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难的时候最能看清一个人(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作者:丁西西(富书专栏作者)
意大利有个名画家,他在画人物时有个特殊癖好:只画一只眼睛。
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他说: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双眼都习惯看向外界,却很少自检。
所以我们要用一只眼看世界,留另一只眼来审视自己。”
自知,自省,是一个人所必经的成长过程。
世界上最强大的能力,就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时刻观照自己。
喜欢挑别人的错,是自己能力不行
美国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偏差盲点”。
指的是,人对自我偏差的一种盲视、低估或否认。
我们总是很容易看到他人表现出的偏差,却很难觉察自己身上的偏差。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挑别人的错,正是因为看不见自己的“偏差盲点”。
《令人心动的offer3》中,高尚和刘畅曾发生过一次争吵。
第四期心内科回访考核,一共有3个病人,病情各不相同。
带教老师建议他们二人一起参与回访,这样每个人都能掌握3个不同的病例。
当时,刘畅打算按照要求开展工作,但高尚以时间不够为由,坚持各自独立完成。
考核时,刘畅提交了3份报告,被表扬;高尚只写了2个病人,被批评。
事后,高尚指责刘畅说:“我已经写过的2个病例,你为何还要再写一遍,非常多余!”
意思是,刘畅应该迁就配合他,只完成他没写的那1个病人就好了。
他认为,刘畅在有意内卷他,进而“连累”自己被批评。
但事实上,高尚挨批评并非因为数量不够,而是因为质量不高,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回访记录流于表面,没有关注患者的病症变化。
面对高尚的无端指责,刘畅一语道破:“你一个成年人,自己不好好努力,还去责怪别人。”
遭遇失败,很多人总是找理由为自己辩解,然后习惯性地谴责别人,以掩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
然而,逃避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盲目,更加看不清自身存在的短板。
只有正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才能沉下心来好好打磨自己。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优点,20%是缺点。如果我们只紧紧盯着那20%的缺点,对别人的优点进行选择性忽视,那看谁都是一身毛病。
真正厉害的人,他们只关注自我成长,更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更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和长处,更愿意把时间用来精进自己。
弱者总是在苛责别人,而强者却不断修正自己。
见不得别人好,是自己修养不够
民间有句俗语:见不得穷人喝米汤。
生活中总能碰到这样一种人,眼看着身边的人越来越优秀,日子越过越好,自己心里就越不是滋味儿。
金星在《金星秀》里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一个毫无过节的老战友,在前进歌舞团微信群里诋毁她说:
“金星其实是功名心使然。一个1.67的个子,作为女人是标准的,可作为男人是不足的。
不弄出点动静来,有谁会关注她呢?她要的是女人的外表,不是女人的内心。
她之所以可以经常牛气冲天,是因为她的雄性荷尔蒙不正常释放。
但是她做到了,相信她很享受别人对她的关注,哪怕是反面的。”
当金星质问她为什么要这么说时,那位老战友更是理直气壮地说道:
“有次和朋友一起吃饭,看到你在电视上大喊大叫、大吵大闹的镜头。虽然你是个公众人物,但你从来没有给过认识你的人以骄傲。”
原来,这位老战友年轻时曾红极一时,自以为是歌舞团的骄傲,后来却一事无成。
眼看着金星人气高涨,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眼红气不过,便跟金星较上了劲,经常拿她撒气,在群里说一些酸溜溜的话。
作家扇骨木说:“有些人,就算你没有得罪他,他也会嫉妒你,诋毁你,甚至想毁灭你。”
修养层次越低的人,越是喜欢嫉妒别人,拆别人的台,因为我不好,所以也不让你好。
但嫉妒和诋毁背后,难掩的不过是自己一颗饱受挫败和失落的心。
岳云鹏在访谈节目《纲到你身边》里分享了一段无可奈何的经历。
自从他上春晚红了之后,每次和原来的朋友一起吃饭时,他们总会借着醉意责备地说道:“岳云鹏你变了,你不是之前的那个人了!”
这件事,让岳云鹏心里很难受,郭德纲听后,开解他说:
“这种事,你得看开。往后还会有很多你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拿你说事,就连小学看大门的老大爷都得拿你说事,而且说的大多都不会是好事。
有的人是为了凸显自己,有的则是出于嫉妒。
他们打心底里认为,明明大家都是一起长大的伙伴,当初都在同一起跑线,凭什么你岳云鹏飞黄腾达了,我还蹲家里修自行车呢?”
罗素说:“嫉妒可能是人的所有天性中最不幸的一个了。由于嫉妒,人们不从自己拥有的事物中汲取快乐,却不断地从他人拥有的事物中汲取痛苦。”
心生嫉妒,见不得别人好,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因为一个人在恶语中伤别人的同时,也在向内攻击自己,把自己困在痛苦的深渊里,丧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有句话说得好: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只有从嫉妒的怪圈中跳脱出来,发自内心地欣赏、祝福别人,自己的人生路才能越走越顺遂。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格局太小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为矫正官僚腐败之风,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刀阔斧改革,重新聘任教授。
一代国学大师辜鸿铭亦在受邀之列。
辜鸿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他留长辫,穿清代服饰,反对白话文、白话诗,支持张勋复辟,引起校内师生强烈不满。
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将他斥为思想顽固的复古派,不屑与他为伍,联名写信要求开除他。
但蔡元培没有门户之见,他认为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不是绝对。即使主张不同,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兼容并包。
尽管有人说辜鸿铭是“铁杆的保皇派”,但他学贯中西,精通九门外语,为人光明磊落,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因而支持他继续留任北大。
后来,辜鸿铭主讲的《论中国人的精神》系列讲座风靡北大,广受好评。
陈独秀称赞蔡元培:“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的卓见,在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电影《建党伟业》▲辜鸿铭(左) 蔡元培(右)
时至今日,就中国大学的改革发展而言,蔡元培仍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有人说:“一个人能够到达的远方,不会远过他的目光。”
的确,眼界决定格局,格局注定结局。
格局太小,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缺乏多元化思考,只能依据狭隘的认知,观人断事,难免偏颇;
格局开阔的人,站得高看得远,把控事物全貌,看不惯的人自然越来越少,装得下的事也就越来越多。
钱钟书曾写道:“自省可以察人,观人亦资自知。”
“观人”亦是“观己”,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本质上都是你内心的折射。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不是别人真的有问题,而是我们没有认清自己。
有这么一句话:人贵自知,而后自省,终而自律。
凡事先向内归因,检视自己,才能向外成长,遇见更好的自我。
最高级的修养,是看谁都顺眼;最深度的自律,是看谁都舒服。
人生路漫漫,对别人多一份将心比心,对自己多一点洞见与反省。
予人善意,于己有益,才能行稳致远,越走越辽阔。
作者简介:丁西西,富书专栏作者,富小书的人,写温暖的文字,过舒心的日子,本文:富小书,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