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2公映海报(我在沙特看阿凡达2首映)
许多上了年纪的沙特人,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再次走进名叫“电影院”的地方。四年前,沙特才解除了长达35年的电影放映禁令。于是,电影院成了观察沙特改革向何处去的极佳放大镜,借着从卡塔尔世界杯观赛后到沙特旅行的机会,我迫不及待在沙特仅次于首都的第二大城市吉达,看了一场《阿凡达2》首映。
早年我写了不少有关电影的专栏,也与很多中外影人成为好朋友。在印度孟买宝莱坞,我甚至敲开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工作室的大门,与这名在北京电影节期间相熟的老友叙旧。卡梅隆导演对于我而言也不陌生,我曾在北京电影节期间与他面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是潜水爱好者,他曾说“驱使人类不断前进的就是好奇心”,我对此深以为然。
到沙特看一场电影,早在我这次旅行的必做清单里。12月14日,先后结束了老城区的游览和与本地朋友一起观看法国击败摩洛哥之战,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旅馆,我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用手机搜索最近的电影院。
地图的广告功能向我推荐了“AMC”这家美国院线。我一看,距离旅馆只有15公里,最关键是可以网上买票。几乎所有的影厅都排满了《阿凡达2》,最晚一场是凌晨三点多,三下五除二就买好了IMAX 影厅下午5点场的票,票价65沙特里亚尔,另配一副3D眼镜4沙特里亚尔,加上提神醒脑的双倍浓缩星巴克咖啡,一共不到90沙特里亚尔(约等于170元人民币),可谓性价比极高。
十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名叫《电影院500公里》,讲述的就是一个沙特青年,为了看一场电影远行到邻国巴林的故事。这部电影也是沙特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里面有一句台词是“巴林的电影院老板天天盼着沙特人放假,因为到了节假日,观众中8成都是沙特人。”
沙特禁止电影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当时伊朗伊斯兰革命掀起了宗教高潮,沙特作为“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守护者,再加上瓦哈比教派的传统,自然也要隔绝一切所谓违背教法的事。伊斯兰教义拒绝画像,像电影这样的娱乐业当属被禁止之列。自此,沙特成为世界上唯一以法律禁止上映电影的国家。
2018年,全世界的一片惊呼中,沙特发放了第一张“电影院”牌照给“AMC”。当时上映的电影是好莱坞大片《黑豹》。时任沙特文化新闻大臣说,电影院重回沙特是王国历史和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沙特向充满活力的经济和社会转型。
如今在犹如上海的红海之滨吉达,你能轻易感受到沙特的种种嬗变。尽管每天五次面朝麦加的礼拜雷打不动,但坐着劳斯莱斯车,窗外掠过一处又一处拔地而起的新社区、一家又一家装修现代的餐厅和精品店,直让人有一种身处美国好莱坞比弗利山庄之感。我和从美国留学归来的Majed开玩笑说,“这里除了没有酒精,吉达和上海简直一模一样。”
“AMC”这家影院坐落在城北落成不久的一座商场,独占商场三层。除了一号厅是IMAX外,其他8个厅都是普通影厅。这座略显空旷的商场与全世界任何一个现代化购物中心别无二致,但当我看到墙上的人影招贴画时,顿时嘴巴张大了一半。是的,没有看错,这些描述家庭和美的广告剪影,女士形象居然很多穿的是短裙。当然,这样的一幕你绝对不可能在现实沙特街头发现。但至少,我认为这代表了一种“想象”。
乘坐电梯到三层,偌大的招待厅中依次安置着现场电子购票机器、人工服务台、点餐台等。和中国电影院只提供爆米花等小食品不同,这座电影院好像复刻了小型食堂,不仅售卖沙特小吃,还有星巴克及各种油炸食品。后来我在影厅就看到不少观影者拿着餐盘,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欣赏电影。当然,有时候食品的气味,确实会给邻座带来一点困扰。
距离电影开场不到十分钟,工作人员消杀后,我进入了一号厅。这是IMAX剧院,黑色皮质座椅清一色都是航空沙发,能够做到大角度后仰观影,另有USB接口给手机充电。
最有意思的当属正片放映前的广告,和在印度观影前放国歌不同,这里的第一段广告属于沙特国防部,战斗机翱翔天空,军舰徜徉阿拉伯海和红海、身着制服的士兵列队前进,展示了沙特“硬朗”的一面。接下来就是美国软实力的展示,可口可乐的广告和下一部即将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在巨大的荧幕上,还有广告主招揽贴片广告生意,表明这是一块展示企业形象的绝佳宝地。和香港的分级观影类似,正片前,沙特视听媒体总局(GCAM)的提示出现了:此片禁止12岁及以下人士观看。
美国这种用好莱坞收割全世界的文化现象,早已经成为了传播学、社会学研究生课堂讨论的案例。我的所见告诉我,在新世界竞争格局下,美国又开始了新一轮“文化战”。在沙特电影禁令之前,美国驻沙特大使馆曾一度支持带有浓厚美国英雄情节的电影片“村村通”,甚至走进沙特的沙漠深处为人们放映。此外,华盛顿还创造了以“沙特英雄”为原型的电影,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当时苏联的宣传机器。
12月15日是《阿凡达2》在沙特首映的日子,影院也十分大方地派发两款电影海报。我和左右的人都拿到了海报。身旁两名大学生告诉我说,看电影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我问他们,你们看过中国或者亚洲的电影吗?他们均摇头说没有。其实,最近就有一部韩国出品的电影在这里排片,票价也便宜很多,但观者寥寥。
灯光渐暗的一瞬间,最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我看到很多原本包着头巾的女士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整齐划一地把头巾脱下。看来电影院的黑暗确实有一种保护的作用,令她们回归到一种只属于自己的“日常”。只不过,在电影结束灯光亮起的那一瞬间,她们又整齐划一地戴上头巾。一名外交官如是形容沙特,“黑夜比白天精彩,家里比外面精彩”,看来所言非虚。
在沙特,就算为了达到经济多元化的2030年温和改革,像麦当劳这样的餐厅也设置了男女分区。但在电影院,购票时你并不知道你身旁的是男是女,除了我左侧的两名男大学生外。我的右侧是一对父母带着他们的女儿,原以为这名父亲会坐在我的邻座,但他的女儿很自然地坐在我旁边。
根据沙特视听媒体总局(GCAM)数据,目前沙特电影院总数已达到59家。沙特的雄心是,未来五年,银幕将增加到2500块,影院总数突破350家,到2030年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目前,沙特蓬勃的电影市场吸引了诸如阿联酋的Reel Cinemas,南非的NuMetro和黎巴嫩GrandCinemas等院线进入。本土则有MviCinemas和EmpireCinemas,整个观影风潮从大城市席卷到小城市。
观影结束后,我问Majed,“你觉得放开娱乐业好不好?”这名在美国留学的沙特精英笑笑说,“至少我们再也不用去国外看电影了。”他告诉我,他以前也喜欢HIP POP和看电影,但电影禁令之后从来没奢望能在祖国走进电影院。虽然他没有直说,但我感觉到他的话外音是,能回祖国效力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正在进行的温和改革。
我把这种改革称作“沙漠温和改革”,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借助现代化等外力来保证“沙漠民主”的永续。仅以看电影为例,电影散场后,我和清洁工聊了聊,他们都是外劳。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沙特在不久的将来就要100%地令电影产业“本地化”,即为本国人解决全部就业。
电影如何塑造民族性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术课题。雅克·拉康提出“镜像”,其实就是电影图像化,影响观众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以我粗浅的田野调查、观察和理解,我认为沙特解禁电影作为“沙漠温和改革”的一部分,也有对抗西方自“9·11”之后开动电影机器,大肆抹黑穆斯林社会之意。这个话题的继续观察、研究和讨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阿拉伯世界如何进行跨国合作,复兴阿拉伯美学和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
电影散场,生活在红海之滨的人们对影片中深海潜水等画面很有共鸣,纷纷为卡梅隆导演的创意和制作叫好。印刻在我脑海中的其实还有一个画面,就是沙特电影院里有着丰富的无障碍设施,许多残障人士都坐着轮椅等着看电影。如果说电影是人类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那么我想说,如何对待残障人士,就是这个社会真正发达与否的一面镜子。
不到200元人民币的观影之旅,令我至少初步印证了我所提出的“沙漠温和改革”,更对这个国家有了立体的感知。因此这个首映日,过得真是心满意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ylq@jfdaily)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作者 摄影
来源:作者:李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