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张慧科扮演者(一个也不能少)

重庆日报记者 匡丽娜 陈波 特约记者 黄艳春

一个都不能少张慧科扮演者(一个也不能少)(1)

市特教中心,刚进学校的孩子们都会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定向行走训练。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戴上眼罩,弯下腰,18岁的龙杰站在100米起跑线上,手腕上的一根黑色手链与领跑员紧紧相连。

  发令枪一响,他拼命往前奔跑,脚步稳健有力,赢来观众的热烈掌声。

  去年4月6日至10日,在2021年重庆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赛场上,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市特教中心”)的龙杰等4名视力障碍和1名多重障碍学生,参加了相关类别的比赛。

  “比赛结果并不重要,但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市特教中心校长李龙梅说,盲孩子们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不能做得好。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通过生活技能教育,让他们有适应生活的勇气;通过特长个性教育,让他们有健康阳光的心态;通过知识技能教育,让他们有立志自强的决心。

  语文老师简单于的生活技能课

  “老师,春天是什么?”

  3月11日上午,春光明媚,一年级(2)班教室,语文老师简单于正在上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简单于声情并茂地诵读讲解着诗句。突然,一位盲孩子举手发问:“老师,你说的柳条是什么呀?”

  简单于一下愣住了。该如何给这群盲孩子形容明艳的春光、百花争艳的春景?

  简单于是去年到市特教中心任教的年轻老师,班上有9名学生,最小9岁最大13岁。

  13岁才读小学一年级!这让简单于非常吃惊。不过,她很快发现,学校里还有十七八岁的盲孩子在念小学。

  因为家庭等种种缘故,不少盲孩子错过了最佳入学年龄,导致在同一个班级,盲孩子之间年龄相差四五岁,甚至更多。

  学生年龄的差异“小事”。因为孩子们看不见,他们会遇到很多“麻烦”——有的七八岁还不能自行穿衣服、系鞋带;有的还是辨不清方向,走路走不成直线……

  解决这些“麻烦”,盲孩子们需要不断地分解步骤、靠触觉来摸索以及通过空间想象反复揣摩,才有可能完成。

  “这是一个考验老师和孩子的过程。”简单于说,“如何把书本正确地摆好这件事,我教了10遍以上。”

  “我会手把手地教他们。”班主任李英绞尽脑汁地帮助孩子们学会洗脸:“洗脸要分三步,先把打湿的毛巾拧干,把脸擦一遍,再把毛巾打湿并拧干,主要在眼睛、鼻子、嘴边和耳朵再擦几下,最后擦一遍整张脸……”

  “刚入学时,一些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我们甚至需要教他们擦屁股。”李英说。

  在市特教中心,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还有两门特殊课程——生活指导课和定向行走课。

  在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指导和帮助下,盲孩子们一点一点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

  “我是很能干的哟。”一年级的女生汪欣怡很自豪。她如数家珍地罗列了刚学会的技能:穿衣服和裤子前,要用手摸一摸袖子或者裤缝是不是有线头在外面,避免穿反衣裤;穿鞋子前,要用手在鞋底摸一摸鞋掌的弧形;洗衣服的时候,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一点洗衣粉在水里搅动,水里有泡泡了,就不再放洗衣粉了……

  简单于班上,有一个盲孩子,在老师做了正确的示范后,花10分钟穿上了一件外套。

  “自那以后,那个盲孩子再也没有穿错衣服。”在简单于看来,虽然盲孩子们做事慢一点,但并不代表他们做不好,“他们只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和尝试而已。”

  所以,当听到盲孩子们问“什么是春天”时,简单于放下了课本,对他们说:“走,我们去操场,吹吹温暖的风,摸摸花坛边的花,春天就在那里!”

  体育老师姜舟的“摸特”课

  “校长,听说你的皮肤很白,我可以摸一摸吗?”

  在学校门口,一名学生对李龙梅提出请求。

  “在我们学校,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摸’。”李龙梅称,孩子们看不见,老师讲得再仔细,他们也无法完全理解和领会。于是,老师们便发明了“摸”“说”教学法。

  体育老师姜舟就是学校有名的“摸特”。

  18岁的龚永芝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也是校田径队的一员。刚开始,她以为“跑步”就是把腿抬高,脚步踏快一点。

  “不错,腿部力量很好,但你现在没有迈开腿。”姜舟鼓励她。反复尝试了好几次,龚永芝却没有“开窍”。

  “我来给你当‘摸’特。”为了纠正龚永芝的动作,姜舟摆出奔跑的动作,让龚永芝摸手臂、腿部的动作,领会跑步的姿势。

  姜舟一遍又一遍示范,龚永芝一遍又一遍摸。一天下来,姜舟嗓子嘶哑,腿也累得抬不起来了。

  慢慢地,龚永芝找到了感觉。当她第一次摆脱恐惧,迈开双腿,成功冲过终点线后,她连蹦带跳地欢呼:“我做到了!我做到了!”

  与龚永芝一起跑步的,还有蒋雯雯、蹇仁伟、龙杰……为了纠正盲孩子们的体态,姜舟还自创了很多训练方法。例如,让学生们练习脚趾抓地,抬屁股下蹲等。

  “希望他们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运动的快乐。”姜舟说,学校不想修一座围墙保护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勇敢迈出脚步,走向和正常人一样的世界。

  为了让市特教中心的孩子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近年来,学校确立了“生态融合教育”理念,重点打造音乐、体育、美工等特色课程,举办了数十项特色活动,供盲孩子们选择参与。

  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折纸、串珠、泥塑、陶艺、编织;在操场上跳绳、做啦啦操、跑步;在场馆里打门球、踢足球、玩棒球、学游泳……

  在艺术、体育的熏陶与磨炼中,越来越多的盲孩子走出了狭小的“自我”,一步步成长。他们站上了重庆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的赛场,与普通学生一起参加同等级别的大赛;他们先后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7块跳绳金牌;他们赴美国参加2019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获得亚军;他们参加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

  “以前,我总觉得一切都是黑色,深不见底。学了乐器后,我突然感觉周围的人有了色彩,每个人都不一样了。”扬帆管乐团16岁的圆号手廖邦升感叹。

  李龙梅说:“以前,特殊教育很被动,是等着别人来接纳我们。现在我们的孩子被接纳,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因为优秀,他们得到了外界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欣赏。”

  副校长邵宇的千里送考

  “那个滋味才叫深刻!”

  说这话的是市特教中心副校长邵宇。他摆的是市特教中心千里送考的“老龙门阵”——2018年以前,他几乎每年都要和几个老师拉着行李,牵着学生去长春参加高考。

  2001年,李龙梅刚调到重庆市盲人学校(市特教中心前身)工作。

  有人私下对她说,老师教得再好,盲孩子们也看不见,不用太认真。

  “谁说盲孩子以后只能搞按摩、拉二胡?”李龙梅认为,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最好途径,知识能点亮孩子们的心灵。

  当时,全国只有几所高校招收特殊学生。其中,长春大学是我国最早招收残疾人的学校,其特教学院被誉为残疾人的“北大”“清华”。

  当年底,李龙梅独自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长春大学求教。

  “盲孩子们不仅需要以技能自强,更需要以知识立志。”真诚的李龙梅打动了对方。

  第二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市特教中心设立重庆远程教育基地,对学校高中教育进行远程辅导。当年,首届4名盲孩子全部考入长春大学。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市特教中心多了一道风景——老师们“千里送考行”。

  那时还没有高铁,也没有直达长春的火车,必须到北京中转。

  邵宇几乎每年都去送考,从重庆到北京西站,30多个小时的硬座。车厢座位靠近茶几的位置是留给学生的,他们可以趴在上面休息。等列车到达北京站时,邵宇的脚差点抬不起来,一拉裤腿,已经水肿了。

  有一次,师生们在长春参加完考试,没买到从北京回重庆的火车硬座票,连续站了30多个小时。

  2018年,市特教中心成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招生考试唯一的全国分考点,千里奔考才结束。

  李龙梅带着老师们多次到区内普通高中学校拜师学艺,还请来市、区学科教研员进行手把手指导。

  截至目前,320个盲孩子从市特教中心考上大学,见识到“外面的世界”。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潜能。学校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李龙梅说。

  已在长春大学音乐专业求学3年的李林告诉记者:“是特教中心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给了我人生另一种可能。”

  特教中心的“蝶变”浮雕

  “没想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这么漂亮!”

  到市特教中心参观后的每个人,都会发出赞叹。

  在市特教中心大门校园墙上,有4块浮雕,记录着学校的“蝶变”史。

  市特教中心前身是重庆市盲童学校,1960年创建于沙坪坝区磁器口儿童福利院,1961年迁往九龙坡区,1965年迁往南岸区。几经辗转,20世纪90年代,搬到了南岸区南湖路144号,学校也更名为重庆市盲人学校。

  李龙梅至今仍记得刚到学校时的情景:

  学校仅有一栋破旧的四层教学楼,课桌板凳有的是别人捐赠的,有的是其他学校淘汰的;宿舍没有饮水机、热水器,孩子们喝水、洗澡都只能下楼接水;学校账上仅有2万元,有近3万元的教师社保欠缴,已经是“入不敷出”。

  缺钱发展、缺人支持,窘迫的状况让老师们觉得脸上无光,一些老师萌生去意,想方设法调去其他学校。

  随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11年,作为重庆市2008—2012年十大公益性项目之一,市盲校搬到了南山半山腰,更名为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建成后的学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三期工程先后投入1.5亿元,康复大楼、彩色操场、音乐厅等各类教学设施一应俱全。

  南岸区在特教师资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还给予市特教中心公用经费、学生伙食费的资金支持。

  市特教中心如今开设有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在校学生共278人。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涵盖全市所有区县,高中面向全国招生,形成集视障12年一贯制教育、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基地于一体的完善教育体系,被誉为“全国特殊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这里,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12年不用交一分钱。特教老师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评优评先、评职称享受政策倾斜。李龙梅也先后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2012—2014富民兴渝贡献奖”等荣誉,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让我们特教人再一次感受到党中央对特殊教育多看一眼、高看一眼的关怀和重视。”对未来,李龙梅充满信心,“我们的孩子可能不是天上最闪亮的那颗星,但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