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16回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三国演义第四回中3个要点)

《三国演义》第四回的回目是: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1、袁家为什么与董卓翻脸?

2、曹操和董卓做一样的事,为什么结局不一样?

3、“宁可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三国,其实是从这一回开始的。

诸侯讨董的唯一理由,就是董卓废汉帝;其余的理由,都是欲加之罪。

那么请问:如果朝廷大臣不同意,董卓凭什么废掉汉少帝刘辩?

这时候的汉庭,北有太尉幽州牧刘虞,西有车骑将军皇甫嵩,东边是关东诸侯,西南有益州牧刘焉,董卓凭什么敢废帝?就凭董卓那几万吃不饱饭的军队?这不是笑话吗?

在《三国演义》中,废帝之议,袁隗是同意的。只不过,罗贯中引用了裴松之都质疑的材料给袁隗做掩护。袁绍怎么可能与董卓拔刀对立?这个时候,袁、董正是蜜月期啊!再说,有袁隗、袁基在,袁绍算什么?

在真实历史上,袁隗是太傅并且录尚书事,是士人领袖,是朝廷真正的主事人。董卓曾经还在他的门下做过掾吏。

后来的那些讨董诸侯,就是袁隗安排出去的;但是刘虞、刘焉、皇甫嵩却并未参与讨董。其实,只要皇甫嵩在关中的军队入驻长安,董卓就必败无疑了。

也就是说,董卓不过是占了一个好位置而已。虽然他占了个好位置,但是他根本得不到大臣们的认同。所以,他好像成了袁家的一个傀儡。

关于废帝的问题,袁家和董卓是有着共同的利益。董卓需要利用废帝来立威,袁家则是要斩除后患。袁绍和袁术在宫里杀人是杀得爽了,但是皇帝亲政以后,袁家会怎么样呢?

个人认为,只要袁隗和董卓合作,东汉王朝应该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那么最大的疑问来了:袁家为什么要和董卓翻脸?

三国演义第16回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三国演义第四回中3个要点)(1)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从蚁孔,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膠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这是孔融在临终之时写的《临终歌》。

活着的人啊!都在为生存殚精竭虑。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曹操为了加强自己对朝政的控制,下令废止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恢复西汉时的丞相、御史大夫制度。曹操自己出任丞相,并继续担任冀州牧。这样,曹操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名义上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

曹操从司空到丞相用了十几年。董卓和曹操一样,刚入朝时也是司空,但是,几个月后就变成了相国。

曹操走到这一步,是因为他十几年的努力,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而董卓,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怎么敢这么肆无忌惮?

我想把董卓的脑袋给砍下来,看看他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我也想好好看看当时那些朝臣的嘴脸,到底是怎么样的?

他们是东汉王朝的中枢,这么玩?这不是拿天下开玩笑吗?

三国演义第16回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三国演义第四回中3个要点)(2)

这一回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曹操的那一句话:

宁可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

曹操误杀吕伯舍,这起事件在后世,让曹操得到了很多的批评。但是,在当时,好像对他并没有什么影响。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是一个平民百姓,甚至是一个逃犯,做出这种事情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这个人变成了大汉的丞相,就会变成天下人唾弃的对象。

三国演义第16回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三国演义第四回中3个要点)(3)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让陈宫提前登场了。这个因为反对曹操而成名的男人,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以藐视曹操。

陈宫临欲下手杀曹操,忽转念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

《三国演义》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可是毫不手软啊!杀完之后,还要斩草除根。

该怎么去理解曹操和陈宫呢?

(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书》

或许是因为不同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吧!

孰是孰非?或许,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