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昌经历(51年文运昌要求合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表兄文运昌等人纷纷给毛主席写信,为革命成功向他表示祝贺,同时倾诉兄弟分别多年间家庭的悲欢离合,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收到信时,毛主席正在为访苏事宜忙碌着。出访苏联前夕,毛主席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表兄文运昌回了一封信。
信中,毛主席表达了自己收到信件的喜悦之情,并祝愿兄嫂侄子们身体健康。
访苏结束后,毛主席再次给文运昌等人写信表示慰问,并为自己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及时回信表示歉意。
1950年5月,毛主席又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省亲。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频繁给外家写信问候,还派儿子回去省亲,是因为他对外家怀有深厚的感戴与眷念之情。
毛主席8岁以前,基本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那段时间,毛主席与外家的几位表兄,例如文运昌、文南松等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文运昌
后来,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坚持要求儿子退学当他的帮手。在毛主席苦恼之际,表兄文运昌鼓励毛主席报考教授新知识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
毛主席动心后,在文运昌以及毛家族亲的劝说下,毛顺生才答应让毛主席继续读书。
这个转折,对毛主席来说至关重要。后来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毛主席感慨道:
“如果当年没有进东山高小读书,恐怕后来进不了长沙城,我毛泽东也不会是今天这样了。”
毛主席跟随文运昌前往东山高小读书时,文运昌的妻子看到毛主席带的蚊帐太过破旧,便为毛主席换了一顶崭新的蚊帐。
来到学校后,文运昌帮助毛主席办理了入学注册手续,还做了毛主席的入学担保人。
读书期间,毛主席经常向文运昌借书。他也因此读到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与康有为关于变法的书。
对此,毛主席非常感谢文运昌。
毛主席年少时
后来,毛主席的母亲与父亲相继去世,但他对外家的感情依旧。
1922年,毛主席先后u多次致信舅父母以及表兄子侄们,问候他们的近况。
1925年,毛主席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期间,多次去看望外家人。在毛主席的影响下,几位表兄都成为农运的积极分子。
没多久,“马日事变”发生,毛主席的外家亲人也因此遭到反动派的迫害,文运昌等人被迫出走避难。
多年间,毛主席的外家亲戚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文运昌在长沙南门外建的两间小房子被长沙大火烧毁后,只能带着妻儿回到家乡。
后来文运昌又辗转于安乡、南县等地。靠着韶山几位老乡的不时接济,才艰难捱到解放后。
1950年,毛岸英代替父亲回到湖南省亲,文运昌与另外两位兄弟,联合给毛岸英办了一桌便宴欢迎他回来。
毛岸英
期间,文运昌高兴的对毛岸英说:
“按照家乡的风俗,招待贵宾最时兴蛋糕宴,可惜我们今天没有来得及置办。贤侄你来此不易,还望见谅!”
毛岸英马上站起来说:“大伯父,您过谦了!”
离开前,毛岸英对一众亲人说:
“我这次回来主要是代表父亲看望各位伯伯伯母,我的假期很短,还得赶回长沙,真是舍不得大家……你们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可以告诉我父亲,口述、写信都可以,侄子一定转达!”
临别前,文运昌与文南松兄弟俩,拿出当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珍藏下来的毛主席父亲的遗像以及毛主席三兄弟与他们母亲的合影等东西交给毛岸英。
看到这些历经艰难保存下来的东西,毛岸英百感交集……
次年4月,毛主席致电湖南省委交际处,邀请表兄文运昌、文涧泉以及外甥陈国生到中南海做客。
4月24日这一天,文运昌等人到达北京后,被中央办公厅安排在前门饭店,等待毛主席接见。因为毛主席实在是太忙了,一时抽不出身见他们。
毛主席
3天后,毛主席终于可以抽出一点时间见一见家乡的亲人了。
这天,文运昌他们在毛主席秘书田家英的带领下,坐车来到中南海怀仁堂。
文运昌等人下车时,发现毛主席带领江青等人,早已等候在那里。
客人刚下车,毛主席就将站在一旁微笑的江青拉过来一一介绍:“这是当年为我在东山高小读书做担保的运昌表兄,那位是……”
见到久违的亲人,往日记忆瞬间涌上心头,故乡的青山绿水,仿佛就在眼前。
毛主席饶有兴趣的问道:“芭蕉塘那片油茶林还在吗?”
文运昌由于战乱离开老家多年,前不久才回去,对于老家的情况了解不多,所以一时语塞,没能回答上来。熟悉老家的文涧泉,将相关情况如实告诉了毛主席。
毛主席
说起老家,毛主席自然会想到亲人们,他满怀酸楚的对两位表兄说了这样一句话: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里,舅舅和舅妈待我如亲生,舅妈纺棉花,我就在油灯下读书。可惜,他们都不在了……”
席间,毛主席拿出一瓶葡萄酒,一一给大家倒上。
由于太高兴了,毛主席指着葡萄酒问两位表兄:“你们猜猜这是什么酒。”
嗜酒如命的文运昌闷了一口酒,发出赞叹:“好酒啊,真是好酒!”
一饮而尽后,毛主席马上又为文运昌填满。
毛主席举着酒杯说:
“你们因为我受到了牵连,这些年受了不少苦,现在我也要让你们享受享受美酒,来,干杯!”
那天,不爱喝酒的毛主席格外有兴致,喝完一杯后又倒了一杯。
席间,毛主席还不停的为表兄夹菜,让他们感受到兄弟间永不磨灭的情谊。
在之后的时间里,由于毛主席忙于国事,无法时时陪伴他们,便派人陪两位表兄游览北京名胜。
1951年,毛主席与表兄文运昌、文涧泉、江青合影
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后,文运昌他们觉得该看的都看了,准备告别毛主席回家。
离开前,文运昌他们提出想要与毛主席合影,以此证明自己来过中南海。
毛主席笑着说道:
“怎么,不拍照片就没有在我家住过吗?”
虽然这样说,但毛主席体谅他们想要留念的心情,开玩笑的对江青说:
“表兄们说,他们在这里住了,还要照片为证,我一个人恐怕都证明不了,还得有你这个居家的堂客在才行啊!”
听闻要拍照,江青赶紧回到房间换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才出来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自此以后,文运昌多次前往北京与毛主席相见。
1956年11月的一天,文运昌在儿子文凤良的陪同下,再次与文涧泉、文梅清一起来到北京。
期间,毛主席曾两次接他们到中南海谈话。
毛主席与文运昌等人见面,一方面是叙旧,另一方面,是想通过他们,了解一些农村情况。
毛主席
毛主席说: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人民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就什么事情都好办了。今年你们那里的粮食收成如何啊?”
文涧泉回答:“今年粮食收成很好,比往年高,只是今年旱情严重,只有车水救禾,我们日夜轮流车水,屁股都磨肿了。”
听完文涧泉的话,毛主席随即对旁边的两位服务员说:“你们听到了吧,农民种粮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粮食来之不易啊!”
随后,毛主席又问起了农业合作化与农民的生产情绪。
文涧泉刚说完农民对合作化很拥护,文梅清就补充道:
“只是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不一致,如果是计算工时,就会有人磨洋工,混日子。如果是定额计工,就会有人只图快,应付差事,只顾着挣工分,不对质量负责。这对生产有很大影响!”
一旁的文运昌说话更加直接,他说:“这样的人如果是少数还不要紧,但如果是多数,就成问题了。所谓‘三懒夹一勤,勤的也变懒’怎么能不产生影响啊!”
毛主席
毛主席听后点点头,语重心长的说:“你们说的这些是很有代表性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要通过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转眼间,就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吃过晚饭后,毛主席又兴致勃勃的与他们聊起了故乡的景色,言语之间,能够看出毛主席对故乡的思念。
自从参加革命,毛主席东奔西走,没有机会回故乡看看。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忙的焦头烂额,也一直没能回去。
一直到1959年,毛主席才趁考察之便,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
在韶山,毛主席请来部分干部与群众座谈,了解粮食生产、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1956年,毛主席与文运昌、文涧泉等人合影
期间,毛主席来到父母坟前,神情凝重放了一些松树枝,给父母三鞠躬,沉默良久……
1919年,母亲文七妹因病在韶山去世。毛主席得到噩耗后日夜兼程赶回老家。遗憾的是,他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毛主席对于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在给母亲守灵时,毛主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母文》。
没多久,父亲毛顺生也因病去世。
后来,毛主席专门将旧居中母亲的照片带回北京,陪伴自己。
此次回到韶山,毛主席还来到居民家里亲自了解情况,询问他们每天吃多少粮食,每亩田能收多少粮食。
另外,毛主席还前往公共食堂,了解群众的吃饭情况。他严肃的对干部们说:“人从娘胎里出来就要吃,吃饭是一件大事。你们干部要做工作……”
晚上,毛主席还自费款待地下党员、大革命时期的自卫队员以及一些烈士家属、老贫农等吃饭。
席间,老人们向毛主席反映了口粮、水稻密植以及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情况。
毛主席与群众交谈
毛主席高兴的对大家说:“你们讲得好!否则我听不到这些意见吗,以后你们要多提意见,多反映。”
得到毛主席回乡的消息后,文家的表兄表侄们,一再请求毛主席到他们家里去一趟。
但是,由于毛主席到这里是考察工作的,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张,没有什么余地,所以,毛主席感到很是抱歉。
与革命烈属等人合完影后,毛主席专门让摄影师将文家的亲人请到身边来。他说:“请给我和外婆家的人照一张相吧!”
只是,这次合影中,没有文运昌。因为文运昌觉得毛主席作为国家主席,没有给他这个表哥谋点好处,所以,他觉得毛主席不近人情,甚至忘恩负义。
实际上,毛主席多次用自己的稿费补贴文家亲人,能帮则帮。但是,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毛主席并不愿意让步。
比如,给亲人安排工作等违背毛主席原则的事情。
文运昌因此对毛主席产生不满。
1961年12月,文运昌带着对毛主席的不理解离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