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下定义题型解题方法:高考语文总复习

高考语文下定义题型解题方法:高考语文总复习(1)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命题趋势

从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来看,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有主观,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包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知识讲解修辞方法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与延伸——诗歌写作手法

修辞是关乎语言质地成色的重要概念,相对白描而言,修辞既包括广义的措辞与藻饰,也包括狭义的辞格运用。诗歌中常用的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反问、对偶、反复、顶针、衬托(正衬和反衬)、对比等。

1、比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使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

赠 别

杜 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豆蔻梢头二月初”句,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2、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将物比作人,拟物就是以物比物或以人拟物。能够使描写更生动形象,使画面更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2

新 凉

徐 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黄莺也爱新凉好”句,写黄莺同人一样“也爱新凉好”,既有察己知人的手法,也把黄莺人格化,从中见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突出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便是典型例句,愁生白发,夸饰为“三千丈”之长,可见愁思深重。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称人时可以用籍贯、官职、为官地来代称,称物时可以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些称代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例3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以“七弦”代琴,以部分代整体。■

5、衬托与对比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又叫烘托,烘云托月。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鲜明生动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情厚谊。

反衬指为了突出诗中抒写的主体的某一特征,用别一意象的相反特征作比衬。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王维《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衬托出山中的宁静。

(2)对比,把两个矛盾(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给予对照,俗点说,即“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例4

听弹琴 陶 者

(唐)刘长卿 (北宋)梅尧臣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刘诗三、四两句之间形成对比,梅诗一、二两联之间形成对比。

要注意区别“对比”和“反衬”。

表达方式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种。

1、叙述

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描写

常见的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听觉视觉结合、正面侧面结合、粗笔勾勒或工笔刻画、白描手法或浓墨重彩、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等。

(1)白描

用中国绘画白描解说诗歌创作,指不重视形容修饰,用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态声色感味等。

例5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之美。横贯沙漠的黄河,一个“长”字写出其气势,“落日”本来叫人感伤,但一个“圆”字,传递了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 “直”和“圆”字,都是俗字,却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特有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孤寂。

(2)乐景与哀情

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与延伸——诗歌写作手法

是一组关乎情感生成的重要概念,其间会形成四组情景关系,即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前两种之间形成正衬的关系,后两种则是反衬关系。

乐景写乐情,例6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作为乐景本身,已然生意盎然,惹人喜爱。作者再着以“最爱”二字,又加上“行不足”地赏玩,更是乐在其间。

哀景写哀情,例7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描绘苍凉的秋景(哀景)。后四句写身世遭遇和生命状态(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乐景写哀情,例8

绝 句

杜 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艳明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但作者偏偏拿暖色调的客观景物与羁旅思归的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诗人的归心殷切如何,自不待言。

哀景写乐情,例9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此诗似乎传达悲凉的情绪,但结尾“亲”字,诗眼明丽,告知人们,这里是一片未受战乱而分外祥和的山村乐土,表现出诗人由惧转喜的心理变化和亲切温馨的内心感受。

(3)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世间行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章台夜思》中的“清瑟怨遥夜”。

虚写包括神怪梦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梦境即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等;回忆过往或设想未来,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柳永《雨霖铃》中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主观感觉,如韦庄《章台夜思》中“绕弦风雨哀”写音乐欣赏时的感觉。■

3、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分为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又称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两种。

例10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两诗抒情方式不同:前者尽管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但“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怀直截了当;后者则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的爱情表现得间接含蓄。

4、议论方式

议论方式包括正面议论和托物言志两种。

例11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咏 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两首诗词的议论方式不同。前者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了则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后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作者以梅花自喻,将梅花人格化。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表现了诗人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5、直接抒情、议论,间接抒情、议论

直接与间接是关乎写景抒情、感怀议论着力点的重要概念。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在作品中不加掩饰地写志抒怀,也叫直抒胸臆。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权贵的蔑视和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心志。

借助于一些侧面的、间接的方式或手段,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把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意象之上、情景之中。

例12

章台夜思

韦 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前两联描绘出一幅凄清暗淡、充满压抑气氛的游子暗夜思乡景;后两联前三句连续从思韶华已逝、思故人不来、思乡书难寄三方面写“思”情。

(2)托物言志指诗人更重视通过描写的物象来表明心迹,包括人生态度、人生感悟等。例13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托梅花(独特环境、绝俗的性格和清幽的风韵)言志(作者淡泊名利 、志趣高远的自我情操)

(3)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①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比较偏指情感情绪一类,比如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

题型解读

例1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散曲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首散曲描写燕子着意衔花,用了拟人的手法。“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现实的燕子和刘禹锡诗歌中的燕子虚实结合。此题没要求分析,答出手法即可。

(2)本题考查对散曲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燕子因为怜惜花朵而衔花修补房梁上的花朵。联系刘禹锡的《乌衣巷》可知作者的情感既有对落花的怜惜,也有对盛衰的感叹。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意①

陆游

山行曳杖水孥舟,走遍茫茫禹画州②。

蝴蝶梦③魂常是客,芭蕉④身世不禁秋。

早因食少妨高卧,晚忆茶甘作远游。

龙焙⑤一尝端可去,无心更为荔枝留。

【注】①作者在建安任“茶史”时写下此诗。②禹画州:指九州(中国)。③蝴蝶梦:庄周梦蝶,表示人生变幻莫测。④笆蕉:常常象征愁苦。⑤龙焙:名茶,福建盛产茶。

(1)本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请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诗题“客意”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例2用少年时满怀壮志,食不甘味,心事重重与晚年品茶留香,逍遥自在作对比;建安的荔枝虽鲜美,但诗人觉得品尝完龙焙茶后即可离去,无心再品尝荔枝,用荔枝衬托龙焙茶味之极美。

(2)作者不能在前线建功立业,而在远离沙场的客地任闲职,表达了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作者一生漂泊天涯,作客他乡,无处安身,深感人生变幻莫测。

例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融道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1)“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2)运用了白描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淡、幽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解析】这是一首书写眼前所见之景之事的小诗。作者信手拈来,不事雕琢,自然成篇。写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景物、日常生活的小事,但与质朴中给人以美得享受。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解析】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是那种没有华丽外表的蝶,它是素的,可以理解为白蝴蝶,质朴而脱俗。 素蝶随蜂在翠绿的香草蕙间环绕,为了躲避雀鸟而隐匿在青薇间;和旭日一同起飞,争着飞向天空,忽然大风袭来,只好匆忙踏上回程;经常在繁花、参差不齐的绿叶间飞荡,希望花朵不要凋谢,愿与嘉树长久相依。“蕙”,一种香草,象征心芳志杰;“薇”,伯夷采薇,同样喻指高洁的品行。素蝶在这些象征高洁的香草间飞舞,表现了素蝶对高洁的向往。

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堪比旭日。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但有时宦途不顺,因为恃才傲物,不愿屈服,只好归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