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作文作业本上要求简短(四年级小学生的作文流水账)
家长求助:四年级学生如何进行写作?如何写得更好?我家孩子特别发愁作文,作文本里每一篇都是流水账,几乎要成为班上的反面典型了。因为太头疼作文,现在连最喜欢的语文课都上得不高兴了,我该怎么办?
答:谢谢您的邀请,很乐意为您答疑解惑。从您的求助问题来作初步判断,您家孩子愁作文、愁语文,估摸着跟家长的态度有较大关系——“如何进行写作?如何写得更好?”真心话,您这标准太高了,这哪里是对一个初学母语正在奠定基础、懵懂在摸入门阶段的小学生四年级的要求?“如何进行写作”及“如何写得更好”对学生而言是第三、第四学段的写作目标,对社会职业人而言几乎是终生目标。而对一个“作文老大难”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最迫切、最合乎学情的第一重要事,只能是解决“字数”问题。
1、字数是四年级小学生作文第一要务:即“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300字的习作”
“四年级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300字的习作。”——这是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之写作目标的明确要求。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300字的习作”,家长们别小看这个目标。脑袋里“装进了”东西,心里头“联想了”东西,手里头才有可能在45分钟之内写出“300字”。
四年级小学生作文的第一要务,必得是先实现“45分钟写出300字的目标”。
第二要务才是在轻松实现此目标之后,再想方设法让这300字一点点向“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作文课标靠近。
作文之所以让孩子和家长如此头疼,最关键的关键,是因为它不像数学或物理化学科目那样能够精准的量化。但实质上,对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作文而言,是可以将其大致分解成几个小目标一一实现的。比如二年级的“写话”,从最简单的二素句到较为复杂的四素句,就大略地可以等同为一个量化目标。
在二年级“写话”目标实现后,对三四年级孩子的作文训练,就可以通过“看图说话”来进行作文小目标的量化式训练。
一来,“看图说话”的训练是最容易实现的;二来,“看图说话”的训练几乎可以贯穿于从小学、中学、大学的考试作文思维训练及各式品类的文学创作。
如果二年级“看图说话”的目标是说清楚四个要素:谁、在干什么、在哪里干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那么三年级就需要扩充到:那个谁的身上穿戴、脸上表情、体态动作等;那个谁所在的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有山的话山是什么样子,有水的话水是什么样子等等。这主要是训练小孩子的观察能力与简单逻辑能力,比如从头观察到脚、从近观察到远、从高观察到低等,或者反之亦可。
2、“在场感”的第一个前提是:脑袋瓜里会“装进”东西
“在场感”的第一个前提是,脑袋瓜里能“装进”东西。这些东西是如何装进脑袋里的呢?当然是靠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观察、积累与训练。
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训练?教导家长与孩子在作文素材方面如何观察、训练、积累的机构和书籍繁若星海,但对大多数家长而言,都是“知道却不能做到”。为何?因为太多样、太繁杂了,所以反倒找不着那个极具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了,反倒不知道怎么办了——选择性困难几乎是当今“流行病”了,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买一管牙膏都要在同一组货架上成百上千品类之中择其一呢,更何况乎在茫茫知识海洋中打捞出能够针对性治疗自家孩子“作文老大难”的那一剂良药,能不“老大难”么?
建议一个通用的、简便易行且效用较好的方法——提供固定句式,经过反复训练而内化成为孩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最终以内隐逻辑而生成与血肉心灵同频共振的语感,例句如下:
原始句式:“我最喜欢……”
扩充句型一:“我最喜欢()、()、()和()”
扩充句型二:“()、()、()和(),我都喜欢”
扩充句型三:“()我喜欢,()我喜欢,()我也喜欢。”
扩充句型四:“我喜欢()的()、()的(),()的()我也喜欢。”
有必要特别提醒的是:以上提供的句式训练,只是无数种句式中的一个范式而已,旨在为广大家长及小学生提供一种简便易行可轻松复制的方法和作文能力训练可借鉴思路。这种方法与思路,反复训练的过程,其对应实质就是孩子母语语感内化的过程,也是母语内在逻辑养成的过程。
有此语感内化与逻辑养成为基,小学生的应用母语的实践观察能力、口头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才能够同步配套式成长。
3、“在场感”的第二个前提是:心灵中会“联想”东西
有家长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联想”即想象力放在最未位呢?课堂内外所有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人士都会异口同声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以之彰显想象力无与伦比、神妙无极之魔力,仿佛有了想象力,就可以成科学界、文艺界乃至一切有意识界、无意识界或整个寰宇的主载者——做梦呢吧?!
《西游记》想象力够丰富吧?也不过是“天宫=天上 皇宫”、孙悟空=聪明的猴子 厉害的人类,就连六耳猕猴与孙悟空那一场真假难辨的、火爆热辣的战斗,也不过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和体验的“现实自我”与“意识自我”在自个脑袋里热闹掐架而已,通俗点说就是每个人脑瓜里都有过的“两个小人打架”场景被以“具体的、人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而已——是的,没有现实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没有知识积累与材料整合,想象力从何而来?
如果以上的比喻还是太抽象的话,咱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想修一座小桥,想让河两边阻隔太久的人们能够彼此互联互通、相亲相爱。于是,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座独一无二的、美丽浪漫的小桥模型在你脑子里生成了(权且忽略你脑子里想象出来的小桥形象照旧得有现实基础这个问题)。接着,砖头水泥到位了,钢筋钢管到位了,资金和施工队也到位了,万事俱备了,就可以开工建桥了吗——问题是:你脑袋里那座无与伦比的小桥,施工队要如何才能够看得见、照着造?你脑袋里想象的桥如何成为现实中行走的桥,这中间差了什么?“表达”而已。
脑袋里想象的桥与现实中可供行走的桥之间,差了一张“图纸”——施工图纸是你我随便就可以画的吗?当然不行。得是受过系统化技能学习与专业化方法训练的人才可以。
同理,孩子们的作文呢?如果一开始就如题主所设定的目标:“如何进行写作?如何写得更好?”那孩子们这辈子还有机会爱上作文么?正如同谁都不敢指望两个彼此讨厌的男女执子之手、白头偕老一样。
既然想象力不是凭空生出来的,那么,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训练想象力?切实可行的小技巧到处都是,端看家长留心不留心罢了。此处且抛砖引玉例举一个:以问助说。
怎么个“以问助说”呢?比如,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是关于周末的。孩子磕磕绊绊写不出来。家长就应当以成年人的逻辑思维、以孩子式的眼光和视角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提问的结构最好是“总-分”式的,这有助于引导孩子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
总问:星期六下午是怎么过的?(请注意,不少家长帮助孩子提问时候,都是“这个周末是怎么过问?这样的提问范围太大太宽,不够精准的问题会导致孩子回答困难。)
分问1:哦,去公园了呀。和谁一起去的——怎么去的——路上看到了哪些人或事,公园里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分问2:你在公园玩了些什么——你最开心的是什么——这个“最开心”为什么让你这样开心——这个“最开心”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诸如此类,一个又一个问题,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惊喜,孩子这样剥洋葱式的回答着问题,自己脑袋瓜里的原始素材积累、再筛选、再加工、再建构进而再输出的过程,就完美闭环了——至此,字数问题就漂亮地得以解决。而解决字数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逻辑训练、想象力训练以及语言与语文育人、育心功能的实现。
喵儿曰:何愁孩子不能养成独属于自己的那支生花“妙笔”?
四年级小学生能写出流水帐作文,算是有个不错的基础了,就像画工程图要先学会画线一样。能写出流水帐作文之后,再解决字数问题。字数问题一旦能够实现“轻而易举地完成”,就意味着“作文老大难问题”已经漂亮地解决了。剩下的不过是写作技法问题、逻辑训练问题的双线并行式成长而已,交给时间即可,随着孩子入门后积极性与兴趣性的递增,顺理成章罢了。
总之,四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原则,最好“由简入手”,同时辅之以润物无声的“逻辑训练”,进而“不着痕迹”处帮助孩子揭下“作文老大难”标签。轻装上阵,孩子把作文当成“树洞式”贴心和亲密的好朋友才会成为可能,才会于阅读时候、交际时候、上课时候自然而然与其同频共振,才能在作文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并激活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愿意在生活、学校、家庭的每一点滴处时时留心,终而从“现实之竹”、“手中之竹”再而得“胸中之竹”,如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式训练,再加上时间日积月累复利的回报,何愁孩子不能养成独属于自己的那支生花“妙笔”?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