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穷的沿海城市宁德(一座像五线城市的三线沿海小城)
说句实在的,在去宁德之前,我还有一些小兴奋。毕竟经常在县城、乡镇中辗转的我,终于能经过一个地级市了,而且还是三线的,这样我就有很多的优质素材可以采集了。
宁德市
提早结束了罗源县的行程,搭上了前往宁德市的高铁。就在坐垫还没暖热的一瞬间功夫,远处城市的高楼即刻映入眼帘。不过叫我惊讶的不是远处的宁德市,而是高铁跨海大桥下方的景致,我原本以为列车可以在茫茫的大海之上飞驰,可是下方都是淤泥和草地,像是来到了一片河口冲积平原,感受不到一丝大海的波澜壮阔。
高铁大桥下的景色
可是下车之后我才注意到,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还不止这些。宁德市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它的有效城建面积几乎与我前面经过的连江县差不多大,城市的边界肉眼可及。
宁德北部的边境
先不说它是个三线城市吧,就拿我前面经过的四线城市,西宁市和宝鸡市进行对比,感觉都有相当的一段差距。
人民广场
宁德老城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去寻找宁德的市中心,准备用铁的事实将我的第一印象推翻。多亏了高科技的卫星图,我将宁川北路与天湖东路的交叉口作为我的第一个目标。
宁川北路与天湖东路交叉口
目测这里是商业区最为集中的地方,很多横向的道路在穿过宁川路之后,表示道路方位的名称多发生了改变,很符合城市中轴线的定义。可是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商业广场平平无奇,丝毫都勾不起人想要进去购物的冲动。
宁德万达广场
首先说一下万达广场吧,总感觉王健林像是在应付差事,这城市里唯一的一处万达却仅建了下方的楼裙,作为惯例应该会配有几栋高层写字楼的,总觉得这样的“秃头”万达看起来很不习惯。不过后方惯有的商业街还是有的,倒是弥补了一些它的不足。
宁德万达广场
我之所以对宁德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值,是因为它有着三线城市的地位。这就说明,无论是城市建成区的规模,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必须非常的具有竞争力。
特色的商业建筑
那究竟有什么深层原因叫这座城市跻身为三线呢?先拿最直接的综合打分来看,宁德的优势在于未来可塑性以及城市的枢纽性,这些都是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的。而宁德得分最低的两项是商业资源的聚集度以及城市人口的活跃度,这些都是最直观的表现在外的。可宁德偏偏就弱在了这里,这就叫像我这样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产生了误解。
三线城市的评分比例
翻开宁德市的过往,我们会发现,这座城市的繁荣不是理所当然的世代传承,而是一篇后来居上励志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闽东这一块为福安专区,专员公署的驻地在福安。1971年之后,福安的地位才逐渐被宁德所取代。
西山脚下
为什么我会用“逐渐”这两个字呢?因为闽东行政专署虽已从福安迁至宁德,可宁德却只有行政中心这一名头,远远没有成为闽东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实力,仅仅是一个不及县城规模的小商业集镇。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建设在这一段时间里进展得非常缓慢。
山坡上的民宅
直至1999年底,宁德成功撤地设市,驻地在新设立的蕉城区。之后,宁德市的发展才正式步入了快车道。
宁德老城一角
在宁德生活的本地人一定都清楚,宁德的老城区在宁川路以西,透天厝样的房屋一直蔓延到山坡之上。上学上班的话得要反复地爬山,要是体力不好的人爬完全程定会精疲力尽。
山坡上的房子
而且这里的道路比较窄,为了停车时不会将路堵住,还专门为老城山坡上的居民设了这种微型的电动公交车。
电动小巴
这样,人们心中就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宁德人不优先发展东边的平地,偏偏却往坡势陡峭的山坡上挤呢?这是因为你并不了解百年前的宁德。
山上的庙宇
我们知道,在宁德新城的中心有一座孤山,就是现在的塔山公园。这座山的后方全都是新盖的高层住宅楼,与宁德的新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塔山后的小区
可谁却曾想到,这座山在民国之前还是海水中央的一座孤岛,名字叫“酒屿”。山上的塔也不叫如意宝塔,之前这里的塔名叫灵瑞塔,因为塔坐落在酒屿之上,人们更喜欢称它为酒屿塔。
如意宝塔
在东湖塘还没有围垦之前,酒屿的周围岛屿罗列,孤塔高标。每每到了早晨雾气湿重的时候,古塔在浩渺的烟波中时隐时现,宛若蓬莱仙岛。
民国之前的塔山
据目击者口述,这座灵锐宝塔高约20余米,七层八角,通身由花岗岩砌造。不过由于年久失修,藤蔓和树木从塔身的缝隙中长出,感觉随时都要垮塌。1938年的一天中午,附近的人们突然听到一声轰鸣的巨响,酒屿上的宝塔化作了一片持久不散的烟尘,宁德的地标自此消失。
塔山的入口
如果这样说的话,宁德后来的城区多为围海造田的成果。我在途中坐高铁看到的那片湿地,应该也是出于拦截河流泥沙与人民群众辛勤的双手。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滩涂将会像现在的新城一样得到开发,宁德城区的面积将会成倍地增长。所以这里未来的可塑性强并不是空穴来风。
宁德新开发的城区
除了酒屿这座塔山,宁德城区北边的镜台山上,还曾有一座建于北宋时期的育英塔。虽然这座育英塔几百年前就已消失不见,可高耸于山顶的靖海楼同样可以叫人感受到那座古塔昔日的雄风。
靖海楼
站到上面就可以俯瞰宁德的全境,山下的房屋见缝插针,山坡上的道路纵横交织,向山要地、向水要地已然成为宁德的常态。
山坡上的民宅
在宁德不同的街头巷尾来回打卡,我不知觉发现这里人对抗倭名将戚继光有着特殊感情。
戚继光雕像
在宁德西山的山坡上,有一座村民们于1986年自发集资筹建的戚继光公园,也是福建省首个农民办的公园。除了戚继光将军在战马上驰骋的石像以外,周围还有灵溪禅寺、经灵寺、居士林、伽蓝殿等不同规格的寺院。
戚继光公园附近庙宇
都说宁德的山坡上多寺院,这样看来果然是名不虚传。当地人对戚继光的纪念不止停留在景观上,这里有一种非常知名的小吃继光饼,据说就是戚继光将军率兵入闽追歼倭寇的时候发明的。那时这里连日阴雨,山中的木材湿漉漉得不能开伙,每次架锅烧饭都会拖延不少时间。于是便有了这在炉中烤制的干粮,继光饼在制作时,中间专门戳了一个小口。
继光饼
在外行军的时候可以用麻绳从饼的中间穿过去,一次带上几天的口粮不成问题。这样做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饼外皮的密封性,使其免于受潮和变质。
芝麻继光饼
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一开始听到蕉城这个名字,觉得应该是这里盛产香蕉。可是转念一想,这样去命名一个城区显得不是很严肃。那我们就从“蕉”这个字开始入手。
香蕉树
据史料记载,宁德之前的城墙被倭寇洗劫夷为平地。知县林时芳决定招工采石以重建县城,因竣工以后的城墙形状像芭蕉叶,故称这里为“蕉城”。还有一说是建城的材料多采用附近的礁石,故以建城的材料将其命名为“焦城”。为了追求美感,才将“焦”字改成了“蕉”。
山坡上的庙宇
至于百年之前发生了什么,单凭史料的文字证明有些莫能两可。但是国民政府时期,将原城墙拆除后成立的一个“南北长,东西狭”的镇,因形状酷似芭蕉叶的原因而直接将其命名为“蕉城”。
宁德老城
现在你要是来到了南漈公园,会发现它就是按照叶片的形状设计的,这也算是给“蕉城”这个名字进行了一次全民科普吧。
南漈公园
如果你来到了南漈公园,会发现山的上方有很多佛道两家的庙屿。
南漈公园
在喜欢踏青的宁德人眼中,这里就是一片最理想的郊游路线。走在山坡上,总能看到如织的游人在这里上上下下,引得一些卖土产的农户在石阶这边做起了生意。
爬山石阶
他们卖的这块植物的根茎学名叫凉薯,是一种口感像水果一样的蔬菜,将外面的皮扒开就可以直接吃。别样的风景和美食就是旅途中的人们最难忘的回忆。
凉薯
说到了出去玩,我发现宁德人在享受室外生活,休闲踏青上几乎达成了全民共识,在街心公园里就可以搭起帐篷进行野营,并且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认为这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公园里的帐篷
其实我觉得这样也别有一番乐趣。一路上走了这么多的地方,从来没有见过城市里的公园和广场还能这样利用。市民们驱车前往这里,拿出了帐篷和餐垫,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树阴下一边吃饭,一边畅聊。忘记了平日的任务和应酬,看着孩子们欢快地拉着风筝线在眼前雀跃而过,感觉这里真是一个适宜于休闲的惬意小城。
人民公园
我想这应该跟宁德的气候有关系,北方的城市不是太热就是太冷。而宁德这边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海湾中的水汽起到了很好的温度调节作用。拥有这么良好的先天条件,成天拘束在房子里吹着空调,确实太过可惜。
宁德会展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