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不死的真相(生完孩子做太监)

很多人有生之年都幻想过天上掉馅饼的事,巨大的财富、权利、地位、名气不分青红皂白,死皮赖脸要给自己,想到这些做梦都能笑醒。

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个人,天大的好运突然之间呼啸而来,谁都不选偏偏要给他,他就是明朝的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不死的真相(生完孩子做太监)(1)

魏忠贤:生完孩子做太监,目不识丁管理帝国,死后惨遭凌迟

不过就算是好运砸过来也有分量,能不能接得住,怎么接也是一门学问,显然魏忠贤没悟透,或者说他根本没想过去参悟。

魏忠贤出生时不叫魏忠贤,他连一个具体的名字也没有,家中排行老四,大家都管他叫魏四。

魏四老家在历史上也算有名,河北肃宁,历来出太监。

古代做太监很少是自己的意愿,大多是父母做主,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废了一个孩子养活一家也算不亏的买卖。

魏四家里没穷到要他去做太监的份,虽然称不上富裕,到底有几亩薄田,老老实实务农,娶妻生子日子勉强能过得去。

哥哥是这样生活的,祖祖辈辈如此,魏四的父母希望他也这样过一辈子,不过魏四不这么想。

哥哥有耐心侍弄庄稼,魏四没有,他是个活泼好动、爱玩爱闹的人,让他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他做不到也不想做。

从小魏四就跟村里一帮小赖皮混在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野鱼,调皮捣蛋榜上有名。

17岁那年,父母觉得他该收收心把日子扛起来了,就替魏四做主讨了一房媳妇。

媳妇过门后,不久又为魏四生下一个女儿,不过一对母女并没有套住魏四好吃懒做不愿干活的心。

不仅不干活,魏四长大后又染上了酗酒赌博,整天跟一群狐朋狗友厮混在一起。

就算朋友也存在鄙视链,以魏四家的经济状况,只配跟在酒肉朋友后面打杂,偏偏他又不甘自堕,纵酒赌博都往前冲。

一次赌博又输了钱财,魏四被一群人当街追着撕打,逼他还钱,这让魏四苦不堪言,不知道是承受不住毒打,还是忍受不了屈辱,魏四脱口而出,他去当太监还钱!

至此,22岁有妻有女的魏四,决定自宫,他的命运在这个分叉路口掉转了方向。

01

魏四这个决定看似伟大,实则不然。

他不像明朝第一个专权太监王振,王振成年后自宫做太监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野心的行动,王振读书多年还是个落榜秀才,不甘平庸他才选择进宫做太监。

跟王振比魏四显然没有长远打算,他的决定更多的是逃避眼前的困境,是一种赌徒心态。

魏忠贤不死的真相(生完孩子做太监)(2)

魏忠贤:生完孩子做太监,目不识丁管理帝国,死后惨遭凌迟

河北肃宁盛产太监,当中必定有做了太监飞黄腾达改写命运的,走投无路的魏四想撞这个大运。

魏四的运气不算好也不算坏,在那个年代医疗卫生条件非常有限,不少人在净身中伤口感染丧命,魏四活了下来,这说明他的运气不算坏。

净身之后,魏四没有像之前料想的那样顺利进入皇宫,想做太监的人摩肩接踵人满为患,要给专门招收太监的公公送礼才有资格参加应聘,能不能进还是另一回事。

魏四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卖了,用卖女儿的20两银子做了净身,剩下的都送给了负责招聘的公公,可惜还是没进去。

走到这一步已经没了回头路,魏四的哥哥一方面不忍心让他沦落街头做乞丐,另一方面也抱着依仗魏四进宫发财的梦,魏四的哥哥就把家里的三亩薄田卖了,让侄子给魏四送来让他打点公公。

四个月后,负责招聘的公公终于帮魏四寻到一个机会。

宫里需要一个倒马桶的太监,在所有的待选太监里,22岁的魏四显得人高马大,身手矫健,是块倒马桶的材料,终于他从二十几个准太监里脱颖而出,被有幸选进皇宫。

不过,入宫和做主子身边的红人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不仅宫外的准太监们抢夺入宫名额竞争激烈,宫内太监们的晋升之路同样角逐残酷。

魏四又是个好吃懒做,没什么心机手段,只图眼前开心的人物,所以马桶他一提就是17个春秋。

宫里有野心的太监进去之后都会开始读书学习,攀附权势打压异己,逐渐被提拔重用,进入主子们的视野之内,魏四入宫十几年,这种手段心机学习力他是一点都不学。

魏四每天只有一宗活儿——倒马桶,之后一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正合了他的本性,吃喝不愁穷并快乐着。

入宫之后,宫里人为了方便叫他,给魏四取了新名字李进忠。

李进忠也不是一无所长,因为他天生爱玩爱闹,性格大大咧咧,跟后宫里一群心机重重的太监们比,也很能讨主子欢心,最起码跟他在一起不用设防,不用小心谨慎。

这个特点被宫里的王才人看重,王才人把李进忠提了个小小的官职,做她的伙食管理员。

李进忠打死也没想到,自己这憨直无脑的性子能入王才人法眼,别看是个小小的伙食管理员,每个月也有百十两银子的进项,足够他改善生活。

这种感恩戴德让李进忠融进了言行中,对王才人的服务兢兢业业,后来王才人一感动,又特准李进忠恢复原姓叫魏进忠。

魏进忠在伙食总管这个职位上一待又是十几个春秋,53岁那年,魏进忠终于鸿运大开,攀上了飞黄腾达的火箭炮。

02

魏进忠进宫时,当政的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看太子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总想拿自己最喜欢的三皇子取而代之。

幸好有一帮朝臣不厌其烦地反对,废掉太子这件事才最终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不过太子在宫里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万历皇帝根本不过问他的学问,皇帝身边的太监也不拿正眼瞧他。

上面说的王才人正是太子的女人,王才人给太子生了个儿子,按照族谱算是皇长孙,以后也是要继承大统的人,可惜当爹的还不受重视呢,更别提皇长孙了。

魏进忠在皇宫里的职责就是照顾这个皇长孙。

其他精明的太监们看到皇长孙前途暗淡,服侍起来多不尽心尽力,只有魏进忠感念王才人提拔,把这个皇长孙当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照顾。

魏进忠自己爱玩爱闹,把皇长孙带得很开心,再加上对主子用心,对比其他太监攀高踩低的情形,俩人关系越发浓厚,是亦仆亦父的情分。

一晃眼魏进忠53岁,皇长孙16岁,这年大事一件追着一件发生。

魏忠贤不死的真相(生完孩子做太监)(3)

魏忠贤:生完孩子做太监,目不识丁管理帝国,死后惨遭凌迟

先是万历皇帝驾崩,不受待见的太子继位,或许太子之前压抑得太久,当上皇帝才一个月,纵欲过度死了,16岁的皇长孙朱由校登基称帝,即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

明朝皇族的孩子不允许亲生母亲抚养,明熹宗从小像个没爹没娘的野孩子,被奶妈和太监养大,不仅不受待见的父亲没得到良好的教育,明熹宗自己的学问也几乎等于文盲,他最大的兴趣在木匠活上。

明熹宗一直琢磨着找个心腹之人帮他治理天下,让他从繁重的政务中解放出来,好专心研究木匠活。

魏进忠成了明熹宗的最佳人选,除了魏进忠和他之间的忠厚情谊外,还有一个人的影响也不得不提。

虽然魏进忠不思进取贪玩无度,但是这种性格交朋友很受欢迎,就像现在一些玩心重的人,让他办点正事不一定靠谱,组个局热闹一下他很在行。

再加上魏进忠人又憨厚仗义,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抛弃了原来十几年的相好,跟魏进忠结成“对食”。

明熹宗对客氏的感情非常深,是客氏一手把他抚养大的,不是母亲胜似母亲,所以魏进忠理所当然进入了明熹宗的核心信任团。

就这样,斗大字不识一个的魏进忠白发苍苍之年手握重权,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职责是代替皇帝批阅奏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真正管理人。

03

对明熹宗来说帝国都在他囊中,拥有时都不懂得珍惜,所以他不愿被政务劳累,对魏进忠来说,他是个一辈子被人看轻的变态人,急需权利地位增加自己受尊重的程度,俩人一拍即合。

魏进忠当上司礼监秉笔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改名字,他给自己改名叫“魏忠贤”,表字“完吾”。

从魏忠贤给自己起的名字可以看出,他是有心想好好帮皇帝治理国家的,也想对自己不完善的人生做个补救,不过朝臣们不吃这套,特别是东林党的人。

东林党自持才高,再加上其中不乏正直有为之人,他们对乡野村夫出身,才学疏漏的魏忠贤十分看不顺眼,屡屡嘲讽魏忠贤,不断向皇帝上书弹劾。

魏忠贤的能力确实配不上他的职位,大臣们递上来的奏折,他看不懂,只能找人翻译成简单的白话听,然后他再来根据意思做回复,让人代笔回复奏折。

再加上从来没接触过政治,以一个小农民的思维来治理国家,行动越发显得不伦不类。

东林党的人写奏折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只能找到皇帝打苦情牌,几十岁的老头当着皇帝的面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还要客氏帮他解释洗白。

业绩上不懂装懂,没有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只会错上加错。

礼部官员李恒茂在一份奏折中写到“曹尔桢整兵山东”,魏忠贤兴奋地抓住了把柄,不久前曹尔桢才刚刚买通自己当上山西巡抚,说他“整兵山东”显然是有错误。

李恒茂看到奏折回复,很委屈地为自己辩解,曹尔桢本为山东布政使,虽已升职但未赴任,说他“整兵山东”符合惯例。

看到这辩解魏忠贤恼羞成怒,以“不恭”的罪名削了李恒茂的官籍。

人性就是如此,越是缺什么越怕别人说什么,穷人不高兴别人说他穷,懒人不喜欢别人说他懒,目不识丁的魏忠贤最怕别人看不起他没学问。

偏偏东林党的人就喜欢抓住这一点做文章,魏忠贤被逼急了,他人性中的恶全部被激发了出来,开始用手中的权利残忍迫害东林党。

魏忠贤不死的真相(生完孩子做太监)(4)

魏忠贤:生完孩子做太监,目不识丁管理帝国,死后惨遭凌迟

仔细算起来,魏忠贤干政期间,他除了残害政治宿敌东林党人外,还真没有做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在事关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事情上,魏忠贤相当拎得清。

皇太极猛攻大明时,魏忠贤是主战派,在宁锦大捷中,他对不畏强敌冒死抵抗的官兵论功行赏,对消极讲和畏死避战的人论罪处罚。

东林党反对向士绅纳税,反对向商人手工业者和矿主纳税,魏忠贤反对,他坚定地执行万历年间的矿监政策,向中上层征税,保证帝国国库充盈。

后宫太监管理及皇家岁贡征收上,魏忠贤也进行了改革,废止了宫中太监盘剥各地向朝中纳贡人的机会。

这些都是魏忠贤干政期间做的好事,当然魏忠贤的干儿子、干孙子们借他的名义做的坏事,很多当事人都不知道,把罪名安插在魏忠贤头上不合适。

而且有人鼓动魏忠贤干脆夺了明熹宗的江山,自立为帝,魏忠贤听到后大声斥责不为所动,坚定做好皇帝的忠实奴仆。

就算如此魏忠贤还是死得很惨。

04

一朝天子一朝臣,木匠皇帝明熹宗在位时间只有七年,去世时没有子嗣,由弟弟朱由检崇祯帝继位。

崇祯帝饱读诗书勤于政务,是个励精图治的明君,理所当然对大老粗阉党魏忠贤十二分看不惯,接过帝国大权两个月,崇祯帝就开始着手处理魏忠贤,把他派去凤阳守祖陵。

魏忠贤在路上自知性命不保后,主动上吊自杀,崇祯帝还不满意,把魏忠贤的尸体挖出来凌迟,魏家全族被抄家,男人赐死女人充奴,远亲部族被发配边疆。

观看魏忠贤的一生,你会发现他又可恨又可怜,又悲哀又值得同情。

人一辈子最难的是琢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能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全力。

魏忠贤在宫中服务那么多年,其他有心计的太监入宫之后都会认字学习,他在宫里做了37年太监,仍然目不识丁,根本没有为自己走上仕途做任何准备。

没有无准备的成功,什么都不愿做就算好运砸过来,自己也接不住,说不定还会被砸得粉身碎骨。

明白自己贪玩没有举起权杖的能力,就该安守本分,在皇帝身边做个忠实的侍从,这样也能保自己一生富贵岁岁平安,若是如此就不该再贪恋权利,维持好自己贪玩的人设,何必鞠躬尽瘁为仕途。

又不愿付出努力又贪恋权利才是魏忠贤走上绝路的根本原因。

参阅资料:《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作者:晓鹤,生于砂砾间,心向暖阳开,写走心的文字,过有趣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