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方的元宵节习俗(传统习俗元宵节的)
还有一天就是大家期待的元宵节了,在古代,特别是宋朝以前,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是一个非常被重视的节日,远超春节的重视程度,一般整个上元节会从正月十三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七,前后持续5天左右的时间,再加上搭建灯棚、试灯等,基本上一周的时间。所以我们今天在唐代诗词里,看到的元宵节诗词,基本上都称为上元。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
在城市里生活,虽然缺少了节日的氛围,但是我们一般一个城市的繁华街道还是会有一些衬托节日气氛的元素,正月十五快到了,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元宵节,在古时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人们常说,过完元宵节,春节假期才算真的结束,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元宵节的意义很重要。
传统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走百病、舞狮子等等。吃元宵又叫吃汤圆,元宵即汤圆,这里有一个典故,传说袁世登基做皇帝,元宵谐音是袁消,所以不准百姓说元宵,而是说汤圆。不过元宵和汤圆的做法成分风格各异,但是吃元宵和汤圆,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吃元宵】
不管是吃元宵还是汤圆,寓意都是团团圆圆,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个美好期望。
【张灯结彩】
上元节有了张灯结彩的习俗之后,千百年来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这天晚上,游玩赏灯的人们不计其数。大家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这一点从唐诗里都可以感受得到。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耍龙灯】
中国人的很多节日,基本上都是古人祭祀活动的传承,所以这个节日也是一样。耍龙灯,其实就是舞龙灯。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舞狮子】
听说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同时也有文武之分,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欣赏这些节日的喜庆气氛。「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
【踩高跷】
这个习俗技术含量并不高,只要能掌控平衡,这个习俗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
【走百病】
古时候,医疗技术不发达,得了一场重感冒都有可能夺走一个人生命,所以明清时期,流行这种方式来驱赶病毒,是人们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
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送孩儿灯】
这种习俗,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小时候很多家庭不能生男孩子,就由一个12岁以下的男孩子抢来一盏花灯,赠予没有生娃或者没有生子的家庭,这种习俗主要在21世纪之前的农村非常流行,因为“灯”与“丁”谐音,添灯寓意添丁。
【祭门、祭户】
这个习俗很少了解,也不知道是一种怎么样的祭祀方式,据说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放野火】
这个习俗的主要特点让无数调皮的孩子开心不已,因为以前农村晚上基本上没有光,火光不仅能驱寒而且能照明,一举两得。儿童、青年用稻草扎的火把点燃后,在自家田头边跑边唱:“花三石,稻三石,芝麻赤豆要收呒数石。”也有调皮的孩子会唱:“伲家田里多长稻,人家田里都长草”。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走马灯】
走马灯是花灯的一种。外形多为宫灯状,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走马灯尤其受到百姓们的欢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习俗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沉寂了,只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一些习俗还在被人们继续传承着,发扬着。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传承千年,你记忆中的元宵节如何?
欢迎留言和我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