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童话教学的典型问题透视与突破

摘 要:部编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何会密集出现童话类文本?童话教学中需要破解哪些问题,又有哪些规律可循?笔者以《蜘蛛开店》为例,透视当下童话教学的典型问题,以求准确解析童话文本,指出童话教学要处理好“叙”与“事”、“趣”与“味”、“真”与“假”的关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小学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童话教学的典型问题透视与突破?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童话教学的典型问题透视与突破

小学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童话教学的典型问题透视与突破

摘 要:部编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何会密集出现童话类文本?童话教学中需要破解哪些问题,又有哪些规律可循?笔者以《蜘蛛开店》为例,透视当下童话教学的典型问题,以求准确解析童话文本,指出童话教学要处理好“叙”与“事”、“趣”与“味”、“真”与“假”的关系。

关键词:童话教学 问题 文本解读 策略

一、童话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对低段教材密集出现童话认识不够

部编《语文》一、二年级选用童话29篇,占全部选文85篇的34.1%。低段为什么会密集出现童话?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就提出“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 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的要求。

然而,许多老师只看到教材中的童话,读到《课 标》中的要求,却没细思“为何《课标》要求这个学段的儿童阅读童话”“为何教材会在这个学段密集地安 排童话”。

缺失了“课程理解”和“目标意识”,于是笔者听的童话课,有的重点落在分角色表演、对话上,有的重点落在童话说明什么道理上,有的重点落在对蜘蛛、青蛙等动物的“裁判”上,有的重点落在续写故事上……如此种种,花样繁多。曲终人散,儿童记住了“花样”,对童话本身的“向往”“关心”“兴趣”“乐趣” 却荡然无存。

(二)对童话文体、文本特性研究不透

童话是叙事类文体。但是,叙事类文体不仅限于 童话,比如还有寓言、故事、传说、小说等。童话教学与它们的教学,有没有区别?当然有区别。是不是只 要分角色表演、对话,就是在教学童话?当然不是。这 些方法是叙事类文体教学的“共性”。要找到童话教学 的“个性”,关键是既需要研究透“这一类”童话文体,还需要研究透“这一篇”童话文本。

笔者所听的课,无一例外都是分角色对话、戴头 饰表演。看上去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实际只是 贴标签式的设计、浅层面的模仿,没有领会童话文体、童话文本的精神。

笔者问老师:“文本在哪里?”其实是三问:一 问是否尊重文本,二问是否读懂文本,三问是否能在 课堂上准确运用文本。笔者以为,教师面对文本,自由度是相对小的,因为必须尊重甚至敬畏文本,在固定的框架结构下从事教学活动。平庸的教师因此在文 本里缩手缩脚,或者对文本过度解读。高明的教师,则会在相对狭小的自由空间,在研究之深、吃透之准、运用之活上下功夫,从而争取到最大的自由。

这就如同一首经典乐曲,有着固定的旋律、节奏和风格,再伟大的指挥家,都不可能对其进行篡改,哪怕是忽略一个音符。指挥家的伟大,在于对乐曲的 理解、对细节的捕捉、对风格的把握,并且调动整个乐队淋漓尽致地演绎。而精深理解、精准捕捉、精当把握,则预示有着巨大的空间。童话课如果不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教学活动该如何开展?

(三)对“眼前学生”的阅读起点把握不准

低段的童话,文字浅显。这个“浅显”,是针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而言,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也还是有 深度和难度。什么是二年级的课,或者说,什么是“这 一年级”的课,老师需要认真研究、准确拿捏。

笔者所听的课,有的明知故问,味同嚼蜡;有的把文中的句号变成问号,一路问到底;有的“别出心裁”,大量链接动物常识;还有的有意或无意搞“复 杂”“丰富”,上成了三年级甚至更高年级的课。

笔者问老师:“学生在哪里?”这其实也有三问:一问眼里是否有学生,二问眼里是否有眼前的学生, 三问是否能找到与“这一年级”“这一班”“这一个” 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科学方法。

不少老师回答:“课文太简单了,没有什么好讲的。讲深了不懂,讲浅了没意思。”

低段教学,最难的是在简单上做出文章、做足文 章、做好文章,既不要哄逗,也不要啰嗦,更不要不得要领的节外生枝。

二、《蜘蛛开店》教学的几个问题

童话《蜘蛛开店》,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 下册的一篇课文。笔者听的近三十节课,超半数是《蜘蛛开店》。

(一)只有局部,没有整体

《蜘蛛开店》中,蜘蛛开了三次店。老师通过对话、表演,抓的是每一次开店。三次开店,形同散珠,串 不起来。学生复述,讲一次可以,三次连讲很吃力。

究其原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局部,忽略 全篇。

其实,文本为把三次开店“串起来”,提供了诸多条件。比如,三次“很简单”,三次“XX 编织店,每位 顾客只需一元钱”,一次“一整天”,一次“一个星期” 以及第三次的未提时间。这些字词句,从结构上来说,形成错落有致的自然段,体现了文章的“建筑美”;从技巧上来说,有力而自然地推进故事,情节此起彼 伏;从篇章上来说,将整篇的“长”化成了三次的“短”, 便于学生掌握;从实用性上来说,为学生的复述与交流,起到了提示、提醒的作用。

最重要、最关键的“串”,还是“蜘蛛”这个形象。写蜘蛛不是为了写开店,而写开店是为了写蜘蛛。

如果把《蜘蛛开店》上成“蜘蛛开了三次店”,那就碎了、散了,“蜘蛛开店”写的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求高段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整”的意识,应该从低段开始培养,要让他们学会阅读、领 会“整篇”。

(二)只求意义,不要意思

“《蜘蛛开店》说明了什么道理?”很多听课的老师拿到课文,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上课老师似乎也 是奔着解决这个问题而去。好像这个问题不解决,教 学任务就没有完成。同样,好像这个问题解决了,教 学任务就大功告成。

因此,一节语文课,一节童话课,本该很有“意 思”,结果搞得很有“意义”。“有意义”,属道德范畴;“有意思”,才是文学的命题。有意思的一定有意义, 有意义的却不一定有意思。何况是二年级的语文课, 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稚拙的儿童,阅读的又是一篇童 话,不应该让儿童觉得“有意思”吗?

如果“道理”合理,姑且还有一说,问题是“道理”无理。比如:说明蜘蛛害怕困难,没有坚持精神;说明蜘蛛没有责任感,只想简单、害怕麻烦;说明蜘蛛 害命(指张网捕虫)之后,还想发财(指下网开店); 说明蜘蛛有爱心,再贵重的东西也只卖一元钱。更有甚者,说明河马、长颈鹿、蜈蚣贪便宜,不同情弱小; 说明蜈蚣想伪装起来,将来去蜇人。这严重偏离了《课标》。《课标》中的“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 命”,被抛之脑后。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读《蜘蛛开店》,会读出那些 背离文本的“见解”吗?笔者看不出有,笔者看出的是,“见解”是被老师“启发”出来的。说是“启发”, 不如说“诱供”“逼供”更为准确。

(三)只管表演,不问体验

上课老师带着面具、头饰上课。课后笔者问学生 会不会分散注意力,他们说“有点”。他们既关心面具、头套“长”什么样,也渴望成为戴面具和头套的幸运者。

分角色之后,就是对话——这既是上课老师设计的重点,也是上课老师希望的亮点。上课老师让学生“想一想,蜘蛛是怎么和河马、长颈鹿、蜈蚣对话的”, 看上去顺理成章,其实严重偏离了课文。

原文为什么没有对话?一是限于篇幅,二是无需多此一举。“限于篇 幅”,不难理解;“无需多此一举”,意思是课文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内容,可以不需要对 话,需要的是体验。比如河马的嘴巴、长颈鹿的脖子、 蜈蚣的脚,包括蜘蛛的“寂寞”“无聊”“累趴”“吓 得匆忙”等等,体验起来,趣味无穷。比如,蜘蛛“向上一看”,就有很大的体验空间。蜘蛛不是站立的,是爬行的,它的“向上”,一定是扭过头向上看。扭头向 上看,会产生视觉偏差,使长颈鹿的脖子显得更“长”。

其实,上课老师布置对话,并不是觉得非有对话 不可,而是如果没有对话,戏就没法演;戏没法演,课就没法上。结果,凭空的对话一大堆,忽略了必须的体验。

当然,不需要对话,并不是说不可以有对话。那么如何对话?既不能不顾课文对文字的要求——对话的文字,要能嵌入原文,融为一体;也不能不顾说话 者的身份——蜘蛛、河马、长颈鹿、蜈蚣,如果真能 说话,至少四者的语气是不一样的;至少,蜘蛛如果 发声,不会像青蛙那样张大嗓门喊。这两点,上课老师无一顾及。

(四)只要续编,不究原因

笔者所听的《蜘蛛开店》,无一例外都有“续编”。《蜘蛛开店》需要续编故事吗? 不需要! 作者让蜘蛛三次开店,是精心谋划,其立足点是 “相对关系概念”,即(蜘蛛)的“小”对“大”(河马嘴巴)、“小”对“长”(长颈鹿脖子)、“小”对“多”(蜈蚣脚)。以此类推,续写部分该是“小”对“什么”? 即使想到了“什么”,那么蜘蛛该编织“什么”,顾客 又该是“什么”动物?

老实说,笔者想不出好办法。作者鲁冰先生再世,要想恐怕也难。

即使想得出,也没有必要续编。为什么?《蜘蛛 开店》,暗合着“三”。《青蛙卖泥塘》《开满鲜花的小路》等,也暗合着“三”。这不是巧合,这是教材编写者的 匠心——今天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将来。学生将来 会接触到“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包括“三人行 必有我师”“狡兔三窟”等等。这是文本意识。对低段学生,教师可以不提及,但至少不能破坏了这种浑然 天成的文本。

笔者所听的《蜘蛛开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续编积极性异常高,“编织帽子”来了头上长角的水牛,“编织毛衣”来了成年大象,“编织坐垫”来 了屁股肥大的狗熊,五花八门。虽然“脑洞大开”,但对照课文中的“相对关系概念”,无一恰当。 不错,教材中是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笔者不知道教材编写者希望续编什么。如果是续编蜘蛛再开什么编织店, 显然不妥;如果是续编蜘蛛不开店,干点别的什么, 显然与本课无关。

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布置这样的作业?可能没想 到“相对关系概念”,也可能是想不到更好的作业,因此布置一个“大路货”。如果不是笔者所猜想的,那么 教材编写者的目的是什么?指向应该明白一些、明确 一些。即使是成熟的教材,也尚且需要修订,何况部 编《语文》教材在试用阶段。

三、童话教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童话教学有规律可循。笔者以为,要处理好“叙”与“事”、“趣”与“味”、“真”与“假”的关系。

(一)“叙”与“事”,必须紧密

故事是主体,叙述既是手段,也是过程,其目的 是把“事”“叙”完整、清楚、生动。叙事类课文,当“事”确定之后,“叙”的作用特别重要。一件本该生动的事, 可能因为叙不好而黯淡无光;一件貌似平常的事,也 可以因为叙得好而熠熠生辉。“叙”的本质是选择, 即作者选择了“这一”最合适的方式,而不是其他——其他或许更好,但不适合这一年段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适合这一单元的整体安排。教材编写者正是肯定 了“这一”方式,才将其选入教材,放在“这一”单元,成为“这一”篇。但“这一”篇又不是孤零零的,它在“这一”单元里,与其他文章既各有侧重——独立成篇, 又互为关联——融为一体。

因此,作者写作“叙”的思路,应该成为师生教 学“叙”的路径。教师应该带着学生沿着“叙”的线路,去把握故事、紧扣细节、揣摩意味、确立形象。

笔者所听的童话课,很少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 意到这一点,他们并不在意课文“叙”的顺序、重点、方法,各行其是、任意编排,文章就成了“另一”篇, 使“这一”篇失去了意义。“篡改”教材之法不可取, 之风不可长。

(二)“趣”与“味”,必须融合

为了让低段孩子初涉语文就会产生兴趣,文本有 趣至关重要。童话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童话有趣在作 者,选择有趣的童话进教材在编者,让童话学习有趣、让学生感受到童话有趣在教师。

笔者所听的童话课,教师都在这方面有所努力,并且希望有所成效,但没有对文本本身的“趣”进行利用、开掘,而是把重点、重心放在借助外力上。比 如对分角色对话、表演的依赖,比如在教室展示动物 模型,比如通过多媒体演示动物习性等等,不同程度 地丢弃了文本。

童话之“趣”,当然应该在童话文本本身,文本之外的一切都是补充、辅助。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补充 与辅助,也不会损减童话之趣。离开了文本的“趣”, 是无趣之趣,是凑趣之趣,是本末倒置、无根之萍。

“味”是指“语文味”。关于“语文味”,不在本文阐述之列,在此只简而言之。笔者以为,“语文”之“语” 是语言,既是文本的语言,也是师生围绕文本在课堂 上共同产生的语言。“语文”之“文”,不仅是文字,也 是文学,而且以文化、文明为背景。因此,“语文味”,首先是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所有表述,都应该是“语 文”的,即如果课堂实录,无需修改,就是一篇好文、 美文。其次是老师和学生要进入文本的语言文字中, 既知道“写什么”,也知道“怎么写”,还知道“学后怎么办”。最后,王崧舟老师说“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 三分地”,童话教学,必须围绕“语文”展开,而不是上 成“思品”课。如此,童话教学就会更加突出“意思”—— 妙趣横生,而不是去强求“意义”——索然无味。

(三)“真”与“假”,必须关联

童话世界是真的还是假的?相信很多人会不假思 索地回答:当然是假的。但是在低段学生眼里,童话世界却是真的。这与他们的智商无关,是他们年龄段所决定的,因为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 简单纠结童话世界是“真”还是“假”,似乎没有 意义。但在童话教学中,却不能忽略是“真”还是“假”这个问题,否则会影响对童话的正确解读。

蜘蛛开店是假的吗?是假的——即使蜘蛛真的 能开店,也不可能写汉字招牌;即使河马、长颈鹿、 蜈蚣需要口罩,也不会去买蛛丝质地的。蜘蛛开店真的是假的吗?不是假的——蜘蛛开店卖口罩、围巾、 袜子,是因为它能吐丝、编织,这就是蜘蛛开店不卖 糖果、汽车的原因,这也是开店卖口罩、围巾、袜子, 而不是卖山羊或者老虎的原因。除此之外,河马嘴巴“大”、长颈鹿脖子“长”、蜈蚣脚“多”,也是真。同理, 青蛙即使能卖泥塘,吆喝出来的也不是“人话”,这就 是“假”。但住在泥塘的青蛙会“吆喝”,喜欢在泥塘 里打滚的老牛希望有草,喜欢戏水的野鸭子希望水多一点,这就是“真”。

至此,我们至少可以明白:人物的言行与人物的 特性有关,即什么人物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可以颠倒、混淆,因为生活的本质是真实的;“真”与“假”之间,有一条逻辑线,符合逻辑“假”是“真”,否则“真” 也是“假”。

优秀的、伟大的儿童文学,必须扎根在现实生活 的土壤里,所以安徒生说:“最精彩的童话故事,就是每一个人的真实生活。”童话故事艺术上的价值功 能主要靠幻想实现,所以伊塔洛·卡尔维诺认为:“想 象力只是一种类似果酱的东西,如果不把它涂在一片 具体的、真实的面包上,它就不会有任何形状。”

笔者所听的童话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些老师还特意提醒学生:“童话是假的,不要相信哦。”上低段童话课,最后告诉低段学生童话是假的,这就 如同唱摇篮曲哄孩子睡觉,孩子刚闭上眼睛,却惊敲 一声响锣。 低段的学生“半梦半醒”。天真与生俱来,也难能 可贵。不要过早去惊醒他们的梦。

(作者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江苏省作家协 会副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