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为人在事(实与虚)

作者:王力平郭守敬是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他的毕生成就可以用“经天纬地”来描述“经天”是他在天文、历法领域的卓越建树;“纬地”是他在水利工程、农田灌溉、水运交通方面的巨大贡献宁雨《郭守敬》(中华书局2020年9月出版)是“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丛书之一,她会怎样讲述这个先贤故事?为了便于考察,我想设立两个观测点,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事在人为为人在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事在人为为人在事(实与虚)

事在人为为人在事

作者:王力平

郭守敬是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他的毕生成就可以用“经天纬地”来描述。“经天”是他在天文、历法领域的卓越建树;“纬地”是他在水利工程、农田灌溉、水运交通方面的巨大贡献。宁雨《郭守敬》(中华书局2020年9月出版)是“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丛书之一,她会怎样讲述这个先贤故事?为了便于考察,我想设立两个观测点。

一是故事里的“实”与“虚”。

讲故事并不难,但讲述一个先贤故事是有难度的。这是因为讲故事可以通过虚构和想象,让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令人回味,而讲述先贤故事则受到史实的约束,要恪守真实,拒绝虚构。

道理并不深奥,但做起来却不容易,难在“分寸”二字。

宁雨讲郭守敬的故事,是从郭守敬九岁的一天开始的:“这天晌午,小守敬跟着爷爷郭荣到村外巡河。”这是《郭守敬》的开篇第一句话,立刻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是深谙“讲故事”门径的笔法。祖孙俩一边顺着河堤走走停停,一边聊着“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的谚语。“忽然,嘚嘚嘚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守敬愣了一下神,而后迅速抻着爷爷的衣袖闪进路旁的庄稼地。”从听到马蹄声,到藏进路旁的庄稼地,这个细节相信纯属虚构,于史无据。不过,考虑到非虚构写作“大处不虚,小处不拘”的原则,这个虚构的细节描写是可以允许的。

其实,不只是可以允许,在我看来,恰恰是匠心独具。作者接下来写道:“‘听闻马蹄声,不是闹匪就是过兵。’这郭村所在的邢州地界,几十年来兵荒马乱已经成为常态。”如果没有这个虚构的细节,祖孙俩的这个晌午,就是一派天伦之乐、一片田园之趣。而事实是,郭守敬的童年,恰逢金末元初的乱世。一个虚构的细节,画出的却是真实的乱世景象。

当宁雨提笔讲述郭守敬的故事时,如果满足于就天文说天文,就水利说水利,单纯、孤立地罗列郭守敬的科学和工程技术成就,看似写实,实则大谬。事实上,她始终把郭守敬的科学技术成就,放在元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的宏大背景下去分析和讲述。在讲述“大都水官”时,作者借刘秉忠的奏对说出了开玉泉水以通漕运对于北方战事的重要性,为保证战事所用粮饷,先得把华北地区的粮食运至燕京,关键是设法实现通州至燕京通航。在讲述“授时于民”时,作者这样阐释了“时”与“民”的关系:“战争即将结束,和平的光亮漫向每一寸土地。不仅农人要依时而种、依时而收,分工越来越细致的五行八作,交通、驿馆、军队、朝廷,无不需要年月日以至更精确的时刻安排。”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也正是这个规律性,一再向世人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写出郭守敬的科学建树与元朝政治、经济、军事、民生之间的深刻联系,是宁雨的《郭守敬》值得称道的亮点。

二是故事里的“人”与“事”。

讲故事当然离不开“记事”。写郭守敬的故事,首先要把郭守敬一生成就的功业,一桩桩、一件件说清楚。比如邢州修桥、西夏治水、奉旨修历、营造大都水系,等等。但我比较欣赏的,是在明白晓畅的“记事”之外,宁雨还在“写人”上下了一番功夫。

《郭守敬》“写人”和“记事”是浑然一体的,差异只在于落笔着墨的角度。同一件事,从“做什么”的角度看,是“记事”;从“怎么做”的角度看,便是“写人”。作者不仅在“做什么”的问题上留意,同时也在“怎么做”的问题上用心。比如,“西夏治水”是郭守敬做的一件大事,而深入考察研究整个事件过程中郭守敬的行为方式、做事方法,层次分明地写他亲临古黄河灌区做田野调查;考察结束后,在待命的间隙,便着手设计恢复古灌区的蓝图;在意见不一时,坚持“因旧谋新,更立闸堰”的总体思路;开工后,像河工一样吃住在工地上;实行工钱日清日结,以激发河工干劲……这就是把笔墨集中到郭守敬是怎么做成了这件事的角度,这便是“写人”。

宁雨“写人”的功夫,还表现为把人物自然而然地放到一个经过精心选择的价值系统中去,通过精神归属和价值认同,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在“奉命修历”一节中,作者写郭守敬来到司天台,看到两百年前的浑仪,“他抚摸一个个零件,满心里充溢着对前辈天文学家的崇敬之情……他感觉每一个铜质的环,都有生命,会呼吸,甚至在跟自己交谈。”一个抚摸浑仪的动作,引出一段心理描写,完成了郭守敬与前辈天文学家及其治学传统的精神归属和价值认同。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并不是人物后续动作行为的动机,不是情节链条中的一环,不是在“记事”上留意,而是在“写人”上用心。这种精神归属和价值认同,构成了宁雨笔下郭守敬人物塑造的心灵内涵。

宁雨怀着对先贤敬仰而温暖的感情,一步步走近郭守敬。在走近人物的过程中,作者始终保持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当代作家应有的历史视角,潜入史料的深海而不迷失自我,从而发现历史的深邃与幽暗、纷乱与丰饶,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辉煌与寂寥。(王力平)

来源: 河北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