧中国有何不同?恰当的阐释就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一个融贯的故事。无论国家、单位、个人其实都需要融贯的“叙事”。一个年轻人今天经历的失败,若干年后,可能会变成一种财富,因为这些经历可能被重新阐释,并且纳入一个更丰富又具有融贯性的故事中。
“人不是一块石头,已被充满,他是被不断自我重构的,这就是人生精彩所在。”
*色盲颜色专家恢复辨色能力了,她感知的世界还一样吗?
我们何以知道我们知道?看起来绕口令的问题,在现实中却很实在。
一位颜色专家玛丽,她只能分辨黑白,但她熟知颜色的理论知识,比如蓝色的波长在500-450nm(纳米)左右等等,知晓得分毫不差。有一天,超强的医学治好了她的色盲,玛丽看到了五颜六色的世界之后,她对于颜色是否获得了新的知识呢?
刘擎解释说,这个思想实验是在挑战所谓“物理主义”的观点。物理主义坚持世界上所有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物理过程,人的意识活动也无非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物理活动(神经系统的电流脉冲刺激等等)。但这个思想实验试图表明,玛丽在治愈之前,虽然知道一切关于颜色的物理学事实,但仍然不知道颜色是什么样子。这意味着感官体验所引发的意识活动并不能被物理知识所涵盖,这就质疑了物理主义的观点。但后来的研究,又对这种这个质疑提出了反驳。
然后刘擎又转入了另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私人语言”。当我们讨论个人感受,比如说“疼痛”,头疼或者牙疼,我们怎么知道我说的“疼”和你说的“疼”是相同的意思,是同一种疼?因为你并是我,你不能亲身感受到我的疼,反过来也一样。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我在说疼痛,你也在说疼痛,但我们在说的不是一回事?也许我们大家都在说疼痛的时候,完全是不同意思。这就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私人语言”问题。
刘擎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甲虫游戏”的思想实验,解释说,如果每个人用“甲虫”只是来指称各自盒子里不同的东西(甚至是空盒子),那么“甲虫”这个词就不可能进入我们的日常语言游戏,这个游戏是无法继续下去的。要使得“甲虫”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语言游戏中获得意义,它必定是在指称某种公共对象,而不是每个私人对象。疼痛可能指私人的感受,但“疼”这个词要有意义地进入语言游戏,我们的“疼”一定是大致相同的经验,那种完全与众不同的“私人的疼”会在语言游戏中被淘汰掉,被取消或者完全被视为不相干的东西。
三种哲学中的道德问题
谈及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道德问题,其实就是讨论对错。刘擎层层推进,从道德思考的两种视角到追问何为道德义务,再引出政治哲学中公平和正义的讨论,牵动着全场听众进入思想的试验场。
*电车难题背后的两种道德思考视角:效益主义和义务论
电车悖论被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在公开课中举例后,随着视频传遍世界各国知识界
电车悖论是1968年就被提出来的非常著名的一个思想实验,被哈佛大学政治哲学家桑德尔在有关正义的公开课中举例后,随着视频传遍世界各国知识界。一辆电车刹车失灵,只能转动方向盘来控制,此刻前方轨道上有5个人,无法刹车只能撞上去,突然司机发现岔道上还有1个人,方向盘转一下就可以避免伤害5个人而牺牲这1人。此时,你说应该怎样选择?回答多样,但80%会同意牺牲1人拯救5人。
刘擎沉吟在偌大的舞台上,话锋一转,给出另外一个例子,医院里,有五个面临换器官的人,此时突然来了一个健康的体检者,正好能满足这五个人的换器官需求,是否我们可以牺牲这个健康的年轻人来换取五条生命的新生呢?60%的人会不同意。
当听众满脸疑惑各有答案时,刘擎点题,“其实这多种选择背后可以分为两种思考模式,一种是效益主义,一种是义务论。”效益论,Utilitarianism,它追求相关人群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有时候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义务论,Deontology,则是按照原则不计后果地执行。比如《摩西十诫》里提到不能杀人、偷盗、奸淫、撒谎,在这里不需要关心后果,只要求你恪守戒律。
但绝大多数人的道德直觉中,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思考模式,我们一般不会只讲原则完全不顾后果,也不太会只看效益而不顾原则。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强化或偏向某一种。这些思想实验呈现的情景,把这种矛盾凸显处理,使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但它们让人思考,如何平衡效益主义和义务论的要求呢?
*什么是道德义务?黄金道德律该怎样使用在具体情境中?
在联合国层面,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黄金道德律
在联合国层面,曾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黄金道德律,而康德曾说“你只能按照让所有人都接受的那样一种规则来行动,这才是道德的”,看起来一个强调特殊性,另一个侧重普遍性。刘擎反问,黄金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关系?什么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什么构成了“伤害”?这些反问在下面的例子里,每个人寻找着答案。
假设说一群科学家研发出了能治愈新冠的特效药,但需要1万个人做实验,市政府愿意接受吗?比起更多的人被传染,似乎值得,但如果说要10万,而志愿者人数又无法到达呢?
一个口碑不太好的企业家,愿意为一个二级城市的治污染捐款1个亿,但他提出要一个荣誉,随着捐赠数额的提升,他直接点名要当政协委员,这笔捐款对治污很及时很需要,这个城市班子该同意吗?
一个已婚女子拿着家产跟一个男人私奔了,大家都谴责她。后来更多细节披露,这女子挣的钱都被不工作的丈夫挥霍了,还遭家暴,此时,民意会反转吗?
如果这些较为容易判断,刘擎又给出一个选择题。两个学生,一个天生克己,对坏习惯没兴趣;一个好奇心十足染上诸多坏习惯,但他正通过努力修正恶习。现在只有一个道德奖,假设你是老师,你颁给谁呢?
在一轮轮的问号之后,刘擎认为:道德黄金律原则是对的,但它的使用并不那么容易,它取决于一件事情的特定情景,而这个特定情景要求我们有丰富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判断力,平衡后共同使用两者。“这大概就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实践指挥,不存在一个像公式一样的道德法则。”
*有多少种平等,怎样的不平等是可以被接受的?
50年前,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
层层剥笋后,刘擎切入公平和平等话题。开首是个有趣的家庭例子。
一对双胞胎考试都很好,父母决定买两个X型号的手机予以奖励。但手机店难得促销,买一个X型号的手机,可以优惠用同样的价格买到一个屏幕更大的增强版的手机。父亲从经济消息的角度考虑决定买一大一小,妈妈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很难分配,奖励这件好事激发出天性中的攀比而造成不公平。
刘擎解释,这个争议的实质性问题是:增加总体收益如果会导致不平等的分配,这个收益的增加是可接受的吗?有人会坚持,平等应当被优先考虑,而另一些人会认为,应当追求总体收益的增加,因为这种增加并没有造成任何一个人绝对收益的损失(经济学上“帕累托效应”)。这个争论是在家庭内部大概总有办法解决,但如果是一个大的社会,就需要更复杂的思考。
刘擎以一个生动的场景故事改编介绍了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假设大海上航行的一艘游轮触礁沉没了,乘客通过救生艇获救到达了一个小岛,因为终生无法离开这个小岛要在一起共同生活,因此要决定这个新社会的基本制度。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偏好,在争执不下时,有个“魔法医生”拿出“忘记你是谁”的魔药,服用后在三天之内完全忘却一切个人特征,包括自己的种族、性别、年龄、天赋、爱好、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等,或者说,他们就被一张“无知之幕”屏蔽了个人的特殊信息。当然,每个人依然具有理性能力,愿意自己过更好的生活,也知道一个社会运转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医生建议,凡是愿意参加设计制定社会制度的成员,一律服用这种药,三天之内设计完制度,恢复记忆后不能反悔,而要遵守自己在“无知之幕”背后的决定。
“无知之幕”背后的人们会如何构想呢?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会落入什么样的社会处境,他们可能会陷入最弱势者的境地,要避免自己处在最不利的地位,他们的直觉可能会要求所有人都一律平等,但深思熟虑之后,他们也并不愿意让所有人都平等地处在很艰难的处境里。最后就推出了罗尔斯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
刘擎教授带着听众做了漫长的思想实验之旅,展开思维体操
从反面例子来理解公平就会面临抉择的艰难。刘擎又举一例。比如大家发现某地上有一家非常美味的餐厅而且很便宜,但不久就发现,这家饭店的服务员住宿拥挤、工作超时、薪水低廉。此时你是去用餐还是不去?当你向老板干涉时,老板会狡猾地说,如果我给他们改善待遇,我就无力支付工资,他们就面临失业。也就是“被剥削”才造就了他们的就业。于是,刘擎发出连锁追问:平等是什么意思?有多少种平等?社会公正要求绝对平等吗?如果不是,什么样的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如何评价“唯一比剥削更坏的事情是没有机会被剥削”?
“奇葩说”里的刘擎教授争分夺秒的机智辩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讲述哲学中的好坏问题时,刘擎以哲学家诺齐克提出的“幸福体验机”为例。你刻苦学习想取得满意的成绩,有一天老师说,我都给你打100分;你追求心仪之人,没想到刚发出信号,对方就爽快地答应了,你是否觉得太轻易而无法很珍惜?这就是幸福体验机带给人的感受。现代人往往错误地把幸福当作一种结果,其实她和过程是无法分开的。
带着听众做了漫长的思想实验之旅,刘擎回归正题,哲学究竟有用吗?并非完全是无用之用。刘擎给出开首的三点显形的“有用”。
和在“奇葩说”里的争分夺秒的机智辩驳不同,刘擎从容讲述了20个思想实验,在主动追加的1小时的热烈互动后,人群在酷暑的黄昏中散去。记者在人群中听到两种议论,“他把我们都有点知道的东西讲得很清楚”,零零后的毕业生;“我听得好费劲啊,拼命在想”,一位时髦的60岁阿姨。或许就验证了幸福体验机的原理——获得思考的幸福就是伴随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漫长过程。
作者:李念
编辑:钱亦琛
现场照片:主办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