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砯国画(黄永玉黄永砯陈彧君)
来源:澎湃
这段时间,最火的话题就是《乘风破浪的姐姐》了。
参加节目的姐姐们,个个有着无所畏惧的气场。
她们个性鲜明,敢于打破主流偏见,表达自我。
张雨绮又酷又飒,丝毫不怕唱功不佳会影响形象,一边顺拐一边唱起《粉红色的回忆》。
她甚至放出豪言:自己来是要站c位的。
来源:乘风破浪的姐姐
蓝盈莹带来了个人初舞台《别找我麻烦》,弹唱加跳舞,在全开麦的情况下,拿下全场最高分91分。
来源:乘风破浪的姐姐
有人说,她虽然不是颜值最高,不是唱跳最佳,性格也不是最有爆点,但她热爱生活,勇敢果断地追求更优秀的自己,真真切切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和这些姐姐们一样,在艺术圈,也有不少“乘风破浪”的叔叔们。
他们赤诚而坦率,勇于摆脱世俗,突破常规,乘风破浪,活出自我。
敢作敢为,突破世俗
90多岁了还“老不正经”
说到“乘风破浪”的艺术家,黄永玉绝对算一个代表人物。
黄永玉是难得一遇的鬼才,今年96岁。
90多岁了,他还抽雪茄、玩跑车,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大笑起来,隔几百米都能听见。
黄永玉和他的红色跑车
有人奉承他,叫他“书画大师”。
但他却说:“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
他只要出场,就语惊四座,犀利搞怪。“你们都太正经,我只好老不正经。”
黄永玉90岁时,国家博物馆准备为他举办《黄永玉90画展》。
记者问他:“参加宴会的人是否需要打领结?女士是否要穿晚礼服?”
黄永玉叼着烟斗哈哈大笑:“都不必了,最好裸体。”
他永远活得像个十二三岁的小少年。贪玩、天真、坦荡,敢作敢为,玩世不恭。
黄永玉90岁自画像
黄永玉曾给自己画了这样一幅自画像。
一张大方脸,两个招风耳。
眼睛咪成缝,掉了一颗牙的嘴巴开心地张着。
这种手舞足蹈的高兴劲儿,简直就是个三岁小孩子。
不难看出,在黄永玉粗犷的线条间流动的,正是童稚、喜悦和奔放。
而这一点,其实是很多艺术大师毕生追求的境界。
黄永玉作品《也不想一想,它为什么对你这么好》
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孩子的笔触虽然粗犷笨拙,但贵在真挚生动,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只有真正懂画的人才明白,真挚比技法更重要。
这是黄永玉的作品中最打动人的地方,也是他本人最有魅力的地方。
黄永玉作品《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直击本质,打破规则
不断挑战美术价值体系
在中国当代艺术圈,还有一位已故的很酷很坦率的艺术家,叫黄永砯。
知名当代艺术评论家和策划人费大为这样评价,“他厉害的地方就是,一上来就狠狠地抓到最本质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
比如,黄永砯虽然身在“八五新潮”中,但他当年就反对一些滥情的、自我扩张的、洋洋得意的绘画,并且反对当年派系林立,山头和山头PK的情况。
1988年,黄山举行“85新潮”运动中第二场全国代表大会。
各地英雄都拿出自己最厉害的“武器”,但黄永砯拿出的,却是四张西方古代艺术史的幻灯片。大家都愣住了,让我们看这个干什么?
结果黄永砯说,我出门前拿错幻灯片了,不过好在拿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是不是前卫并不重要,是不是自己的作品也并不重要,是不是中国艺术家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放几张幻灯片而已。
黄永砅在地上用石灰写了“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安宁”的标语
胡大为说:“他完全拒绝和任何人竞争,他对于这种派系竞争完全是抱着一种不屑的嘲笑态度。”
和在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起来,黄永砯接受的采访实在很少。
但他几乎每次都要被提问里“和徐冰、蔡国强、谷文达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四大金刚’”这样的定义惹急一回,也会不厌其烦地较真一次:“这是媒体说的,不是我说的。所有的定义都是很无聊的,很无聊的,我建议你们以后不要随便使用这个定义。”
他永远只为自己而活,只忠于自己的内心。
黄永砯作品《蛇杖》
他的作品,一直都以最坦率和最深刻著称,总是切中社会议题,有针对性,不乏尖锐,也时常引起争议。
他总是无以复加甚至一直在挑战美术价值体系,挑战美术馆权力体制,反物质......
尽管这会让他受伤,或者受排挤。但黄永砯似乎并不在意。
收藏家管艺也说,黄永砯是个认真人,是可以用一生去相交的朋友。
抛弃套路,率性妄为
拥抱新技术打破人文秩序
在艺术圈,和黄永玉、黄永砯那样的人多吗?答案是肯定的。
陈彧君就是一位敢于“率性妄为”,拒绝被世俗定义的艺术家。
他曾放弃稳定的中国美院教学工作,“裸辞”到上海,做一个自由艺术家。
而为了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他曾主动抛弃当年卖得很火的《临时家庭》系列,转而创作新风格,即便那会让他遭受市场质疑。
陈彧君作品《临时家庭》
2019年,陈彧君在个展“亚非拉的雨水”中,首次尝试运用先进的3D雕刻技术创作而成的系列雕塑“每一个我们”。
陈彧君作品《航海者与国王》
2020年5月,疫情期间,陈彧君又突破常规,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艺术事件:在老家莆田园头村,打造了一场5G线上线下全息全沉浸式艺术事件——“重返木兰溪”,引发行业震动。
2020“重返木兰溪”
在这场艺术活动中,陈彧君放弃了所有熟悉的套路。
一方面,他打破传统的场景限制,将艺术场景从画廊搬到乡村,把所有与艺术相关的人也请到现场,共同深入体验这场艺术活动。
同时,他突破了以往艺术直播只聚焦一个场景或舞台的限制,通过5G最新技术全场景、全感官的直播,让创作的每个环节、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袒露在镜头之下,任由观众围观、思考、随意解读。
2020“重返木兰溪”
不仅如此,相比以往的艺术活动相对单一和传统,他还综合了当地生活的更多信息,如村民、莆仙戏、莆田卤面、民间流水席等,与高雅艺术碰撞出新的火花,产生了一场“魔幻融合又接地气”的艺术事件。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直播镜头里,一位当地的老阿嬷说,她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这让她第一次觉得,原来,艺术离自己的生活这么近!
2020“重返木兰溪”,与村民互动
通过这场艺术事件,我们可以看出陈彧君的创作理念:
他试图以一个全新的、更具国际视野和包容性的身份,与本土身份之间产生对话,并让当地人得以体验和获得来自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同。
这是他的全新尝试,于艺术行业而言,也是难能可贵的一次探索。
突破常规,活出自我
在变化中学会“叛逆生长”
无论是黄永玉、黄永砯还是陈彧君,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屡次突破常规的“不安分”举动,都给了我们启示:不管你是艺术家或是普通人,突破常规思维,坦率活出自己,勇于突破创新有多重要。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常规壁垒”。它是你和身边多数人普遍认同、自觉遵循的观念、思维、准则等。
它看似天经地义、无可置疑。它也给我们一种虚幻的、短暂的安全感,但却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
黄永玉在创作
而成功者,总是那些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人。他们蔑视权威、不盲目从众,因而没有湮没在大众之中,并且成为主宰人生的胜利者。
黄永玉说过,他的一生,从来没有空闲过。无论在任何情形下,他都会找一个突破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陈彧君的经历也告诉我们:你的思想、观念、手艺,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要不止步于传统,勇于挑战习以为常的感知模式,突破程式和惯例的限制,在变化中学会“叛逆”生长。
陈彧君在园头村
所以,迈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吧,你才能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