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句忠告语录(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01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此句出自白居易《策林》,大意为:善于消除灾祸的人,总是先查找其根由;善于调理疾病的人,总是先断绝疾病的源头。比喻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根治。
《群书治要·鹖冠子》记载,魏文侯向扁鹊请教:“听说你们兄弟三人都是医生,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回答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在人未得病之前就向他们讲养生之道,使人基本不生病,但是他的名声不出于这个病人之家;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是在病情刚有了微小症状时给以对治,但他的名声不出于病人所居住的巷子。我的医术最差,因为我是在人的病势很严重时,割开他的肌肤,给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最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但是大众看了后都非常赞叹,认为我可以起死复生、妙手回春,所以虽然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却传遍了整个国家。”
这个故事说明,“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医生是防患于未然,教导人按着自然节律、饮食起居,使人基本不得病。当然,如果一个人生了病,就必须去找生病的症结。标和本是一体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乱了阵脚。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遇到问题需要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02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范仲淹小的时候,曾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他请教老先生:“您看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老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还真不小!”范仲淹感到不好意思,改口又问:“那请您看看,我以后能不能当医生?”老先生感到奇怪,因为宰相和医生实有天壤之别。于是反问:“你为什么想当宰相和医生呢?”范仲淹坦诚地回答:“因为只有良相和良医才能救人、才能帮助别人。”老先生一听,十分赞叹:“你有这种志向,就是真正宰相的心胸啊!”秉持着这种理想,范仲淹每天靠稀饭和咸菜充饥,“十年寒窗无人问”,后来真的成为了宰相。范仲淹出将入相几十年,仍然保持了穷秀才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了300多户人口,并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激励了后世不计其数的读书人襟怀天下、心系苍生。
苏轼在《晁错论》中研究古人成就的经验时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见,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无志的生命,放弃了发掘生命价值的权利和责任,是不可取的消极的人生态度。立什么志、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对于人生至关重要。清朝思想家唐甄曾说:“其为志也,以至于尧、孔而不少让。”指一个人立志,要立像尧、孔子那样的圣贤之志,如此,人才能够变得高尚,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难险阻,都矢志不移,将理想信念坚持到底。
03
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
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
此句出自苏辙《论台谏封事留中不行状》,大意为:风俗正了,中等道德觉悟以下的人都自我勉励做好事;风俗一坏,中等道德觉悟以上的人都自暴自弃做坏事。旨在强调风俗风气的重要性。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周代论富强不如秦,论广大不如汉,却能绵延八百多年,这正是它醇美的风俗使然。风俗,是社会上沿袭而来的风尚习俗。在古人看来,辨风正俗极其重要,风俗美,小人也勉慕仁义,风俗恶,君子都不易抵挡。
风俗的力量巨大,并有强劲的惯性。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怕恶俗形成,一旦受到不良风俗侵蚀,则积重难返,不易扭转。在现实中,人难免不被流俗裹挟,“虽贤者不能自拔于风尚之外”。然而,“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正邪不两立,此长则彼消,发乎己,应乎人。只要立定脚跟,正气浩然地抗拒流俗,伤风败俗者必然闻风丧胆,不敢近前,良风美俗也将形成并长久保持。
04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此句收录在清人金兰生所编的《格言联璧》中。据传,这是明朝袁崇焕的一副自题联。大意是说:心术不可违背天地意志,言行举止要给子孙做榜样。这里的“心术”可以理解为居心、心计,“天地”可以理解为万物运行的规律规则。此句主要是提醒人们要心存良善,如果心术不正违背万物运行的规律规则,就会受到惩罚,为人父母者应当谨言慎行,为子女起好表率作用。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则,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其运行规则。因此,做人要心术端正,遵循天地万物固有的规则,如果居心叵测,违背天道,必将受到惩罚。这是讲做人处世的大道理,要做到“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作为普通人,从小处而言,为人父母长辈就要谨言慎行,行为端正,用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榜样。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庭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风是人们精神成长的沃土。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长辈都能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情操形成好的家风,那定会影响子孙后代的成长。
05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此句出自王阳明 《传习录》。心主宰着人的思维、情感、选择和决定,支配人的一切行为。心若失去主宰,便被物欲侵夺。所以要加强“心学”修为,充分发挥心的主宰作用,努力做到内心净化、志向高远。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便是心”,这里的心特指人的道德意识、道德理性,也就是“道心”。《尚书》讲“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心”指个体的感性欲望,“道心”指人的道德理性。“人心”并不都是坏的,但如果“无所主宰,流而忘返”,社会就会“危”。要使人心不致危害社会,就应该用“道心”主宰“人心”,用公共的道德原则来克服不正当的私欲。所以,常使“道心做主,人心听命”,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目标。中华文化特别注重对心的修养,《大学》就主张“修身在正其心”,只有心念正了,行为才不会出差错。先修己,才能治人,先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06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此句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大意为:能够听取不同意见自我省察,这是聪睿;能够反省自身、正视缺点,这是明智;能够克服缺点、虚心改过,这是强者。人需要经常反躬自省并虚心接受提醒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每个人都多少有些缺点、不时犯点错误,这本身无可厚非,怕的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或碍于情面不能改正过失。自负与虚荣往往酿成严重的后果,危害自身、连累家庭、贻误工作。
孔子曾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在孔子看来,即使有人能像周公那样高尚完美,但是骄傲自满又吝惜改过,那么他的德才也不足为观。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自满之人看不到自身缺点,所以不能进步,反之,能够谦虚反省、接受批评,才能不断获益、成长强大。
有过失并不是耻辱,有过不改才会真正自取其辱。反之,闻过能改,并且克制不良习气、约束自身言行,这一点很难做到,难而能做,更为可贵。一个人能够反省改过,这是谦虚的表现,也是人进步的动力。自然界中的现象处处彰显着“满招损,谦受益”的定律,比如太阳升到最高处就要下降,月满后就会渐渐缺减,水一定会从高处流向低处,而人通过自然定律就要领悟到,只有谦虚地反省自身不足、接受他人建议,才能不断充实提高。《周易》上说:“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只有时刻保持谦虚反省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善始善终。
07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此句出自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大意为:新松朴实挺拔、四季常青,恨不得它能长到千尺之高;恶竹随处乱生、肆意钻营,斩去万竿也不嫌多。寓意对于美好的事物要努力维护、不断完善,而对丑恶现象应当究其根源、斩草除根。
惩恶的目的是扬善,只有善的力量强大起来,恶才能被压制下去,更何况恶是可以转化为善的。《周易》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制恶言恶行的同时还要张扬善言善行,也就是顺着人性追求美善的自然规律转恶为善,才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顺着人的天性而修美,就需要善言善行的引导。《史记》记载,大舜年轻时在雷泽以捕鱼为生,当地年轻力壮的人都去争抢鱼虾丰足的深潭厚泽,而老弱之人没有能力与他们争抢,只好冒险去急流险滩中捕鱼。大舜看到这种情况,就将自己捕鱼的地方让给老弱,渐渐地,有人开始效仿他。对这些人的善行,大舜极力称赞,让大家都跟着学习。时间久了,雷泽的人慢慢都不再争抢,而是相互谦让、尊老爱幼,于是民俗大化。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德法相依、德治礼序,惩恶与扬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际上人人都有好善恶恶的本能,但是难免被诱惑冲昏头脑。因此施以崇善好德的教育和社会引导,同时辅以严格执行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这样一来,一方面让人明了善的美好而坚定向善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让人畏惧恶的后果而从内心深处不敢为恶。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为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08
友也者,友其德也。
此句出自《孟子·万章下》篇。其原文为:“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挟,指倚仗;德,在此泛称一切美好的品质。弟子万章向孟子求教“交友之道”,孟子指出,交朋友不能倚仗年龄大,不能倚仗地位高,不能倚仗兄弟亲族的势力。交朋友,根本看重的是对方的品德,不能够有任何倚强之心。
对于以上关于交友的观点,古人可谓有共识。《战国策》讲“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司马迁《史记》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隋代王通的《中说》中也说,建立在权势上的“友情”是易变的:“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古今一理,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不难想见,因权势、利益、好处这些外在因素而走在一起的人,一旦外在环境有所变化——权尽利绝,“交情”自然淡漠了还算好的,反目成仇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没有绝对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人,我们要成长、发展、生活,更需要朋友间的交往和支持。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何为“友”?《说文解字》讲“同志为友”,志同道合者才称得上“友”。所以说,只有像曾子所说的那样,“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才能昂然并进、携手前行。
要想友谊天长地久,就要遵循朋友间的相处之道。所谓“交友之道”,先贤的论述十分完备。例如,孔子强调诚信,主张相互勉励督促,所以《论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切切偲偲”;孟子也以诚信和“责善”为“朋友之道”;荀子则看重朋友之间良善的引导,认为“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
09
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这句言简意赅、脍炙人口的兵学格言,出自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学家孙武的经典兵学著作——《孙子兵法·谋攻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可预知胜利的情况共有5种:知道可以同敌人打或不可以同敌人打;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以有备对付无备;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这5项,就是可预知胜负的依据。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兵圣孙子预见作战胜利、把握战争规律的战略思维。它既包含了对客观军事力量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方面,也体现了对主观作战指导能力的高度强调,全面具体又深刻。其中,判定可以打或者不可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是基本前提;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合适的战法,“识众寡之用”是用兵的枢机;全军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上下同欲”是有力保障;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以虞待不虞”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将帅智勇双全、才华横溢而做君主的又不加牵制干涉,“将能而君不御”,是用兵成功的秘诀。五者互为条件、互为作用,构成了预知胜负、达成胜利目标的完整整体。那么这仗不战则罢,凡战必胜,就像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此句出自桓宽《盐铁论·击之》,全句为:功业有绪,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大意为:功业靠不断继承累积,害怕花力气而不能坚持,就像种地的人,因为疲劳困乏而停止耕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没有收获。
《诗经·大雅·荡》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事情往往都有开头,却很少能有终结,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而能否善始善终,往往在于自己能否坚持,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意思是说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止的,意在勉励弟子要自强不息、自警自励。
世上无论大事小事,最怕的是懈怠。《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未见水,如果这个时候停下来,那就只能掘得一口废井。要想掘出水来,就得继续深挖不止。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懈怠纵驰,人之通患。”解决懈怠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做到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毅力有恒,才能最终有所成。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