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184-589年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统一的文明逐渐在诸多割据势力的争夺下分裂开来。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此时的中华帝国只能用“乱”来形容,然而时代赋予这段历史的重任则是“重建”。

一、黄巾之乱爆发:184年

黄巾之乱,又称黄巾起义,指的是中国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较大形的分别有两次,即发生在184年由张角等人领导的黄巾军叛乱,以及发生在188年较分散、难以讨伐的民变。

184年(甲子年),张角相约信众在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

“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跟据五德终始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

张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机关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为记认,另一方面派马元义到洛阳勾结宦官,想要里应外合。

可是在起义前一个月,张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告密,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官兵大力逮杀信奉太平道信徒,诛连千余人。

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发难,史称黄巾起义或黄巾之乱。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亲自领军战斗,而张曼成就在宛城起兵,波才、彭托则在豫州转战。

一个月内,全国八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威震京师。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

1.1、太平道:180年

太平道,中国东汉道教的一个教派,领袖为张角。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

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太平道创建背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

朝廷内,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

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又逢连年灾荒,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

正是在这种广大民众痛苦万状、已无生路的时势下,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建黄巾军,提出“致太平”的理想,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反动统治者为目标。

张角信徒遍布各地,于东汉末年发动黄巾之乱,被朝廷镇压及经过多年战争而消亡。

太平道为早期道教之两大派别之一,另一派是五斗米道。

汉灵帝时流行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2)

1.2、卢植:184年

卢植,字子幹,涿郡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今皆失佚。

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dī]、蔡邕[yōng]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

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

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

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

初平三年(192年),卢植去世。

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

华北名将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卢植之门下弟子。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3)

1.3、北宫伯玉:184年

北宫伯玉:一作“北宫玉”(或为名玉字伯玉,未详)。

东汉末年羌族民变领袖,凉州军阀之一,湟[huáng]中(今青海省湟水流域一带)义从胡(属小月氏)人。

公元184年,为了响应太平道首领张角的起义,和西凉土豪宋杨等人联合发动叛乱,后又招揽韩遂、边章等人入伙。

公元187年,韩遂发动兵变,将其杀死。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4)

1.4、皇甫嵩:184年

皇甫嵩,字义真,凉州安定朝那(今宁夏彭阳)人,中国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

皇甫嵩曾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官至太尉。

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被举为孝廉、茂才。

汉灵帝时皇甫嵩被征为侍郎,迁北地太守。

黄巾起义爆发后,皇甫嵩与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被授为左中郎将,与朱儁[jùn]率军镇压黄巾军。

战后皇甫嵩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皇甫嵩到任后,上奏请求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后因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

中平五年(188年),皇甫嵩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王国叛军。

董卓掌权时,皇甫嵩遭董卓陷害,经其子皇甫坚寿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

董卓被诛后,皇甫嵩出任征西将军,诛灭其宗族。

皇甫嵩晚年历任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去世,获赠骠骑将军。

唐德宗时,皇甫嵩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皇甫嵩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5)

1.5、张角:184年

张角,钜鹿(今河北宁晋)人,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黄巾之变领导人。

东汉末年,张角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与张宝、张梁两人一起创立太平道,约于灵帝建宁(168年-172年)初传道。

经过十余年努力,太平道发展成为遍布青、徐、幽、荆、扬、兖、冀、豫八个州,道徒达几十万的道教组织。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全国信徒按照地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方”,共设三十六方,各方首领称“渠帅”,在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震撼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奠定了道教今后主要在社会下层传播、发展的历史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6)

1.6、朱儁:195年

朱儁,字公伟,会稽郡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东汉末年名将。

他曾领兵平定东汉末交趾的民变以及黄巾之乱。

他后曾试图讨伐董卓但失败,董卓死后应朝廷征召,到李傕[jué]等董卓余部控制下的东汉朝廷,意图藉李傕等人相争的机会从众将手中夺回朝权,但在李、郭二将相争期间却被郭汜[sì]逼留为人质,愤而发病而死。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7)

二、汉末群雄:184-220年

汉末群雄,是东汉末年割据地方的各诸侯总称。

东汉末年,阎氏、梁氏、何氏等太后皆无邓太后的政治才能与贤淑品德,她们或私欲过重,或优柔寡断,使得外戚势力与宦官横行朝堂,朝政日益衰败。

汉灵帝即位后,沉迷于酒色,重用宦官,终于在中平元年爆发了震惊朝野的黄巾之乱。

在讨伐黄巾军过程中,地方豪强崛起,趁机割据一方,于是形成汉末诸侯割据之势。

群雄割据人物主要有:公孙度、刘虞、公孙瓒[zàn]、袁绍、曹操、孙策、袁术、刘表、刘焉、张鲁、陶谦、刘备、吕布、董卓、李傕、马腾、张绣、士燮[xiè]等众多诸侯。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8)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9)

2.1、刘虞:188-193年

刘虞,伯安,东海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彊的五世孙,先后为幽州刺史、甘陵相、宗正、大司马、襄贲[bēn]侯、太傅,子为刘和。

刘虞是当代声望极高的皇亲国戚,个性温厚仁慈。

初平四年(193年),刘虞因与公孙瓒日渐不和,集合十万人攻瓒,但被手下公孙纪出卖,受公孙瓒反击溃败,逃往居庸,终被俘虏,受公孙瓒诬蔑谋反后斩于蓟[jì]

公孙瓒杀刘虞后因此身败名裂受多方责难、大失人心,更给袁绍兴兵讨伐的借口。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0)

2.2、刘表:190-208年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东北)人,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子郁桹[láng]侯刘骄的九代孙。

刘表身长八尺余(约1.86米),姿貌温厚伟壮,个性优柔寡断,但有儒者风范。

他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割据军阀,领有荆楚数千里之地。也是汉末的党锢名士之一。

刘表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俊“。

早年为大将军何进辟为掾[yuàn],出任北军中候。

后代王睿为”荆州刺史“,用蒯[kuǎi]氏兄弟、蔡瑁[mào]等人为辅。

李傕等入长安,刘表遣使奉贡,被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

在荆州期间,刘表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

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后更宠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权。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

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表次子刘琮[cóng]为主。

曹操南征,刘琮举州投降,荆州遂没。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1)

2.3、马腾:192-212年

马腾,字寿成,中国东汉末年之武将,是东汉初年的将领马援之后人,父亲为马平任兰干县尉,后因失官而留在陇西,马腾是蜀汉武将马超之父,此外还有马休与马铁二子。

马腾身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受众人尊敬。

汉灵帝末年,马腾被州郡署为军从事,掌领部众,累迁至偏将军。

凉州刺史耿鄙为叛军所杀后,马腾与边章、韩遂等在凉州共同起事。

初平三年(192年),马腾与韩遂共同率众前往长安,被任命为征西将军。

兴平元年(194年),马腾企图连结种邵等诛杀权臣李傕、郭汜,但为其所败,只得回到凉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将军,其后他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

建安七年(202年),马腾转为征南将军,开府。

后马腾与韩遂不和,互相攻击。

建安十三年(208年),马腾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屯槐里。

之后,马腾听从张既的建议,入朝担任卫尉。

建安十六年(211年),其子马超起兵抗拒曹操。

次年,马腾与其二子皆为曹操所杀,夷灭三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2)

2.4、公孙瓒:193-199年

孙瓒,字伯珪[guī],东汉末期人物,幽州辽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刺史,曾与刘备和刘德然共同师事于卢植。

镇守辽西时曾与乌桓、鲜卑等交战,尽选白马为先锋,自号“白马义从”。

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驻屯于阳城以拒董卓,袁绍派周昂夺取孙坚驻守之处,袁术便派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与孙坚一同攻打周昂,没有获胜,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

公孙瓒以其弟被杀,将此事归罪于袁绍,并和袁绍争夺北方连年交战。

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绍击败,先将其姊妹妻儿全部缢死,然后引火自焚,在公孙瓒自焚时,袁绍士兵登上公孙瓒所在高台并将其斩首。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3)

2.5、吕布:194-199年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

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刘备与袁术交战时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

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4)

2.6、张鲁:194-215年

张鲁,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

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于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

他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原”。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有观点认为张鲁是《老子想尔注》的作者。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5)

三、重置州牧-刺史制度:188年

公元188年(东汉中平五年),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对州郡的控制和防范农民军,将一些重要地区的州刺史改为州牧,结果“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地方割据状态开始显露出来。

3.1、刘焉:188年

刘焉,字君郎(《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云当字君朗),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西汉鲁恭王刘余(汉景帝第四子)后裔,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官至阳城侯益州牧。

他以州牧身份建立的割据势力为三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同时是持续时间较长的。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卒,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直到214年其子刘璋向刘备投降才终结。

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后因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风,加上当时天下大乱,刘焉欲取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割据一方。

于是刘焉向朝廷求为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整饬[chì]吏治。

郄【qiè】俭为黄巾军所杀,刘焉进入益州,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

刘焉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6)

四、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之战:180-192年

讨伐董卓之战,是东汉末年,关东各地诸侯群雄组织地方联军对抗董卓的战役。

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

但实际上只有曹操、孙坚等人与董卓实际交战,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

在孙坚的不断打击下,董卓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

之后关东诸侯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由于朝廷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已经被董卓控制,各地诸侯间公开的杀戮也已经无人能管束,甚至再也不需要假借任何名义,三国割据战乱弱肉强食从此全面展开。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7)

4.1、孙坚:190-192年

孙坚(155年-192年),字文台,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东汉末期诸侯将领,汉破虏将军乌程侯、领豫州刺史、长沙太守。

史载其“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据《三国志》记载自称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其次子孙权称帝后,追尊为武烈皇帝

《三国志》评曰:“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8)

五、袁绍:190-202年

袁绍(154年-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汉末群雄之一。

他最盛时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将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盛的势力诸侯。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惨败给曹操后实力大损且元气大伤,在不久后的建安六年(201年)的仓亭之战再次大败于曹操受到重挫与打击。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袁绍优柔寡断、外宽内忌且无远见,个性及判断上诸多缺点禁不起真正的挑战,终致大业败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19)

六、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

初为虎贲中郎将。

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

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

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晕众奔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认。

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20)

七、曹操:180-220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旧姓夏侯,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

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武。

其子曹丕称帝,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21)

7.1、青州兵:192年

青州兵,曹操收30万青州黄巾余党所编成的一支精兵。

于禁,臧霸等人均曾率领。

此军于不少战役如官渡,濮阳,宛城等屡立战功。

曹操收编青州兵后令杜习,陈群等人完善屯田制以使百姓能养活自己和军队。

青州兵被誉为三国里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与陈到的白耳兵、高顺的陷阵营等齐名。

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其中数万身强体健者,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

至于那些没被收为军人的青州黄巾军则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作后方补给。

被编后的青州兵在曹操的管理下已与以前的流民武装再不相同,并且不久后就投入战斗。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22)

7.2、曹嵩:193年

曹嵩,字巨高,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的父亲,东汉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 。

汉灵帝时,依靠买官升迁为太尉,太尉位列三公之首。

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继任魏王后,追尊曹嵩为太王。

同年,曹丕登基为皇帝,追尊曹嵩为太皇帝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23)

7.3、屯田制:196年

屯田制,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

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为军屯。

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曹操采纳枣祗[zhī]、韩浩的建议,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

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为民屯。

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称“屯田客”。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24)

7.4、挟天子以令诸侯:196年

挟天子以令诸侯,又称为奉天子而征四方,最原始的意思是挟制着天子,用天子的名义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现在的意思为用领导人的名义,指挥别人做事。

因为当时是后汉,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名协的天子即刘协去命令别人。

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纷争迭起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并不强大,远远比不上袁绍、袁术等人,但最后却是他的儿子曹丕最先称了皇帝。

为他的霸业打下坚实基础的恐怕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战略和屯田的经济战略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曹操在政治上占得了先机,屯田则又让他在经济实力上得到了良好的储备,使曹操在今后几十年的东征西讨之中没有了后顾之忧。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25)

7.5、曹操讨伐袁术之战:197-199年

曹操讨伐袁术之战,是东汉末年(197年—199年)期间发生的一场由汉朝朝廷发起的针对袁术建立的仲氏政权的征剿战争。

袁术自称“天子”,被视为叛汉。

此战以袁术战败、仲氏政权崩溃而告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