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的观察要点(ICP的监测及护理)

颅内疾病无论是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还是先天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高压 (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CH ) 。ICP增高是临床的常见症状, 它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往往使病情更趋恶化, 临床医生准确获取患者的ICP值, 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

颅内压(ICP):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所产生的压力,通常用脑脊液的压力来代表。

正常值:成人70-200mmH20(5-15mmHg)

儿童50-100mmH20(4-7.5mmHg)

1.有创颅内压监护仪

①分为单参数颅内压监护仪和多参数颅内压监护仪。

② 颅内压监护仪是用来连续测量人体颅内压(ICP)的医用仪器.它可与脑硬膜外、脑硬膜下、脑室内光纤探头相配,对脑硬膜内、外进行颅内压力监测.光纤探头以光传感信息,用光纤作为传输信息媒介,监护时把探头感受到的患者颅内压转换为差动光信号传递给监护仪,监护仪经光电转换,信号反馈,测量后将患者颅内压在监护仪面板上加以显示.

icp的观察要点(ICP的监测及护理)(1)

icp的观察要点(ICP的监测及护理)(2)

2.颅内压监测临床意义:监测、监护、控制显著的继发性颅脑损伤

Ø 提前4-6小时识别颅内压增高

Ø 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

Ø 维持患者足够的脑灌注压

Ø 24小时跟踪颅内压变化

icp的观察要点(ICP的监测及护理)(3)

如果 ICP ­升高,治疗内容目前如下:

• 0-10mmHg - Be Cool. Its OK.

• 10-20 - 密切观察

• 20-30 - 开始干预

• 30-40 - 迅速干预

• 40-60 - 紧急干预

• 60 - 尽量干预,但是效果欠佳

• 研究显示,如果病人的ICP持续位于60mmHg以上不能有效下降,大多预后不良。

3.ICP 使用指征

(1)重型颅脑外伤指GCS评分3~8分和头颅CT扫描异常。头颅CT扫描异常是指颅内提示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1]。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CT正常但在入院时有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两个也应行颅内压监测

①年龄大于40岁

②单侧或双侧的去脑或去皮层状态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

(2)中度颅脑损伤(GCS9-12分) 双额脑挫裂伤,尤其是低血压、≥40岁、躁动需要镇静者、颅内多发血肿。

(3)脑出血–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需要外引流者[2]。

(4)颅内肿瘤-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病情需要几监测需要行颅内压监测[2]。

(5)颅内感染—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颅高压者,可进行颅内压监测并外引流[2].

(6)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CP监测适应证

①GCS评分<9分;

②Hunt Hess Ⅳ~Ⅴ级患者;

③Ⅲ级患者合并脑积水。如果尚未处理动脉瘤需行控制性EVD引流,避免过度降低ICP,引起动脉瘤再破裂[3]。

4.ICP的观察及注意事项
  • 颅内压监测3-10天,平均6.5天

  • 脱水剂:甘露醇 呋塞米

  • 镇静剂:冬非合剂 芬太尼 咪唑安定

注意事项:

  • 确保监测装置正常

  • 保持ICP监测的准确性

5.护理措施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向他们讲解颅内压监护仪使用的目的。

取去枕平卧位,床头抬高15~30度。防止加重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在监测过程中如发现颅内压缓慢升高,伴有呼吸困难 SPO2下降,而患者意识瞳孔无明显变化时,应考虑有呼吸道阻塞。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

监测期间应避免病人躁动,躁动会使ICP升高。首先排除病人躁动的原因。严密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将体温控制在36~37摄氏度。如有体温升高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对因中枢性高热使颅内压持续升高的采取冬眠亚低温治疗。

严密观察引流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及颜色,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脱出。在无菌操作下立即用生理盐水溶液冲洗,保证整个引流系统的无菌性,防止颅内感染的发生。

颅脑损伤患者常由于应激反应血糖会随之增高。我们采取对患者进行末梢血糖监测每天3-4次,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在ICP监测过程中将预防颅内感染作为护理重点,要保持监护系统及引流装置的全封闭,避免漏液,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4]。

及时观测脑脊液的颜色是否为无色透明且无沉淀,一般术后1-2天转为橙黄色,当脑室引流瓶内脑脊液达到最高刻度时通知医生更换引流瓶,更换前夹闭引流管,以防脑脊液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同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6.总结

危重症中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的患者多,病情变化也快,ICP监测能及时 准确的反应ICP变化情况,就可以让护理人员可根据ICP的变化,并结合患者神志 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能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有效的抢救时机,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编者:赤峰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张扬 刘珊丹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 Oct;27(10):1073-1074

[2]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2013年6月18日第93卷第23期

[3]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4月18日第12卷第4期 

[4]曹顺华,姚秋辉,王东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护理体会.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14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