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执和法我执(执和持不太一样)

人我执和法我执(执和持不太一样)(1)

做一件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坚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唯有迎接困难战胜挑战,才能够走到最后,与人分享成功的喜悦的泪水。

同样是做一件事情,如果是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顾及周围人的反对意见,油盐不进,一意孤行,那么到头来收获的可能就只有懊悔的眼泪了。

两种思想指导下的持续不断的努力,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在具体操作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地理解固执与坚持的真正含义,很容易把固执当作坚持。尤其是在初期取得了一点成绩以后,沾沾自喜,听不进去旁人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变得不可理喻,一意孤行,最后不仅众叛亲离,而且损失惨重,甚至殃及池鱼。

要想把握好固执和坚持的分寸,我认为就一点:这件事情成功之后是否能够惠及大众?能,就坚持去做。不能,就必须放弃固执的念头。大众可以是普天之下,也可以是一室之内,但绝不仅仅是你一个人,或者和你有着一己私利的几个人。

古人非常聪明,他们仅用“执”和“持”两个字的表象就为后人传递了其中蕴含的深意。

执和持。

”和“持”都有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看过这张图,它们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

人我执和法我执(执和持不太一样)(2)

执的甲骨文和持的小篆

执(執),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人的两手被铐住。本义是捉拿、拘捕。

执字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公元前658年,正值春秋时期,晋献公计划攻打虢国,要经过虞国,他就派人拿了名马和美玉贿赂虞国,虞公贪图财物,答应把国门打开,让晋国的军队通过。结果晋国只是攻下了虢国的下阳就返回了。

人我执和法我执(执和持不太一样)(3)

春秋时期的晋、虞、虢三国

三年以后,公元前656年,晋的国力更加强大了,对于之前没有灭了虢国,耿耿于怀,于是又向虞国借道。其实晋国的计划是先灭了虢国,回来再收拾虞国。虞国大夫宫之奇看出了晋国的野心,就力谏虞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虞公固执己见,根本就不听宫之奇的,依旧允许浩浩荡荡的晋国军队耀武扬威地从自己的城门下踏过。

最终呢,晋国灭了虢国,班师回朝的路上顺便把虞国也灭了,并且抓走了虞公。

这个故事的原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遂袭虞,灭之,执虞公……。”执,就是抓捕的意思了。虞公被抓住,成为阶下囚,不正是因为他不听臣谏,固执己见的结果吗?

执的甲骨文字形似乎就是在警告我们:

看看这个被抓住的囚徒吧,如果你一意孤行,顽固不化,不听劝阻,后果就会和他一样!

执,后来引申为“握”,因为本义是拘捕,引申义就着重“紧紧地握”,“一旦抓着,就不撒手”

执着、固执、执掌、执意不肯、执迷不悟等意思就都用“执”,更多包含了“执念”的意思在里面,有一种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感觉。

人我执和法我执(执和持不太一样)(4)

庄子钓于濮水

持,形声字,小篆的字形用了两个表示“手”的构件——扌和寸,重点强调用手的动作。本义是拿着、握着。

见于《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这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意思是这样的: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想请他从政,就派了俩人去试探。

庄子听完二人的来意后,头也不回,仍然拿着鱼竿。

他一边钓鱼一边问俩人:“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用丝巾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供奉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它是愿意死后留下一把骨头让人拜呢?还是更愿意拖着条大尾巴在泥巴里爬呢?”

俩人儿说:“当然更愿意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了。”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也愿意拖着尾巴在泥里爬。”

原文“庄子持竿不顾”,持就是拿着、握着。

后引申为坚持,保持不变,主要强调“手握东西时不变的姿势”

持久、持续、相持、持之以恒等词语里就用“持”,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要和最初一致,不要改变。


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但也绝不能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及时调整偏离的方向,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才能达成最初的愿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