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大风歌》(宣州大风歌之十)

黄渡风雨邢少山,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诗《大风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诗《大风歌》(宣州大风歌之十)

古诗《大风歌》

黄渡风雨

邢少山

来到宣州区的黄渡乡,由眼前的景物,忽然想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当初,韦应物上任,来到西涧渡口,他看到涧边的幽草独自生长,耳边的黄鹂在树林深处叫鸣。傍晚下雨时,潮水来得更急,郊野的渡口却没有人过河,渡船被风雨吹打横泊在岸边了。

这首诗诗人把渡口的风雨写得那么生动形象,淋漓尽致。这是一幅幽静的图画,荒烟无人,异常幽静; 又是一幅热闹的图画,风雨肆虐,浪拍横舟。据说,滁州的西涧,原是城郊的一条小溪,叫“上马河”,河上有一渡口,我估计与我们的黄渡的渡口差不多。因为我们宣州的黄渡,据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四载:由泰和门(宣州城府)达宁国县有黄渡铺。黄渡铺也有一个渡口,这样看来,两地的渡口都是城郊出城的通道。据《江南通志》载:“宛溪在宁城府城东,跨溪上有两桥,上桥曰凤凰,直通东南泰和门外......”所以,再由泰和门往前去宁国,就要经过黄渡过渡了。因此黄渡也成为宣城通往宁国的要津。

然而,我们的黄渡,虽不如西涧渡口有名,但它在历史上也留下遗迹。据传,春秋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他带兵与秦国交战,路过这个渡口。此时,正逄风雨交加,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连夜带兵士渡过渡口,从此人们称把这渡口称之为“黄渡”了。然而,由于风雨的剥蚀,黄渡渡口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解放后,黄渡也曾先后设过公社、乡的建制。90年代初消失,后来又由杨林乡、峄山乡合并为现在的黄渡乡。黄渡的行区划变化不定,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我好像感到,黄渡经得住风雨的洗礼,它不忘折迭日月的光辉,在风雨始终呼啸,呼唤着自已的新生。为什么黄渡有此旺盛的生命力,我想,这与这里的地理、人文、精神无不有关系。

实际上,黄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宣城的重要门户,距宣城市区18公里,东临水阳江与水东镇隔河相望,与向阳办事处、新田镇和宁国港口镇接壤。境内水阳江、华阳河流经全乡,处于皖南“川藏线”腹地,宣港公路、皖赣铁路和宁泾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黄渡有山有水。山,应首推柏枧山了。柏枧山是黄山余脉,它的主峰海拔999米,景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宣城县志》载:“古有僧以柏皮为枧,引水入厨,故名。”它雄奇的山川、幽深的峡谷、茂密的森林、珍奇的禽兽,像是人间仙境,也是世外桃源。《辞源》说柏枧山有“溪谷深邃,峰岩回曲,山水秀美,甲于江南”也映证这一说法。古人也有诗咏道:“路入瞿硎室,松深古佛家。虹飞惊度壑,雀乳坐啼花。怒瀑冲云断,奔崖憾石斜。茗芽香共摘,帙露啜朝华。”柏枧山最特奇要算山上竞有横跨两壁的飞桥,名曰“柏枧飞桥”,它是古宣城十景之一,有诗道:“万仞崚嶒瞰碧空,两山壁立跨飞虹。仙人可许乘槎过,疑是鸟填一路通。”这是说,在这样“万仞崚嶒”的碧空,居然有一座桥在两峰对峙的璧岩上搭建起来。这么高耸、险峻的天桥,人是万万不可能行走的,只有神仙登天时才能过。人们甚至不相信,这桥是用木石搭建起来的,疑是由众鸟一一銜接而成。离飞桥不远,是清代古文学家梅伯言的“枧枧山房”,他曾在此地自编诗文集,经风历雨,终得自成。这山里山外,据清光诸《宣城县志》载:“又东北为海螺山、坐吉山。歙溪山之东北为狮子山、竹山,为长里冈歙溪山之东北冈逶迤,道路颇长,为鹤驭山。又东十里为独山。由长里冈东北十五里为夹冈山、栗木冈。又东南为峻山,至水西山下有横溪,与水东山分峙。由夹冈山东五里为桃园山。又东五二十里为小劳山、大劳山二山分立,下有洞,立容数十人,安山、后潭山,并沿河而列,与水东诸山相望”。这些大小的山头、长冈、溪流,在古代人们就山架屋、就水筑堤、种柳成村,山冈、堤埂都呈现一排排杨柳,浓荫茂密,这就成了大大小小的山村了。其中羊毛冈,杨柳最为茂盛,遮天蔽日,气势壮观,景色优美,人们渐将此冈称为“杨茂埂”,后改名为“杨林”。

再是,黄渡还有峄山。峄山因境内有一座较高的山峰名“峄山”而得名。峄山的东面为城山,西北为石马山,稍东为凤形山、赤土岗,又北为溪头山,凤家冲,南为许村山、花庙山,又北为黄泥岗,又北为官塘山,又北为戚家山,实际上峄山是一座连绵的山脉。由于这样,形成许多奇妙幽景。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走到峄山,看到这里环境幽雅,山花烂漫,遂赐峄山为“幽南镇”。项羽路经此地,并在峄山安营扎寨,后乡人于峄山项家冲建项王庙,以示纪念,宋梅尧臣在《宣州杂咏二十首》之七中有有关峄山项家冲项王庙的题咏诗,曰:“项羽路由此,力闻能拔山。八千提楚卒,百二破秦关。垓下围歌合,江头匹马还。却思诸父老,相见亦何颜。”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所经历的风雨历程,也给了黄渡人民留下诸多深思与启发。

黄渡有山有水。水,有水阳江和华阳河流经,滋润。黄渡的山恋与丘陵地带,还有许许多多溪流,它们沿着弯弯的山沟,潇潇洒洒,凛凛冽冽,哗哗流淌,流经村庄,让山里人的梦想解冻,拉着太阳走向远方,无处不到,润物久远。它们见证了黄渡古老大地的沧桑,孕育着风两兼程的信仰。华阳河流经黄渡,自西向东弯曲延伸,长流不息,覆盖黄渡大大小小的山坡、村庄,以及在山水和土地间生生不息的树木、花草、牛羊……这些最富黄渡本土特质的物象、气韵,成了黄渡人生命中的旋律与理想。解放后,黄渡人战天斗地,又风雨兼程,呼风唤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黄渡人惜水蓄水,大打人民战争,修筑了柏枧水库,后又累次加固拓建,并开挖引水渠2800多米,解决了沿线村庄与农田的饮水与灌溉问题。 柏枧水库,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闪光;它镶嵌在旖旎的山巅,接风蓄雨,是悬崖的滴漏,蓄水的宝盆;它高高的坝堤,矗立山涧,霸气得像要冲破云天,它也是黄渡人民心中的“伟岸”。

黄渡独特的山水,造就了神奇的物产。该乡是典型的农业大乡,农业经济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烟草、蚕桑、药材、银杏、香榧、板栗、核桃、蜜枣、石耳等,五花八门,门类齐全。而其中烟草、蚕桑、太子参、生姜尤是该乡的特产,推动着黄渡农业生产优质高效发展。黄渡的土质红黄,适宜烟叶生长。生产的烟叶天然优质。烤烟的发展使许多农民脱贫致富,其中一些农户成为种烟能手与状元。全乡形成 1.8万亩优质烟生产基地,直接经济效益3240多万元,成为全省唯一全国“替代进口”的烟叶基地。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对“一带一路”文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更好地融入其中,近几年,黄渡乡把栽桑养蚕作为重要的传统事业来抓,全乡桑园面积最近几年不断扩大,他们还体会到,利用荒山与河滩地种植桑,既能绿化荒山与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户收入,可谓“一举三得”。有诗赞曰:“嘉木林林共载桑,发展生产添华章。春将嫩叶充蚕食,夏采甜珍作酒浆。养植蚕桑全乡事,铺就织锦丰收场。”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有异叶假繁缕的块根,块根营养丰富,被卫生部确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黄渡的水土尤其适合太子参生长。黄渡已开发出万亩太子参园,以此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年经济效益达6000万元以上,以世纪生态植物博览园为代表的立体、生态农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业效益较传统农业收益呈明显的上升。黄渡人还正在恢复与开发生姜生产。黄渡的姜生没有筋,天生优质。姜的根茎供药用,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茎、叶、根茎均可提取芳香油,用于食品、饮料及化妆品香料中。据清光绪《宣城县志》记载:“蔬之品曰姜,黄渡产者无筋,《二楼纪略》:‘ 北人岁来贩姜者,巨舫衔尾,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一乡可得万石。’国朝沈泌《种姜谣》:‘畏寒閟置惊蛰卖,是名火姜不易坏。腴田种之燥湿匀,松叶敷阴藉遮盖’。”黄渡乡正准备向国家农业部申报国家一村一品乡村。

由于黄渡有高山与丘壑,野生动物无奇不有,有马牛羊,俗称“四不像”。有群狗,又名“路猗”。此外金钱豹、豪猪、山猴、山鸡、画眉等经常在山间出没。

黄渡有悠久历史,人文荟萃。从春秋战国,到如今几千年的文明史,黄渡拉长了一条清晰的路,繁衍生息。这里曾有“宣城梅花遍地开”的梅氏。这有梅氏墓地。梅文鼎墓也在此,现被列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文峰书舍”,处士梅珍建、进士梅鹗对书舍均有撰记。梅尧臣三世后人就在这里居住,躬耕诵读。此地有明代建的“文峰书院”,这是梅家的私塾。明世宗嘉靖年间,其后人梅守德举进士出仕,成为当时的名臣,他辞官后与罗汝芳等创办志学书院,并担任主讲,开创了“宣城理学”。梅守德之子梅鼎祚,字禹金,早年以诗成名,他后与汤显祖结交,开始戏剧创作。他的传奇《玉盒记》完成后,“士林争购之,纸为之贵”,“时海内无不知禹金者”,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梅鼎祚一生不仕,隐居梅村山书带园,构建天逸阁,藏书著述,“著作充栋,四方请学者履盈户外”;他还汇编了宣州历代诗人的作品集《宛雅初编》。梅鼎祚堂弟梅膺祚,独力编成《字汇》一书,收单字33179个,并注音释义,简化部首,编制体例为《康熙字典》等字书沿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康熙字典》的前身则是《字汇》和《正字通》 ”,可见其价值。梅鼎祚之孙梅朗中是复社名士,书画诗文被称为“三绝”。梅朗中子梅庚 “为名流领袖数十年”,他的诗“披华振秀,清警独胜”;又善书画,史书记载他“书善八分,画善山水、花卉,脱略风格,不宗一家,旷逸有雅韵”是“黄山画派”、“宣城诗派”的主将之一,传世诗文名画甚多。黄渡乡的杨林曾被评为全国文化之乡,五十年代末,杨林中心俱乐部副主任沈克武曾出席过“全国农村文艺工作会”,并在会上发言。文化骨干金翠花也出席过“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获得奖章。文艺骨干窦昌凤也获过团中央的表彰。如今,黄渡又出新人,2013高考,原就读于杨林初中的张萱同学,在宣城市二中高中毕业,考取了北京大学,张萱的家乡—黄渡乡安莲村人们奔走相告: “张萱考取北大了!”“惠风荡起浪千重,细雨久沥润芙蓉。安莲照影魂裹月,栽插天门获殊荣。”

黄渡人民不惧风雨,有-种永不止歇的斗争精神,即使在腥风血雨的年代,黄渡人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与敌人作顽强的斗争,浴血奋战。1931年,中共宣城县委领导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黄渡人民积极响应。1933年冬,由王华斌带领的宣南红军游击队,来到黄渡惩治叛徒余则军及敌伪保长张立宣,取得胜利,鼓舞了民心。抗战爆发后,黄渡渡口成为新四军通往苏南的重要关口,当时汪村仅十几岁的地下交通员王春富为路过的新四军通报敌情、引路、提供“通行证”等。皖南事变的第二年,中共宣城党组在黄渡建立了由汤村人郑国尽任书记的党支部,在峄山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打击日伪土匪,使人民得到安定。1943年,峄山兴旺松棵村钦欣怀,参加抗日,后任排长,随主力北撤后,又跟彭海涛回到宣城坚持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

解放战争中,在宣宁工委的领导下,黄渡人民筹集军粮、军鞋,在中上层进行统战工作,为解放宣城作宣传,迎接大军的到来。这些革命先辈们,他们为了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他们的革命理想是要把祖国的荒山,种成美丽的园林,把残冬变成新春。

当然,他们的每一滴鲜血都不会白流,每一个人的牺牲都值得铭记,黄渡人一直顶风冒雨,继承与发扬这种革命传统。通过这些风风雨雨,折射出黄渡人不惧风雨的精神与品格,着实让人们敬佩。现在来回味这些风风雨雨,它更坚定了黄渡人民建设自己家乡的信念,增添了力量:况且,黄渡人不但有不惧风雨的精神与品格,黄渡也有秀美的的山河和丰盈物产。黄渡人对于自己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无比热爱,也视为珍宝。

黄渡人不忘初心,呼风唤雨,仍永不歇停。黄渡虽以农业为主,但不忘狠抓工贸,且确立了“工贸强乡”新的经济发展战略。黄渡有华龙公司,曾先后获得省、市、区10多个荣誉称号。全乡以此为龙头,形成以机械制造、化工、铸造和乳业为一体的中型规模企业,使黄渡的乡镇工业规模迅速扩大,效益倍增,产值利税逐年增长。全乡又根据农产品的特点,对农产品作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内涵,农业企业也得到发展壮大,香兴食品公司、柏枧山食品厂相继产生,并逐步发展成骨干企业。为了统筹全乡农产品发展,全乡已成立太子参,畜禽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战略。对于畜禽养殖,狠抓不放,每年家禽养殖总量能达300余万头(羽),规模养殖户达200余户,并着手建立了动物防疫工作机制,确保全乡畜禽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乡党委又明确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拉动的突破口,积极开展以商招商、赴外招商、网上招商等招商方式,特别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国投宣城电厂、宣城海螺水泥厂相继落户黄渡。皖东南最大烟草收购基地项目工程即将启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纷纷落户黄渡,其中民安门业、四海网络信息科技、香兴食品厂、黄渡自来水厂、五福种禽厂纷纷踏上黄渡这片热土,快速拉动了全乡经济的发展。黄渡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立足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杨林片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沟相连”的目标。对小二型水库和当家塘坝的建设加强了管理,实施土地复垦、血防工程、通自来水、改厕工程等。全乡改造农村用电台区,建成“村村通”里程达25·8 公里,水阳江大桥竣工通车。黄渡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实施“三清四改”,对西扎、乌边村村庄环境实施综合改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根据飞迅发展的交通,又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秩序,多项措施织密交通安全网,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真正把黄渡建成一个美丽富饶的新农村。

是的,如今抓一把黄渡的泥土,念舔亲人的足迹,眼眸饱含的是祖先温暖的笑容。我们看到的,是先辈们朦胧的身影,在春天秘密的丛林里,生活的阳光胭脂郁浓。一场场风雨,让我们相互牵念,一见钟情,提前点亮风雨中的灯,亮在心中。每个黄渡人心里装载着过去的故事,满是沧桑的岁月,这岁月载着昔日的风雨,变成了向往未来的梦。不久,随着黄渡新大桥的竣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变桥车穿行”,必将给新的黄渡注入发展中的活力,新的图景。这真是:“九村山水绕村行,拥翠方槐鸟雀登。柏枧山间修水库,安莲水面绽芙蓉。停歌黄渡听风雨,驻足乌边赏和鸣。拔地伏村楼宇起,峄山西扎遍乡荣。”(七律·新韵《黄渡乡地名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