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竹子可以想到什么(由经历高寒的竹子所想到的)

李润森“松、竹、梅”被世人成称岁寒三友,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大量歌颂、赞美的诗篇无非是说“松”的坚韧,“竹”的清高,“梅”的傲气在众多诗文中,我还是喜欢毛主席对“松”的描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在风狂雨骤、风霜雨雪、风云变幻的恶劣环境中,坚挺直立,自然从容,那是多么大的勇气和胸怀更喜欢毛主席对“梅”的赞赏:“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在悬崖之上,迎风冒雪,豁然绽放,环境与梅花相映成趣,是美与昂扬精神的特写照关于“竹”的诗词、画作,更是数不胜数,在众多诗词中,我喜欢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由竹子可以想到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由竹子可以想到什么(由经历高寒的竹子所想到的)

由竹子可以想到什么

李润森

“松、竹、梅”被世人成称岁寒三友,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大量歌颂、赞美的诗篇。无非是说“松”的坚韧,“竹”的清高,“梅”的傲气。在众多诗文中,我还是喜欢毛主席对“松”的描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在风狂雨骤、风霜雨雪、风云变幻的恶劣环境中,坚挺直立,自然从容,那是多么大的勇气和胸怀!更喜欢毛主席对“梅”的赞赏:“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天寒地冻,冰天雪地,在悬崖之上,迎风冒雪,豁然绽放,环境与梅花相映成趣,是美与昂扬精神的特写照!关于“竹”的诗词、画作,更是数不胜数,在众多诗词中,我喜欢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总之,“松、竹、梅”与风雨相伴,与霜雪共存。“松竹”冬夏长青,叶总是绿的,梅花一般绽放在冬末春初,似乎都与耐寒相关,遂称“岁寒三友”。

然而有一年,却打破了我的这种猜想和推测。

那一年,北京冬天的温度达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最低,最低气温在零下二十度以下。公园里、机关院内毛竹的叶子大片大片地变黄甚至干枯了,有的连翠绿的枝干也变了颜色。我开始质疑古人,质疑他们把竹子列入岁寒三友的行列。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许多耐寒树木整株死去,如柿子、石榴。迎春开花了,柳树发芽了,干枯的竹子还没有复苏的迹象。不知什么时候,公园里的竹子,嫩绿的叶芽顶掉干枯的叶子慢慢地冒了出来。又过了一段时间,从地里钻出了长势强劲的竹笋,像箭一样往上窜了开去。到了第二年,新长出的竹子居然比“母本”(大冻之前种下的竹子)还高,多数高出了三分之一,有的竟然高出一倍,太神奇了!

我错怪了古人,也错怪了竹子,临高寒而不惧,叶虽枯而新生,遭大劫而更旺,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呀!她应该、必须与“松”“梅”比肩!

我猛地想起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

竹子不也是遭遇了大的劫难吗,在“大劫”之后积蓄了力量,奋力向上,和我们人类何等相似!

由此我想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痛恨战争,渴望和平,日本的月亮再圆,也抹不掉他们心中的阴影。他们知道当亡国奴的滋味,他们知道国家强盛的重要。

由此我想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过来的人,他们经受了饥饿的煎熬,那种与土地、与食物的感情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他们对浪费粮食深恶痛绝,经历胜过说教。

由此我想到了近三年来的疫情,武汉、上海、北京、东北、中原┄┄封城、管控、隔离、天天全员做核酸,也算经历了大的劫难。从此,人们才真正体会到“自由”的可贵,体会到“出行”的幸福,体会到健康的重要┄┄人们便凝心聚力、只争朝夕、争分夺秒,迸发出无穷的由此我想到了近三年来的疫情,武汉、上海、北京、东北、中原┄┄封城、管控、隔离、天天全员做核酸,也算经历了大的劫难。从此,人们才真正体会到“自由”的可贵,体会到“出行”的幸福,体会到健康的重要┄┄人们便凝心聚力、只争朝夕、争分夺秒,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由此我想到了人,打倒你的不是敌人,而是你自己。经历了苦难、挫折,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定能登上世人瞩目的巅峰。稍有风吹草动,遭遇一点点失意,便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神仙也难把你扶起来。

由此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在家里衣食无忧,娇生惯养;在学校稍不如意,便告老师的状,老师便成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罪人”;在社会,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家长的呵护,有恃无恐,肆无忌惮┄┄

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