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

随着天气的转热,越来越多的解渴产品不断涌现出来,不过近些年来,因为部分产品带来的危机也是越来越大。其中“甘蔗中毒”也是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当然,甘蔗是我们生活之中最常见的解渴植物,并且在我国也是具有大规模的种植基地,所以在夏季非常受欢迎。而如今夏季来了,不得不说又要注意这方面的消息了。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1)

有女子吃甘蔗,在中毒之后抽搐了30年,也就是中毒瘫痪几十年。可以说完全毁灭了自己的一生,所以甘蔗在食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甘蔗本无毒

甘蔗是一种温带和热带农作物,它的主要作用并非是直接食用,而是制造蔗糖,并且还可以提炼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如今甘蔗在全球范围之中,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在种植,其中我国就是甘蔗的三大主要生产国之一。

在海南,云南,四川,广西, 广东等地都有种植区,其中云南广西的种植面积最大,至1999年的时候,这两个省份产量就占全国的70.6%左右,包括如今也在种植,所以是我国甘蔗重点省份了。甘蔗是一种绿色植物,常见的甘蔗外表为紫色、绿色两种常见颜色。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2)

当然也有红色,褐色,这两种颜色的甘蔗是非常少见的,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紫色为主,并且成长出来也非常的粗壮,而绿色是比较细的躯干,就如我们看到的“玉米杆”一样。一般来说,甘蔗是喜温、喜光作物,所以要想有一个好的收成,需要根据条件去选择,在年均空气湿度60%,并且珍格格地区的年降水量在800-1200mm的范围之内,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最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3)

正常情况之下,甘蔗是没有毒的,并且都是直接砍伐之后就可以食用,并不需要做任何的处理,所以非常受欢迎,这就是关于甘蔗的基本信息,所以甘蔗本无毒,而“甘蔗中毒”成为常态化就需要警惕了,肯定是存在原因。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4)

甘蔗并无毒,为何会中毒?

大家都知道,甘蔗在种植砍伐之后,要往其他地区进行运输。一般情况来说,甘蔗都是直接捆绑运输而走,不需要做任何的处理,并且砍伐的甘蔗自己保存的能力也很强,水分充足,甘蔗杆也非常的坚硬,所以根本不需要处理就可以运输了,同时大部分的甘蔗运输到了世界各地之后,也会进行存储。但是甘蔗出现毒的问题就在砍伐到运输的阶段出现。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5)

有时候,甘蔗砍伐之后,不做任何的处理,在尾部会露出果肉,同时一些饱满的甘蔗,也会从侧面“炸开”,所以导致新鲜的果肉暴露在大气之中,从而容易受到储存条件和运输环境的影,形成一种名叫“3-硝基丙酸”的物质,中毒就是这个3-硝基丙酸所带来的。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6)

3-硝基丙酸又是什么?3-硝基丙酸是一种白色结晶化合物,并且易溶于水之中,而它的出处就是——主要存在于发红的甘蔗中,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的少数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而且它的毒性非常的强,上面说的中毒之后抽搐了30年还算算轻的,人误食后严重者可致死。科学家们分析过,一个体重40kg的人大约摄入0.5g即可中毒,所以0.5g可即可中毒,也能说明该物质毒性很强,它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7)

所以大家要注意“3-硝基丙酸”的产生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主要就是因为储存不当而可能带来的霉变,导致甘蔗产生毒素无法食用,并且一般在每年2月到4月是高发季节,主要多发省与我国北方各省,南方稍微少一点,这跟运输的区域存在关系,本身甘蔗就是南方种植为主,所以运输到北方过程很长,容易暴露这些问题。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8)

“甘蔗中毒”常态化!如何避开?

这个就需要在食用甘蔗的时候,要具有识别的能力,我们上面也说了,常见的甘蔗外表为紫色、绿色两种常见颜色,这也可以说成我们常说的“新鲜”,变质的甘蔗特点非常的明显,大多数都是无味或略有酸霉味、酒糟味,同时我们常见的白色果肉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常见的变质甘蔗以“红色”果肉为主,当然部分变质甘蔗果肉还不强的时候,颜色略深,如呈淡黄色或浅褐色。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9)

所以看到这样的甘蔗的时候,需要避开,不要吃。当然我们还是得说明下,那就是甘蔗本身是没有毒的,而是在后期产生的。并且甘蔗地利用价值非常高,主要就是制作果蔗和糖蔗,我们农村说的“红糖”就是来源于它的提炼。“白糖”部分也是通过它提炼而来的,同时所谓的甘蔗水也是这样来的,所以甘蔗大规模地进行种植是有原因的。

食用甘蔗中毒现象(甘蔗中毒常态化)(10)

综合情况来说,如今的甘蔗已经形成了产业,并且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是一种非常好的绿色食品,只不过“甘蔗中毒”是一种突发性的问题,大家尽量避开就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