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家风(充满墨香的家风传承)

2018-10-23 09: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蔡玲玲

近日,全国首部家风家训口述历史书籍《瑞安市家风家训口述历史》出版。其中一篇《读书、慎行、清白、敬业、勤俭》,展现了瑞安大沙堤俞氏家风。日前,记者在其第四代俞光的书房里,听老人讲述了俞氏家族充满“墨香”的家风传承。从一百多年前的读书人俞君尧开始,历经五代人,一座书香门第应运而生。他们总共著作47种,字数达到740万字。而贯穿于这些文字之间的,是他们辈辈相传、恪守的这十字家风。

书香浸润家风(充满墨香的家风传承)(1)

全家福

第一代 读书著述创家训

俞君尧(号黼唐)是大沙堤俞氏家风的开创者。他生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从小就志向远大,常常在劳作之余,手捧一本书,向教书的父亲请教。他对于读书的热爱,曾用“继晷焚膏忘昼夜”“日西追月到黄昏”来形容;又把读书视为垦种,乐在其中。他希望子孙能传承下去,在《自咏》中说:“儿孙休负我,也将经训作菑畬”。

俞君尧24岁进入瑞安县学补学官弟子,54岁成为县学学官,一生设馆,授徒为业。著名金文学家、《金文大字典》编纂者戴家祥便是他的学生。年过半百之后,他写出了《周易讲义》、《禹贡说要》、《河间存古翼圣编》、《河间诗存》等,这些著述现收藏在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

《河间诗存》是溯源俞氏家风的一个窗口。这本诗集里,俞君尧通过《读书》、《勤学慎行》、《明道自任》、《卜居》等诗,表达自己平生“勤学、慎行、清白”的人生宗旨。

第二代 慎行清白承文脉

俞君尧的儿子俞春如(名煦甡)不负父望。他幼承庭训,先后就学于池仲霖、周宗翰。宣统元年(1909年)拔贡,省试第三名,后进京复试,名列前茅,年仅22岁。进京复试后,俞春如差点要上任当官。然而随着清王朝的终结,俞春如的仕途也随之了断。

书香浸润家风(充满墨香的家风传承)(2)

保存于温州市图书馆的俞春如选拔贡卷

俞春如便在家乡开办了私塾。1933年,俞春如正值青年,两子尚幼,家庭经济常捉襟见肘,他仍坚守清白家风,不趋附,不羡荣华富贵。正如《行状》中所说:“境虽清贫,始终不作寒乞之态。持身勤朴,布衣蔬食,处之晏然。”他喜欢看书,家中没钱去买那么多的书,便向朋友借,摘其要点,孜孜不倦,夜以继暑。

后来俞春如任瑞安中学国文老师。瑞安革命先驱林去病、郑馨等均是他的学生。1937年,俞春如被聘参与《瑞安县志》的编撰。对于他所承担的部分,俞春如多方搜罗,不遗余力,直至稿印行后,仍搜集补正。现遗存瑞安玉海楼的民国县志稿中,尚有他的眉注手迹50余处,计数千字多。

晚年的俞春如转向了文史研究,1953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首批馆员,协助县文馆会将搜罗到的私家图书1万余册,进行翻晒、整理、分类、编目,为地方积聚了大批文献。他一生学术研究范围涉及经、子、史、文、方言和地方文史等,著作有《春庐诗文正续集》、《春庐读书记》、《瑞安地方史料》等共计10余种、100余万字。这些书稿,大部分由他亲笔正楷抄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寄存于浙江省文史馆。省社科院《浙江学刊》原主编林树建评价他为“博学多识、著述等身的蓍宿鸿儒”。

书香浸润家风(充满墨香的家风传承)(3)

“他淡泊名利,一生坚守清白,终日与书相伴。”俞光至今还能回忆起祖父俞春如在大书桌上埋头读书的样子,这是他和哥哥俞雄、俞海幼年时在家中常见的景象。

第三代 敬业勤俭扬家风

大沙堤俞氏家风有了新的发展,是从俞春如之子俞大文、俞象川开始。俞大文从小受家庭熏陶,爱好古典文学,尤精诗词,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温州市诗词学会顾问、荣誉理事。其作品曾先后发表在《当代中国诗词精选》、《全球当代诗词选集》、《中华诗词》等书刊,出版《忆菊庐吟稿》等诗集,他的传略被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诗词家大辞典》和《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

由于家境清贫,俞象川从小被送至瑞安永元钱庄当学徒。1935年初,浙江省地方银行打算在瑞安筹建办事处,熟悉金融、办事干练的俞象川被省行选中,一起参与筹建并被聘为办事处主任。这是瑞安县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的官办金融企业,25岁的俞象川成为瑞安地方银行的创始人,被后人追为近代瑞安金融先驱。

办事处成立之初,在资金奇缺的情况下,俞象川利用自己的人脉发动全县各界存款,得到积极响应。成立次年,办事处的存款总额达1506万元。这一年,他作为金融界代表被选为瑞安县商会理事。

1941年,日军入侵瑞安。接到警报后,俞象川通知办事处职员及挑夫迅速集中,将现金、账册和贵重物品连夜转移出城。几经周转,终于保住银行资产不受损失。而在途中,俞象川被持枪兵痞扣押,勒索军饷。但他始终不顾个人安危,与兵痞周旋到底。

“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业务精益求精,为人谦和俭朴,深得同仁敬重。”俞光回忆父亲,即便他后来离开办事处,仍受敬重,仍作为金融界代表当选瑞安县商会理事长达10多年。

如果说俞象川在外打拼养家,其妻金孟英则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半边天。“打我懂事起,母亲总是有条不紊地照料全家九口的衣、食、住、行。”俞光回忆,补衣纳鞋搓麻线、种瓜养鸡卖米饼,样样顺手。她虽然读书不多,但对于国家大事毫不含糊。她支持儿子参加地下学生运动,支持儿子参加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之初,她把自家最好的正间腾出来给解放军伤员居住;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把家里房门上仅有的铜把手卸下拿去捐献。

“祖母双目失明,母亲悉心照料18年,后来父亲患上帕金森氏病,母亲又没日没夜地护理了10年,直到父亲撒手人寰。”俞光说,在那些磨难的岁月里,是母亲的爱和付出给了他们温柔而坚强的时光,支撑着他们。

第四代 笔耕创业沐墨香

2005年,温州日报曾发表《温籍作者最字榜》,归纳出温州市年纪最大的作者、年纪最轻的作者、出书最多的作者、最有亲缘关系的作者等,其中俞雄、俞海、俞光三兄弟被列为“最有亲缘关系的作者”之一。

他们三兄弟在党政机关退休后,投身文史研究与著述。老大俞雄从事文史研究,著有《骄鸥远影》、《孙诒让传略》、《陈傅良传略》等;老二俞海原为市文联副主席,著有《坐对青山》、《心旅》、《五月桃花水》、《俞海文存》等;老四俞光著有《温州经济史话》、《瑞安经济史》等,《温州经济史话》还获得了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的荣誉。

此外,三兄弟整理出版了《俞春如集》,在报刊发表记述先辈的文章30来篇。他们先后出版著作20种,字数达527万字,连同已发表论文、未出版书稿计673万字,延续了俞氏的文脉。

同时,他们也发扬了“教师世家”的传统,老二俞海教过书,老三俞松也是教师。只有老五俞崇继承了父亲的实干精神,积极投身改革,在省企温化第一个带头承包汽车经营,第一个购买私人运货汽车。后又回单位为经理,带动企业从汽运业向仓储业的转变。

第五代 传承践行在路上

作为俞象川的孙辈,俞彪曾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团干部,他主持的省、市实验项目“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被《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报道;俞颖被评为浙江省县市区域报“十佳”领军人物、浙江省“三八”红旗手,著有《生命只有一次》(合著)、《罗阳纪事》;俞帆曾获“新型连拱隧道结构”“EPS轻质路堤”“一种用于治理桥头跳车的结构”等3项国家专利,其工程设计获得省建设工程优质优秀设计一等奖。

“我们之所以有一些成绩,是和家风的熏陶分不开的。”俞雄说。2015年,在俞氏家族的内部,展开了一场关于家风的热烈探讨。第五代孙辈们说:“我们晚辈应将它传承发展,身体力行,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书香浸润家风(充满墨香的家风传承)(4)

瑞安广场文化客厅内展示的俞氏家风家训

书香浸润家风(充满墨香的家风传承)(5)

瑞安广场文化客厅内展示的俞氏家风家训

去年,瑞安广场文化客厅成立,展示出俞氏“读书、慎行、清白、敬业、勤俭”十字家风。眼下,由俞氏家族共同参与、俞颖主编的《瑞安大沙堤俞氏家风》也即将出版。这延续了百多年的家风将落地生根,继续影响着年轻一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