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湖上决战(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携一众淮西将领,最终建立明朝。若论朱元璋在创业时期最大的敌手是谁?无疑是陈友谅。陈友谅作为一代枭雄,往往给人以刚愎自用、彪悍暴虐的形象,实际上,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在推翻元朝方面,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只可惜,陈友谅在军事方面,做了许多误判,最终惨败给朱元璋。例如,在著名的龙湾之战中,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诈降计,险些把命丢在长江里,让朱元璋从此站稳脚跟。

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湖上决战(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1)

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持续攻打皖南和浙东,实力逐渐做大,引起了陈友谅的忌惮。陈友谅打算联合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陈友谅沿长江而下,首先攻打南京上游的重镇太平镇。太平守将花云浴血反抗,被陈友谅所杀。此时陈友谅带着邹普胜(太师)、张定边(太尉)、张必先(丞相),倾巢而出,声势浩大,声称定要踏平金陵。

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湖上决战(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2)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友谅自江州引兵东下,建康大震。献计者,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或以决死一战,战不胜,即走未晚。

也就是说,此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兵力悬殊,面对陈友谅的大军来攻,朱元璋的手下们都吓得不轻,大家议论纷纷,给出三种出路,第一,建议直接投降;第二人,建议逃到钟山;第三,先迎战,如果打不赢,就逃走。此时,唯有刘伯温是第四种建议:

(刘)基曰:“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城,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太祖意益决。

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湖上决战(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3)

刘伯温认为:我们以逸待劳,只要奖赏将士,稳定军心,然后用伏兵攻打,必能取胜。朱元璋听了刘伯温之言,终于决定:迎战。但陈友谅兵多势众,只有让他分兵,诱敌深入,才能进行伏击。谁能把陈友谅引入伏击地点呢,朱元璋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康茂才。

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湖上决战(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4)

康茂才本来为元朝效力,两次被朱元璋所擒,最终臣服于朱元璋。选中康茂才,有两点原因:其一,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旧交,容易被陈友谅信任。第二,康茂才刚刚投降朱元璋不久,可以假装不受朱元璋重用,打算做陈友谅的内应。面对朱元璋的重托,康茂才又给朱元璋推荐了一个人,《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太祖谓茂才曰:“汝今作书,遣使贻友谅,伪约降为内应,招之速来,绐告以虚实,使分兵三道,以弱其势。”茂才曰:“诺。家有老阍,旧尝事友谅,遣使赍书,必信无疑。”

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湖上决战(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5)

康茂才推荐的这个人,就是文中的“家有老阍”,何为“老阍”?就是康茂才家中的一个看门的老头。因为这个看门的老头,以前陈友谅认识。于是,康茂才写了一封信,让老头送到陈友谅军中。信的内容是:第一,康茂才愿意做陈友谅的内应,帮助陈友谅灭掉朱元璋。第二,康茂才现在驻守在江东木桥,建议陈友谅半夜从这里悄悄进入南京,杀朱元璋个措手不及。第三,等陈友谅到了的时候,喊几句“老康”为暗号,康茂才就出来接应。

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湖上决战(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6)

​陈友谅收到康茂才的信,大喜过望。此时,他的心腹张定边等人曾表示怀疑,陈友谅则认为,有康茂才的信和送信的老头在,肯定不会有诈。当天夜里,陈友谅带着船队,悄悄朝江东桥出发。只见河道越来越窄,船队不能并行,只能排成纵队。到了指定位置,陈友谅没有看到木桥,看到的却是一座石桥。陈友谅喊了几声“老康”,发现无人应答,知道中计,因为河道狭窄,船只难以掉头。再加上突然下雨,而且越下越大,陈友谅心急如焚。

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湖上决战(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7)

此时,朱元璋举旗为号,擂鼓声瞬间响起,常遇春、冯胜、华高等猛将带领伏兵尽出,陈友谅军心大乱,将士们都无心恋战,纷纷逃窜。陈友谅见大势已去,赶紧弃船,由张定边护送逃走。此战,朱元璋大获全胜,缴获陈友谅战船200多艘,朱元璋在陈友谅的主船上还找到了康茂才的那封信,朱元璋拿着信笑道:彼愚至此,可嗤也(陈友谅真是愚蠢至极,不败才怪)。

朱元璋跟陈友谅在湖上决战(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8)

​龙湾之战重创了陈友谅,让朱元璋得以喘息,从此在南京站稳脚跟,意义重大。此战的胜利,离不开朱元璋的当机立断,离不开刘伯温的运筹帷幄,离不开康茂才的诈降,也离不开常遇春等人的奋勇厮杀。还有那个送信的看门老头,也不应该被忽略,只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名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