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命的脉搏(美妙的生命链条)
四月的可可西里,于清冷的风中,开始了植物群落新生命的又一次轮回。成群结队,身怀六甲的雌藏羚携带幼羚,正沿着千年万年踏出的茫茫古道,前往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仔育幼。
这是神奇的,充满艰辛的生命通道。至今,藏羚羊的研究者也无法用科学、缜密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好在,这是藏羚羊自己的事,并不渴望人类的解读。
可可西里荒无人烟。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暗藏着勃勃生机。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棕熊、藏原羚、高原鼠兔以顽强的生命力,保持着这片土地纯粹、完整、原始的生态系统,赋予了这片土地异常活跃的野性美。
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可可西里,这片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梁”、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的广袤大地便进入了极具独特生态审美价值、荒野品格的自然景观范畴,上升为国家保护的层面,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
前方,便是诱人的卓乃湖。那软缎似的、刚刚融化的蓝色湖水,紫光闪耀,呼唤着来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和新疆阿尔金山地区繁殖育幼的雌藏羚羊。
葡萄水柏枝已经盛开。唐古特微孔草、雪灵芝、青海翠雀花、点地梅就要露出新芽。它们在此生存了上万年,它们或秀丽、或沧桑的面容,代表着可可西里200多种野生植物的命运。它们伸展四肢,不得不匍匐在地,是为了吸纳地心甘霖,储存能量;它们昂头向上,精神矍铄,是为了于短促盛夏,完成生长、开花、结果、孕育新生命的过程。
荒野是候鸟和留鸟的最佳庇护所。如密西西比海岸荒野海边的灌木丛,让迁徙中的热带鸟穿越开阔水域到达中美洲、南美洲;如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的荒野,1000多万个海鸟巢为全球一半的帝雁提供了越冬地。可可西里也同样如此,是大型食草动物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与杂食动物棕熊、食肉动物狼和狐重要的避难所。
人类文明越是发展,越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自然事物的可贵。它们蕴含的价值是现代文明无法给予的;它们天然的野性,是人类贴近真实、亲近自然的途径。
特别是可可西里。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盗猎者唯利是图的残忍暴行,使藏羚羊面临生存危机、濒临灭绝。为保存藏羚羊完整的生命周期栖息地,雌藏羚长途迁徙、聚集产仔的路线不受人类干扰破坏,可可西里管理局的巡山队员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惨重代价。
请不要略去他们的名字,他们是索南达杰、扎巴多杰、才嘎、布琼、布周、旦正扎西、嘎玛才旦、才仁桑周、王周太、王海林、罗延海、尕玛土旦、拉龙才仁、文尕宫保、赵新录、詹江龙、普错才仁、秋培扎西和年轻的队员龙周才加和袁广明……
他们的故乡在三江源头,他们的情与爱在可可西里。他们在平均海拔4600米、3.74万平方公里的荒野上,苦苦支撑,练就了岩石般坚强的意志、大海般宽广的胸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引领人类将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将目光转向地球的本质,也必将推进让每一种生命拥有生存权利的文明进程。
迁徙的路,遥远、神秘,犹如魔道。藏羚羊用清澈的眼眸眺望着远方。
朝阳,映红了布喀达坂山峰的皑皑白雪。卓乃湖畔年复一年积聚热量的产房,尚留有一丝温暖的气息。高寒生态系统与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相互交织的这片热土,是祖先传下来的产仔之地、藏羚羊记忆中的天堂。
描述过藏羚羊迁徙过程的作家辛光武——我的父亲曾告诉我:动物的迁徙是生物学界的老话题。藏羚羊、凤蝶、飞蝗、大雁、驯鹿、北美野牛的迁徙,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几千年来,藏羚羊群在海拔5000米的阿鲁盆地和可可西里荒原上自由往来。迁徙路线的两边,大多是海拔6000米以上,永远被冰雪覆盖的高山群峰,而散居于昆仑山下和阿尔金山一带待产的雌性藏羚羊群,身体沉重,为保护胎儿免遭天敌侵害,必须小心谨慎,组成团队,沿着记忆中的路线,前往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太阳湖,完成一年一度的产仔史命。
此时,卓乃湖、太阳湖相对一年其他季节较为干燥,风沙也较少。平均最低气温5.3摄氏度,最高可达10—20摄氏度。全年降水也几乎集中在这个季节。湖泊虽为咸水,但入水河流却是含有盐碱物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的淡水。茂密的苔草类、蒿草类及良好的禾本科植物,红景天、高山大黄、凤毛菊、绿绒蒿这些极具药用性质的植物群落,又为雌藏羚羊提供了繁殖期间必需的营养。
令人惊奇的是,在湖周围,那些细腻的胶泥表土会干结成一个个瓦片状的凹形蝶盘。雌藏羚羊产仔前后,常卧在上面,挤压出的奶水,不会渗漏,成了许多水鸟争食的美食,而水鸟的粪便富含氮、磷、钙,又成了母羊和出生不久的小仔喜欢舔食的食物。
如此流畅,如此优美的生命链条,像花瓣一样张开在荒野上。像月亮的银辉,像风和黎明,雕塑出可可西里奇谲的荒野景观,而庞大的山脉、险峻的冰川、艳丽的湖泊群、河流湿地,则记载着地球演变的历史和生命进化过程的精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