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大智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八讲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大智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八讲义)(1)

我们今天继续讲《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八,卷二十八是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十八。在过去的经典当中我经常给大家讲的一个数字,在经典当中所用的数字,都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一个段落,也就是一个小节,那么这个第二十八卷对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十八也是一个小节,大家往后看:“复次善现汝复观何义言?”是说善现就是我们的本性,那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我们的实义呢?如果说表达实义,必须要从无明增语开始,无明增语就是为了破除无明找到我们清净涅槃的状态,然后由次第由阶位来完善整个成就的过程。所以说这个无明还是要从因与果的关系开始。所以说没有因永远表达不了我们的本性和自性。所以说在表达我们的本性和自性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这里面所存在的六处触受就是生老死爱取有,原来我们找因找果,目的就是要对生老死和爱取有有一个真正的认识,解脱烦恼达到具寿善现。这个具寿善现是什么意思呢?具寿善现就是一个最终的究竟状态,在多处的经典中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无上正等正觉,很多法师解释的表达的都不错,但是我还是要重复一次,无上正等正觉的含义非常深奥,无上是对“空”的一种尊称,为什么叫正等正觉呢?正等正觉其实就是等同二义,所以佛法中用不二法门阐述等同二义,一个等同所指的是我们的所见所证与万物等同、智慧所生与性德等同、明因达果等同、烦恼菩提等同,虽然这里是等同,但不是叫做一样,也不是即。它全是由因果关系来衡别的,所以经典当中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表达无上正等正觉的不二状态。所以大家未来在听经典也好,一定要明白无上正等正觉是等同的意思。而等同不是我们的概念,是等同通过修行达到了非常特别的裂变状态、花开见佛,由无生无我性空以及涅槃所有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通过修行能够达到裂变状态,由现量能够施发般若智完善最终的贤圣量,这就是说我们到底能不能通过修行,达到开悟见性,能不能明白无上正等正觉的等同境界,这就要明白我们现在对老死、对无明、对无常要加以更深的认识,我们要明白生老病死苦的存在。要明白无智即愚蠢的的现实,你没有智慧说明你性不起用,你没有福报说明你不具德,所以在道家当中还有儒学当中经常有人提到“厚德载物”,而我们现在对厚德载物这个词都是草草了解,不知道厚德载物的实义是什么。所以说我们现在去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德在佛法中指的是德相,但是现在的人理解的德是德行,甚至还有些人把它理解成美德、宽容,其实古代是以天地万物这样的标准来衡定是不是真正明白德,所以天地合而万物生,这是德的表现,是万物的表现,是天地的表现,是宇宙的表现,所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这就表明厚德载物的德是怎么来的。 我们经常听到“厚德载物”,经常听到“雅量容忍”,这个容忍就是说我们有个很大的胸怀,要有一个肚量,实际在佛法中这个德就是德体、德相。所以我们通过修行佛法,知道了无明给我带来的一些苦的变作,不能有正真的承载力量,往往会消极会虚度,那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因为不明白,不明白我们的本性即是大福报大智慧。所以很多人以为某某有很多钱几十个亿上百亿甚至千亿万亿,都认为人家有大福报,某某没工作几年当了个大官,人家都说是有大福报,其实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凡是能够心宽容大的人,他们是具有无比智慧的人,他们心中有承载之力,对国家对众生都有一种我们无法表达的使命,同样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他们所发生的功能不同,我们凡夫所看到别人的东西也用眼睛,看到别人有灾有难也用眼睛,而圣者在经典当中表达观世音菩萨同样是用眼睛用耳朵。观音菩萨表达出来的是慈悲的容大的救度的这种行为,而凡夫看到别人受苦的时候往往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所以我们眼睛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本来都应该发生出来它眼睛所具备的力量,眼睛并没有变化,观音菩萨的眼睛和你的眼睛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心识不净,因无明而产生了贪欲,产生了自私,甚至我们都活在颠倒中,不知道我们现在活在世上也就是短短的一生,不能从因果观中生发我们每个根性的无为之力,不能慧聚万物,慧就是智慧的慧,慧聚万物,用智慧来对待万物,不懂得真正厚德载物的含义,所以都是以圣量的标准去表达性非有故,所以说我们对性的表达,虽然知道性非有故说的是“性非有故”,是说性不是因为有而我们认识了无明,我们本身就应该真正具备万物之心应该有大的容忍的肚量,就应该有厚德载物的心态,但是我们现在处于漏与无漏的状态,就发挥不了它特定的作用,就导致我们今生没有福报,这没有福报的概念就更多了,包括我们现象的生病、灾难、横祸甚至我们会贫穷,这些都是我们多数人不了解佛性的作用,不知道佛性就是厚德载物,是真正的德相、德信、信德二如即是我们的菩提所用,所以从无明世间到情世间器世间中,我们必须要通过修行方法,真正证得了我们涅槃状态,才会体现我们的本性光明,才会知道我们人人都应该有大智慧,人人都应该是佛,所以只有佛的人才具备有大的无量的包容心,能够包容万物量周沙界。所以般若里面不单单是把细微的无明深化,而且把细微的修行过程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联系到一块,加以对无明与智慧的对比,这就是比量。所以学习唯识首先要学习现量,要认识比量,要认识贤圣量,用这三量来权衡我们的实际修行过程,来完善我们的大智慧,这些都与我们平时的净戒安忍静虑般若是离不开的,尤其是布施波罗蜜,我们现在的布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她不知道布施的功德是多大,往往把布施理解成自私,其实布施的含义是非常深奥的,是广布惠施,这个惠是恩惠的惠,是由广布惠施能够与万物共性,万物为什么有共性呢?万物与我们人类就是一种共性,你看万物可以包容一切包括山河大地包括花鸟虫草,包括诸多的生灵,万物可以包容我们,我们也应该从万物的包容的规律中找到我们应该包容什么,所以说经典当中提到空与不空,提到了有相和无相,提到了布施,提到了清净,这些都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现世中通过修行,找到真正的净戒,找到我们曾经有漏的一些习气,改变我们现生的状态,具备有真正的大福报,具备有厚德载物,要负有责任,我们经常听到:人活着要具备有担当。这个担当不是指我们常规的说法叫承担家庭等等的担当,我们担当的要有社会的责任,担当的要有众生的苦疾,就要有慈悲的眼睛,慈悲的耳朵,甚至慈悲的身子,所以说布施不单单是施财施物,更应该有施法的坚持,尤其现在我们修行中不能真正好好去修行,你就不能懂的什么叫做布施,布施有两种:一种为物而布施,一种为他而布施。我们在家帮助妻子丈夫做一些事情,帮助父母去尽尽孝,帮助同学朋友我们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帮助国家奉献点爱心,这些都是点点滴滴的布施。

我们古老的故事很多,我们就要从点滴当中去看待,去认识,去学习些古老的一些小故事,比方说乐阳子妻包括孟子三迁,我们都应该好好去看看,找到里面真实的意思,孟子为什么能够成长,就是因为他能够细心接收母亲的教育,而乐阳子妻能够遵从其家庭的教育,她能知道如何做好妻子,所以成功不在于什么样的环境,不在于你是一个环卫工人,也不在于你是个国王大臣,而在于你能不能尽心尽力的学会完善布施,我们现在多数的人都在学着如何自私,认为天地万物都归我,认为金银财宝都归我,认为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佛法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在乎,是指的你应该在乎你自己的,在乎你从劳动中求取的换取的甚至回报的,所以古人有德不配位这个说法,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厚德载物的“德”,你没有德你就不能拥有,这叫“德不配位”,修行中你首先就要修德,有了德行你就有那么大的福报,所以也有法师在讲如何培养福报,其实培养福报就是让你培养德,这个德字是德本根本的意思,是双性,一个是一个似,一个心一心这叫德,德是我们的根本,所以如来智慧的德相同样也是有德才有如来智慧。现世当中经常说这个人缺德,听起来是骂人的,实际上就是这个人有某些地方做的不好,所以从精进、般若、布施我们要通过菩萨的所见,通过罗汉的所行,看看圣者的无量智慧和他们无量福德的等同秘密在哪里,他们换取了健康的身体,换取了无量的智慧,他们换取了真正的健康和长寿,这就是因为布施,因为离染而得到的。所以说安忍精进就是让我们从世间走向出世间,就要从我们的次第修行方法中能够完善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等等空,这样你才能有个特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名字叫做‘寿善现’。前段时间我给大家讲什么叫做‘善现’。善现指的是本性,而寿善现指的是恒定的不变的本性,这就叫做如来性。

所以修行不仅要学会方法,而且还要遵从师教,要多亲近善知识,抛开自我,抛开自以为是,要从法见而达到法入,要从般若的理论当中认识到苦乐无常。所以说学佛非常有意思,但是我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从根本中做起,从基础上做起,从我们的心灵中净化,这样的话你才能通过方法,学到真正的方法证到自性空,你才能从有相的凡夫成就为无相的大菩萨。二十八卷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