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

暑假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是一个放松休整的机会,也是一个充电和保持学习状态的时机。如何以多元、有趣的方式,让孩子在丰富的暑期生活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本期暑期跨学科实践活动为——我在家里“造”文物,旨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孩子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面对真挑战,解决真问题。

触摸历史 巧手传承“造”文物

磨一块石、生一堆火、做一根针、造一座房、制一个鼎……跟着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我在附中造文物”活动,穿越千年时光,品味先辈智慧,用一双巧手传承、创造属于自己的“文物”。

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西大附中初 2024 届历史组推出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特色历史作业,其中“我在附中造文物”活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审美性及创新性于一体,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将物理、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应用。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1)

初2024届18班 李子曦《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2)

初2024届1班 李沁蓬《半坡人圆形房屋》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3)

初2024届7班 李博睿 《司母戊鼎》

造文物实施方案

1. 选择仿制文物

带领孩子走进博物馆,实地观察馆藏文物,或上网搜索历史文物,确定仿制对象。如果孩子对原始农耕比较感兴趣,家长可以这样启发孩子: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河姆渡原始人,你一天会做什么?为什么修建干栏式房屋?这种房屋有什么优势?鼓励孩子仿制一个干栏式房屋。

如果孩子对三星堆感兴趣,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观察:猜猜这个青铜大立人像多高?它的底座上雕刻的是什么?他的穿戴有什么特点?这个青铜人是谁,他在干什么?手上拿的什么?让孩子发挥想象,把手上的物品也一同仿制。

2. 制作文物档案

通过请教家长、老师或同伴互助,或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仿制文物的相关信息,并制定仿制步骤,确定仿制材料。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4)

3. 仿制文物

选择常见的制作材料:泡沫、硬皮纸、雪糕棍、木板、竹板、橡皮泥、陶土等,最好是旧物利用的环保材料。绘制文物图纸,利用相关学科知识计算相关数据。

以初2024届1班唐子邱《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为例:

1. 准备陶土及白色、红色、黄色颜料,小笔刷;

2. 把陶土按照1:1大小做成骨针形状;

3. 混合多种颜料,绘制骨针表面图案;

4. 制作文物小卡片。这枚骨针的历史价值在于,证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穿孔和磨光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证。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5)

初2024届1班 唐子邱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6)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7)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8)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9)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10)

活动解读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11)

“我在附中造文物”活动涉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礼器、艺术品等多方面内容,孩子在活动中可以拓展认知范围和获取知识的渠道,进行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宝贵探索,培养系统思维能力。仿制过程中,不但可以仿制单一物品,还可以在主体文物基础上加入多种元素。

文物课堂第一讲:暑期跨学科实践(12)

初2024届10班 杨雅心《半地穴式方形房屋》

例如初2024届10班杨雅心的“半地穴式方形房屋”,不仅仿制房屋建筑,还配备了相关生活物品:尖底瓶、陶罐、灶坑及柴火等,比较全面地再现了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029-1030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