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南湖之后,中国历史便坚定地迈向了她的必由之路、自由之路。在这条路上,瑞金作过苏维埃政权的临时首都,延安作过边区政府的“首都”,还有设想中的中共驻地清江浦和哈尔滨,最后,百川向东流,万民归北京,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1)

延安

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了“九月会议”,这是自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当时负责一兵团在山西作战的徐向前进行过谈话,谈话中透露出毛泽东和平解放北平与定都北平的心愿。

1949年年初,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抵达西柏坡。毛泽东与王稼祥的交情很深,一见面就进行了长谈。

毛泽东说:“我们很快要取得全国的胜利了,我想听听您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在何处?历史上,历朝历代不是定都在西安、洛阳,就是开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合适?中央虽有个考虑,但还没有最后的答案”。

王稼祥对于毛泽东所说的城市,都比较熟悉,略一思考,即说道: “选首都最理想的地点应在北平。北平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又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尽管离海较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从战略上看也比较安全,一旦国际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师震动。此外,这个城市,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综合这些条件,首都应定北平,是合理的”。

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2)

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

毛泽东听了王稼祥意见后说:“有道理。你的分析是有理有据的。首都选定在北平是有充分理由的。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把首都初定在北平,是建立在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家安全战略上的。当然,对于这座城市,毛泽东也了比较了解的。1918年、1919年毛泽东曾先后两次走进这个城市,并在这个城市生活过一段时间。

毛泽东了解这座举世无双、布局宏大、规划严整的城市。他博览群书,又长于调研,他知道这座城市是外有长城拱卫,内以皇宫为中心,在其中心轴线上,布列城池宫殿、坛庙苑林、衙署寺观、市井民舍,这些依次对称展开,从布构成这座城市的格律精严的空间序列。

在北京时,毛泽东曾去过陶然亭,也曾领略过北京的早春。在北海公园、故宫河畔、鼓楼脚下,也留下了他和杨开慧的身影,他对北京自由多变、穿插隐显的园林风光透射出的人文生活情趣有着很深的记忆。毛泽东也深知天桥、厂甸那些趣味盎然、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是北京最富人民性的生活。

北平不能毁于战火,这是一代伟人的深谋远虑,更是人民的愿望与期许。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打响后,按照毛泽东指示,动员了一切力量,进行北平和平解放商谈。在中共强大的军事、政治攻势下,傅作义于1949年1月22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得以完整保存。北平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城市里的生产和生活一切正常。

此时,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见微知著的远见卓识,对北平能否成为首都,又有了进一步的现实考量。1919年5月4日,在天安门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第一页。“五·四运动”产生于此,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土壤也存在于此。在北京定都,是革命发展的合理结果。此时,北平和平解放,为新中国定都北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定都北平应该说是万事俱备了。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在会上,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移到城市,提出要进行广泛的城市经济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正式提出定都北平。

当然,把新中国的首都定于北平,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共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把一个封建的帝都变为一个人民的国都。这是一次严峻的考试。

毛泽东和中共的领导人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出发时,有了一段著名的“进京赶考”的对话。“考个好成绩”,这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决定定都北平的第一个愿望。这是执政党的愿望。这更是人民的愿望。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他高瞻远瞩,同时又集思广益,他提出的定都北平的设想得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认可。但这一建议还需要得到新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批准同意才有具有法定效力。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定都问题上与其他政权的根本区别。

商汤,立都于亳。盘庚,迁都于殷。西周,立都于丰。西汉,立都于长安。东汉,立都于洛阳。唐朝,立都于长安。北宋,立都于开封。金、元、明、清,迁都于北京。不管在哪里,封建王朝的定都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传祚万世”,如何使自己的子孙江山永固。国都的待定完全是封建皇帝个人或他周围几个人的意见,既不会有什么民主,更不会有什么法律。

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国都既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某家族,为的是人民大众,为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从这一出发点去选择国都,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倾听人民的意见,广采众议,同时按照法律的程序去办事。

北平改称北京,也同样需要民主决策。

北京的名称自古以来就数次变更,周代称蓟,战国称燕都,唐代称幽州,辽代叫燕京,金代曰中都,元代名大都等。明洪武元年(1368年9月12日)大将军徐达率师进入大都后,朱元璋下诏改大都为北平府,意为“平定北方”。到永乐元年(1403年2月4日),明成祖朱棣即位,决定自南京迁都北平府,改北平为北京,北平府为顺天府。1644年,清兵入关,仍定都北京,仍沿称北京(京师)。

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决定定都于南京。仅仅月余后。2月15日,参议会选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3月初,袁世凯将首都迁至北京。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宣布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蒋介石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进驻北京。15日,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6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4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会上,当时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的陈立夫说:“首都既然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即改称为北平。”他的建议被采纳。这次会议形成决议:一、直隶省改河北省;二、旧京兆区各县并和河北省;三、北京改名北平;四、北平、天津为特别市。

从1928年6月20日开始,北京一直被称为北平。

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3)

1928年6月20日北京改为北平

这次北平要不要改为北京呢?这仍需要民主程序来决定。

1949年6月15日,由中国共产党和赞成“五一口号”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等23个单位134位代表参加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召开。会议通过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名单。通过会议设立六个小组,在常委会领导下工作。其中第六小组,拟订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组长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新政协筹备会会议于19日结束,历时5天。此次大会闭幕后,各个小组经过3个月的积极准备,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9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基本通过新政协各项文件草案,并决定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1日,新中国的开国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热烈的掌声中致了开幕词。大会开得顺利,开得热烈。

73年后的今天,我们翻阅当年的档案,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温度。我们查找的是《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组关于国旗国都纪年的意见》。我们从这些手写的、铅印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当时对国都、纪年、北平改为北京的民主决议的过程。

1949年9月《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组关于国旗国都纪年的意见》下发到各委员。档案有手写件和铅印件两种。9月22日,传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秘书处关于国旗国都纪年分组(一至十一组)讨论的会议的通知》,有手书件11份、铅印件11份。9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会委员会名单》,同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国旗国都纪年分组讨论人员名单》公布,分11个小组,明确会场地点、各小组负责人,记录员等。9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国都纪元的讨论》。

1949年9月25日晚八时,在中南海丰泽园,举行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会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关于国都问题,张奚若说:国都在北京大家是不会有意见的,但就是南京是否要改名,有人提议南京要改名。黄炎培说:为了省事我的意见北平南京都可不改。毛主席说:还是改一个字好。(指北平改北京)。档案留下了历史真实。

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4)

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会座谈会

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5)

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会座谈会

1949年9月26日下午三时,在北京饭店中餐厅召开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的主席是马叙伦,秘书是彭光涵、徐寿轩。这次审查会议,关于纪年,全体出席代表一致同意采取公元纪年,即今年改称1949年。关于国都,全体出席代表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以北平为首都且改名为北京。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第六天的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632人。会议执行主席是:张澜、李立三、贺龙、浓雁冰、薄一波、周恩来、宋庆龄、张云逸、陈叔通、赛福鼎。马叙伦代表国都、纪年、国旗、国歌方案整理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经过广泛而认真的讨论,周恩来代表主席团提出四个决议草案付诸表决: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为北京。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1949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6)

举手表决

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7)

194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以上四个议案,被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人民日报》这样报道说:各议案的草案在会前都经过了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单位周密协商,大会进行期间又组织了专门委员会广泛收集意见,审慎研究修改,所以今日大会的讨论,大部分的发言都是属于个别文字上的修改。每一个议案的通过,都引起全场长时间的热烈鼓掌。

至此,定都北京被代表全国人民意志的政协会议以完全民主的方式通过。这是中国定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这是人民的意志,是民主的结晶。

北京,从此成为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向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从此,在每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有关于首都的条文。当然宪法的表述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一百零六条专门是关于首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1949年讲“国都”,1954年称“首都”。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三十条中将国旗、国歌、首都合并为一条,其中有六个字:“首都是北京。”宪法既没有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也没有单独列为一条。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首都没有单独列为一条,而是在第四章第六十条中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会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首都专门列为一条,即第四章第一百三十条,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这一规定是科学的、严谨的。

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在国都等协商会座谈会上)(8)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