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没有黄页(黄页再见)
就像黑白电视机、老旧的台式电脑、VCD播放机一样,厚厚的黄页也要走进博物馆了。
近日,英国黄页宣布:《黄页》(英国)将会在2019年1月印发最后一个实体版本,届时英国黄页“104最终版”将发行2300万册,以此方式完结它100多年的历史。
黄页是什么?
对于许多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来说,黄页听上去是一个颇有年代感的名词。
我们常说的黄页就是指电话号码簿,目前几乎世界每一个城市都有这种纸张为载体所印制的电话号码本(黄页)。
黄页(Yellow Pages)最初诞生于1880年的美国,它是一种按企业性质和产品类别编排的工商电话号码薄,相当于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工商企业的户口本。按照国际惯例,这种号码簿用黄色纸张印制,所以这个名字相当形象。
这似乎印证了10年前(2007年)比尔·盖茨的预言——“黄页在50岁以下族群的使用率可能会趋近于零。”
1883年,美国怀俄明州夏延市的一台打印机在打印电话簿时,由于印刷厂库存白色纸张不够,被迫用黄纸替代白纸来打印,没想到黄底黑字效果不错,后来印刷厂纷纷效仿,便第一次产生了“黄页”这个名称。
1886年,美国人 Reuben H. Donnelley 创建了第一个正式的黄页,他的公司 DEX One 主要通过与芝加哥电话公司签约,为芝加哥的电话客户发布电话号码簿。此后他又与贝尔系统公司签约,逐步扩大电话号码的采集范围。
之后的几十年里,黄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这些目录通常由当地的电话公司发布;1966年英国黄页首先由邮政局推出了这个目录,后来归属成了英国电信的一部分。1980年,英国电信私有化,黄页归Yell所有。
传统纸质黄页的落幕
黄页的落幕,可能没有任何人会感到意外,就连这则新闻也登不了各大新闻的重要位置。而当年使用黄页最为频繁的中年人,可能也只是一阵感慨,在他们童年时的电话座机旁,一定曾有这么一本厚厚的黄色纸张的大书;对于年轻的90后00后而言,他们可能很难想象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检索方式就这样的一本厚厚的黄色大书。
随着家庭电话的普及,纸质版的黄页先升级为了电话咨询台,如大家熟悉的114。众所周知,黄页是商务活动必不可缺的工具,在国内各大酒店、宾馆、商城、企业等场所为必备书刊。
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纸质版黄页使用量极速下降, 传统纸质黄页的应用价值受到的挑战与日剧增。在过去,黄页出版商盈利模式是广告,由于黄页号簿具有分类详细、信息量丰富的特点,黄页往往又被称为“商业百科全书”、“信息超市”。
黄页区别于其它创意性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导购性的媒体,即它能将已购买意向的消费者引导到某一公司企业,促使消费者积极地寻找能提供他们所需产品或服务的企业。
而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之后,广告商和购物者越来越多地转向互联网搜索引擎和在线目录。电子商务日渐普及,使人们上网查阅企业信息已经相当便利,厚厚的黄页再也不能满足这快节奏的时代。
黄页的转型升级
换个角度来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无疑也构成了网络黄页强大的市场基础。而网民队伍的壮大,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增大,都是网络黄页发展的必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放眼全球,黄页出版商纷纷推出了线上黄页,或向别的方向转型,例如 Yell 的Yell.com,而黄页商 DEX 除了推出线上版的 DexKnows.com ,更在2013年并购了SuperMedia,开拓数字付费广告生意。
中国的黄页商也在寻求转型升级。 2016年12月8日,由中国电信号码百事通和中国制造网联合打造的“中国制造黄页”发布仪式举行。共同打造面向中国制造行业的信息服务解决方案。
中国制造黄页提供包含:中国制造黄页APP、可信号码认证、纸质黄页、网页专有频道展示、商机收发和线上企业展厅、信息维护管理等在内的信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制造型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和商务智能等新技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及线上线下的服务拓展市场、获得订单。
“中国制造黄页”会形成完善的平台经济经营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融合金融、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配套,力争3年内帮助100万家国内制造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黄页以可信认证为基础,结合采供双方的金融及支付业务,还将为中国制造黄页的用户企业提供1000亿元融资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互联网,我们在黄页网站,不仅可以查询到更加详尽的企业介绍和更多种的企业联系方式,还可以包含企业的各项属性,例如企业类型、注册资本、员工数、营业执照号等。在提供基本的黄页信息同时,还延伸出产品和供求信息查询、博客、论坛等多种服务。
用户可在线互相沟通,企业之间可借助黄页网站的平台达成交易和订单;而部分个人用户或消费者,也可借助黄页网站与企业实现直接交流,实现在线客服的作用。
黄页的逐步消失,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使然。就像我们已经很少再用家里的座机打电话一样,手机通讯录可以存储你所有的联系方式,而互联网的普及,也让搜索企业信息变得非常简单,自然不再需要这种厚厚的纸质目录。
有外媒记者伤感地写下了了“Good Old Yellowpage”,文章写道,或许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的另一个作用也是在提醒人们,没有什么会永远存在。
再见,黄页!
作者:崔琦
编辑:杨燊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第一财经广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