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结婚的老习俗(传统结婚的老习俗)
中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因此婚嫁习俗具有自身地域的特色。虽说现在青少年男女喜欢策划精简时尚的结婚典礼,但这上下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是值得我们去回味一下!
细说农村结婚老习俗
新娘的穿着很有讲究,必须是红鞋,红袜子,按理说内衣也应该是红色的。
以前都是用轿子接新娘的,现在改成了汽车。不过我认为汽车没有轿子坐着舒服。
接亲的队伍往往很长。这里的人员包括吹唢呐的,抬轿子的,还有一些唱戏的。轿子里不能是空的,里面要有个小孩子,老家人把孩子成为“压轿”的。压轿小孩到了娘家之后还不能随便出来,娘家人要拿红包来引诱,孩子才能出来。如果孩子嫌红包太小,愣是不出来,那么娘家人就必须拿出一个更大的红包来,直到孩子满意为止。当然,娘家人也有办法惩治这个孩子。惩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村子里找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用棍子把小孩捅出来。小付有这样的经历,曾经给别人压过轿,感觉不错。终身难忘。
把新娘接到家里之后,最主要的事就是拜堂了。上面两个图都是新娘新郎拜堂的图,不同的是上面一个图有点艺术化,不够农村。下面一个图很客观,那个拿话筒的在我们那里叫做大懂,就是什么都懂的意思。大懂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什么的,小夫妻必须跟随大懂的声音完成这些动作。拜天地的时候有很多孩子围观,这是受欢迎的。其实在拜天地之前,下轿之后新娘都要准备一些零钱分给这些孩子,我们那里叫做红包。如果不给红包,孩子有捣乱的权利。
在拜堂的时候,家人要准备一个斗(老人家头上那个)。斗里面要放很多粮食,包括小麦玉米芝麻等等,预示着五谷丰登,家庭幸福。除掉粮食,斗里面还要放称、秤砣等。
新娘新郎要给父母叩首,父母也要给新娘新郎说两句话。
村子里有人办婚礼,最高兴的当然是孩子。老家有个习俗,就是说一家人要是办婚礼,全村人都要到场。村子里男女老少都有份,都要凑热闹。放炮当然是孩子最喜欢的节目。
一家结婚,全村人都会到场,看热闹的有,更多的是看新媳妇的。
看热闹的小孩子。如果一个村子有一个结婚的,这个村子的孩子就像过春节了那么幸福。记得我小的时候,只要村子里有一个人结婚,那么村子里的小学校就会放假,孩子老师都去赶场子。
礼单,收份钱。吃整桌。我们老家喊酒席叫整桌,菜品很丰盛,以肉食为主。
老上海的传统结婚习俗
在旧上海的封建婚俗中有一套很完备的婚嫁礼仪。
首先是订婚,这是谈婚论嫁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如果没有经过订婚而结婚了,就被视为丧风败俗。这个订婚要包括“说合”、“合婚”和“行聘”。
说合就是请媒人往来于双方家长之间互通情况信息,主要不外乎双方是否门户相当,家里经济状况,家庭人口现状,想要婚嫁的人品貌年龄个性长处等等。一般情况下,男的希望女方是书香门第,女方则要求男方家里经济厚实。通过这第一关,接下去才可以谈“合婚”的事。
合婚,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媒人送到算命先生那里去推算吉凶,可否合婚,如是得吉,媒人即时通报双方家长。有些家长在通过合婚关之后,为了慎重,还会约定地方互相看望人选实况。认为满意了,才开始办理“行聘”之礼。
行聘,是订婚的主要内容。先由媒人开彩帖至女方商量议定目录,然后男方正式行聘。这个行聘还要分为小礼,盘礼,大盘礼三次;聘礼有礼帖、礼物和礼金的区别,这个礼帖是最重要的,这是正式婚约的证据,相当于开出了结婚证书。行小礼时,男方一定要准备“敬求台允”和“纳采”的礼帖;而女方需要准备“恭允台吉”和“旋吉”的礼帖,这样,双方的婚约才算正式敲定了。俗称小礼为“送日”,行小礼时,需要略备彩果馈送亲友。这个彩果是用绒线缠裹的果实,象征美满结果了。
行盘礼时,男方必须准备“纳币”的礼帖,女方则准备“旋筐”的礼帖,互相交换,还要互赠礼物。男方用衣服,服饰,茶叶,喜果等相赠,至少四盘,多者六盘,十二盘。盘中的饰物有项圈、蝴蝶花、钗、钏、球、环或者玉镯、戒指、簪子等,俗称“六礼”。有钱人用金珠或金钻六礼;差一些的用半金半珠的六礼;再差一些的用半金半银或铜的六礼。盘里的衣服,一般是单,夹,棉,裙四件,也有八件,十二件,二十四件的,有单衣,皮衣;皮衣的毛还有粗细之分,裙有缎、绉、纱、纺之分。另外还有茶盘、蜜糕、喜果、桃、枣、荔枝、红蛋、花生等,装成四盘、六盘、十六盘不等。
女方是四盘,有瓷器,男子的衣帽鞋袜,金表,金镜子,金花等;还有种植吉祥草,万年青等盆栽数对,寄予吉利之意。有的金花长有一尺余,悬于床前作装饰用。所有的礼物都有详细清单,记载于礼帖之内。也有在行盘时约定迎娶时辰的,这称之为“随盘”;不约定迎娶日期的,称为“文盘”。这一天,会设宴请亲友和媒人,以表示庆贺。
中国传统结婚习俗
1 .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3.过文定
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4.过大礼
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5.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6.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7.上头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行上头仪式。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别是男女双方的长辈或亲友,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 一对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应选择一个看见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龙凤烛,点起清香一炷,连同莲子、红枣、汤丸三碗,每碗六个或九个、生果、烧肉及鸡心向天参拜。男女双方并要准备尺、镜、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较剪尺”,取其光明继后之意,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象征一对新人已步入“成人”阶段,并祝福他们同偕白首。
8.迎亲
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郎在戥串石的陪同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女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是”,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须留意的地方包括: 姊妹接过开门利是后,应从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给男家兄弟,上写“姊妹茶点金”。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新郎顺利入门后,姊妹应以茶点招待兄弟。开门后,新娘应由大姐或伴娘带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 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是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岳父岳母。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新娘准备两封利是,分别为威旺金及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9.出门
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意指开枝散叶。 大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可加红绿豆),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吉时,女子出门时须由大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则便会带来麻烦。但现时即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车的。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0.过门
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它长辈。
11.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