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护林员不忘初心(海雀村护林员王光德)

沿着海雀寨门一路向前走,绵延的绿色不断映入眼帘,万亩林海之间有一条俯瞰海雀村的山路,这便是58岁的护林队长王光德每天要走的一条巡山路。

最美护林员不忘初心(海雀村护林员王光德)(1)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曾经是苦甲天下的极度贫困村。在已故的村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海雀村全体村民开始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环境。如今,海雀村实现了脱贫致富,迎来了属于它们的蝶变新生。

生在、长在海雀村的王光德也亲眼见证了海雀村的巨变。

最美护林员不忘初心(海雀村护林员王光德)(2)

在那艰难岁月,树是全村的希望

“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挫挫”,地处乌蒙大山深处的海雀村,平均海拔2000多米,山寒水冷,由于乱砍乱伐,森林覆盖率不足5%,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

最美护林员不忘初心(海雀村护林员王光德)(3)

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海雀村真实的状况。

时任海雀村村支书的文朝荣,对于村子的贫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反复思索,他毅然决定组织村民植树造林。在一众反对的声音中,王光德是最先响应的一位群众,成为了一名种树人。

1987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天不亮,王光德就一头扎进了风沙肆意的山坡。因为穷,王光德手上连一个像样的种树工具都没有,光着手在地里忙活一天,手被冷风吹的裂开大口子,直往外渗血。又因为气温低,鲜血凝结成黑红色的血块,糊在了手上。王光德忍着疼,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最美护林员不忘初心(海雀村护林员王光德)(4)

1987年到1989年,海雀村11600的荒山全种上了华山松,马尾孙等树苗,一同种进土地里的,还有王光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树长得那么好,我们那么辛苦也是值得的”,王光德说道。如今,海雀村的树木郁郁葱葱,他对待这万亩的山林如同自己的孩子。

扛起巡山护林重任,只因心中有使命

“穿上这件衣服,我就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提起自己身上穿的这件护林员工作制服,王光德嘴角笑容几度上扬。

这件橙色的工作制服,是当年入职的时候,政府派发的统一服装。穿了多年,这件衣服依然被王光德爱惜得如同新衣服一般。与衣服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因为常年握着镰刀,虎口处的关节已经变形。

最美护林员不忘初心(海雀村护林员王光德)(5)

2014年,村支书文朝荣去世之前把护林队的重任交给了王光德。接过了护林的重任,王光德用实际行动完成着村支书的愿望。

跟随着他的步伐,记者穿行在草木之间,这条巡山路,他每天都会来走一次。他笑着说“这一段路有几段台阶,他都知道。”每天早上8点,王光德就要出发巡山,他拿着镰刀熟练地割下树木边的杂草,转身又捡起了隐没在草丛中的垃圾,一直忙碌到下午六点,整片山林才被巡逻完毕。

最美护林员不忘初心(海雀村护林员王光德)(6)

“我们海雀就是靠着这万亩林海才富起来的,我一定不能让它变回从前那个样子,我会一直守护下去。”从种树人到护林员,王光德心里始终装着“使命”两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阳莹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贵州毕节报道组 肖桐 周明朗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编辑:何瑞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