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张大帅的伙食(源盛东仁义与仗义)

中华老字号源盛东八十年系列报道之四:

前些日子,我去祭祖,到我父母的坟前祭拜。金秋吉祥,天高云淡。极目四野,大地辽阔。金黄的稻谷飘香,满山的红叶如圣火升腾。

东北张大帅的伙食(源盛东仁义与仗义)(1)

我的父亲,源盛东创始人张俊元

我来看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只是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们的音容笑貌,但是源盛东八十年的历史,时间的长河中,记忆、文化和情怀以及我们张氏家族对哈尔滨餐饮事业发展以及传承所做出的贡献依然光芒闪耀。

源盛东八十年的历史在梳理,在呈现,既符合历史事实,又要事无巨细,所以难免会让同行们略有不解,但是没什么!没有人能抹杀历史,我父母从山东走过生死之路,来到黑龙江,辗转来到哈尔滨,做煎饼铺,开小饭店,做源盛东,传承的是精神,树立的是餐饮文化高度。

源盛东八十年历史一点不虚假。在这一章,我想重点回忆我父亲的一些轶事。因为我的父亲是源盛东的灵魂,他树立了源盛东的精神高度。

东北张大帅的伙食(源盛东仁义与仗义)(2)

我们这一大家子

我一回忆我父亲的坚韧,我母亲的任劳任怨,我就暗自神伤,暗自落泪。他们一生艰辛坎坷,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养育我们九个孩子,人生太多的苦,难以诉说。

那天,在父亲、母亲的墓前,我和父亲喝了一杯,祭之厚,不如养之薄!一杯烈酒,沟通阴阳,送去我们这些兄弟姐妹对父母的思念之心音。

我父亲一生耿直、性子刚烈、又坚韧,光明磊落,知道奉献却不知道索取,能吃苦,也善于钻研,他脾气大,爱发火。准确地说,他一生吃苦最多,喝酒不少,火气很大,成就也很了得。

我们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有点养不起,生活过于困难。家里的亲戚跟我父母说,孩子多,养不起,送给他二叔两个吧,能减轻负担。亲戚不仅出了这个主意,还点名把二哥和我送出去。我和我二哥哭喊着,央求父母别把我们送出去。我父亲看我们哭成那个样子,说,“我生的起就养得起,从来没打算把孩子送别人养,多难我们也要把孩子养大成人。”父母看我和我二哥吓的可怜兮兮,哭成泪人,也心疼得不得了,带着我们去了道外,吃了风味小吃,还买了糖果,叫了一辆马车,把我们带回家。

父亲严厉,甚至苛责,对孩子们管教十分严厉。家里人都怕他。但是,父亲对我的爷爷,却非常柔顺,大气不敢出。父亲孝心,我们看在眼里。我爷爷比我父亲、母亲晚到哈尔滨十来年。爷爷来了后,除了管束我父亲和母亲,还呵斥,其他什么也不做。爷爷七十大寿的时候,父亲在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做了一桌寿宴,召集了亲朋好友50多人,还照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成为源盛东历史文化最好的见证。爷爷年岁大了,一会清醒,一会糊涂,经常骂我父亲。大热天,我爷爷要穿棉袄,我父亲不给,说天太热,我爷爷就骂,“你他妈的要冻死我啊?”有时候父亲下班,累的够呛,还要给爷爷做点好吃的,端上来,爷爷还没吃呢,就开始骂:“你在饭里下毒了,想药死我啊?”父亲也不敢顶嘴,赶紧自己吃一口,说,“您看,我都敢吃,你吃了也没事儿。”

父亲对爷爷就跟哄小孩一样。对他的姊妹兄弟,尽心尽力。我三叔从山东来,说老家修房子,没有钱,让我父亲给凑钱。我父亲答应了。我三叔着急,索性自己坐在源盛东的柜上收钱,把每天卖的钱都装在自己的腰包里。三叔这么一搜刮,弄得饭店连进料和买菜的钱都没有了,父亲还得去市场赊账。即使这样,我的父亲和母亲也没说什么,还每天给三叔做两个好菜,上一壶热酒。我们几个当时特别恨我三叔,我父亲就告诉我们,“那是我亲弟弟,一奶同胞,我不管他谁管他呢,我这当大哥的没当好,没照顾好家里,心理愧疚。”

东北张大帅的伙食(源盛东仁义与仗义)(3)

我的妻子陪伴我的母亲出游

我们还有个山东老乡,在哈尔滨日子过得特别困难,又无子女。他们住在道外十六道街,离我们源盛东很远。有一天,这个老乡突然发重病,托人给我父亲捎来口信儿。我父亲听说后非常着急,亲自去看望,送医买药,还做了大补的汤品和菜肴。他每天坚持送去,折腾了半个月,直到老乡病好了,来感谢父亲,父亲只是憨厚一笑,还给人家做了好几道菜,又请了一顿。

父亲仗义,善良,有悲悯之心,看不得人受苦受难。但是,轮到他自己,却吃啥苦都不坑一声。岳志武后来当了扶贫救济会的会长,有时候救济会开会就在我们家的源盛东。我父亲有时候听见他们说哪家哪家过不去了,需要救助,或听说哪个街坊得了大毛病就要没命了,也有哪一级党组织需要协助工作了,我父亲心理都很着急。他总是自告奋勇,打头阵,捐钱、捐物。我还记得那时候家里有白面袋子,我父亲就自己扛着给救济会送去,还有大白菜、土豆等,他也都往出捐,看得我们特别心疼。我们不理解,不让父亲再这样干,父亲说,“咱们刚来哈尔滨时,不是靠好心人帮助,咱家哪能有源盛东,哪能活到今天,人呢,不能忘本!”我母亲也跟我们说,“孩子们,要不是当年岳志武帮咱家召集街坊四邻拔会儿买这个房子,开这个饭馆,你们几个兴许早就饿死了,现在咱家能吃上饭,捐出去点,这是知恩图报,你们不能做白眼狼啊!”听完父母的话我们也就明白了,不再抱怨了。

我记得那时候,也就是五十年代初期,三棵派出所每年国庆节都要去慰问松花江的守桥部队。那时候没啥物资,派出所也拿不出好东西,就去松花江里捞鱼,挑出三十来条大鱼,送到源盛东,让我父亲炖好,给部队送去享用。炖鱼的时候,父亲让我烧火,我边烧火边想,这么多鱼,怎么也能给我们留一条解馋。我这么想,就把火烧得格外好。可是父亲并没这样做,他把所有的鱼都给部队送去,一条也没留,弄得我和大姐、二哥眼泪汪汪的,最后只能喝鱼锅里的一点汤。父亲告诉我们,这鱼是公家的,不能动,不能占公家便宜,别辜负了组织上的信任。那时候,我们还不懂啥叫组织,愤愤然地出去找小伙伴们玩耍去了。那一阵子,公家有啥事需要配合,都找我们源盛东,不管是多大代价,付出多少,我父亲和母亲从没有过怨言,从没拒绝过。特别是解放初期和抗美援朝的时候,源盛东的捐资都是本地区商业界最多的一家,后来钱捐没了,就捐各种物资,家里有的都往组织那里送。

我父亲对老人孝心,心疼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善待父老乡亲、街坊邻居。对我们几个孩子却十分严厉,真要是犯错和不听话,父亲下手打我们也是够狠的。父亲得过一种很遭罪的病,肛门囊肿,疼的心烦意乱。父亲能忍,坚持上灶炒菜。有一天,我淘气,不好好学功课,被父亲看见,他大骂着奔过来,要收拾我,还举起了手掌,吓得我直哆嗦。我母亲看见了,赶紧把我护住,好言相劝。我父亲对孩子过于严厉、苛责,不允许我们不仁义,他常说,吃亏就是福,占别人便宜对不住良心。这是他最简单的人生哲学,他还说,咱们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能活过来就要知足了,不能忘本,自己家有了事业,有了买卖,也要记得帮助别人,这也是感恩和积德。父亲用他最简单的价值观为我们树立了精神的旗帜。

我的大哥去当兵,父亲有点舍不得,但是也知道这是一条出息人的路,就鼓励大哥,到部队要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临行前,父亲为他的大儿子践行,精心准备了六道好菜。爷俩边吃边聊,还喝了二两,亲情融融,泪眼婆娑。我和二哥从外面回来,看见大哥在抹眼泪,父亲、母亲也眼圈泛红,就知道大哥当兵要走了,都非常羡慕。我们也想像大哥一样当兵去远方,保家卫国,手握钢枪。但是,我们太小了,还四处撒野的年龄呢。我和二哥也不知道为大哥要离开家乡而伤感,顾不上太多,冲上桌子,就开始吃。其中有一道菜,我至今记忆犹新——拔丝西红柿。这道菜甜酸可口,色彩红艳透亮,晶莹剔透,实在是人间美味,特别适合半大孩子的口味。我和二哥不管不顾,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个菜给搂没了,惹得大哥哈哈笑,还把我们搂在他的臂弯里。知道大哥要去部队了,我们哥仨怎么也亲不够。我母亲也在一旁悄悄地抹眼泪。后来,大哥在部队果然干得很好,升级提干,回来后还当了不大不小的干部,成了我们家的光荣。这是后话,容我后叙。

东北张大帅的伙食(源盛东仁义与仗义)(4)

源盛东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哈埠的美食名店。父亲也厨艺日精,名气越来越大。大哥到部队一年后,父亲去部队所在地大连探亲,在队伍上为官兵们做了两次宴席:一次海鲜宴,一次东北风味宴,受到了部队首长的高度赞誉。特别是溜肉段,因为是我们家的原创菜,口感极好,让人回味无穷。溜肉段这道菜,名扬天下,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吃一口我父亲做的这道佳肴。除了这些招牌菜,源盛东还有:

油浸白鱼、炸山鸡卷、香酥鸡、香烹鸭、油盐大虾、酿扒蹄筋、煎烹偏口鱼、清汤酥肉、焦烧肉条……

这些美食,都是拿手好菜,永远是哈尔滨人念念不忘的绝活。

父亲的厨艺,使他成为哈埠的骄傲,餐饮业的一颗大明星。很多人都慕名来品尝父亲的手艺。我记得当时哈尔滨的八大名医高正浩就常来捧场,他每次都要吃父亲做的葱烧海参、熘鱼片等拿手好菜。他说,张师傅,我吃你的菜,美味、健康还养生。我没啥回报你的,以后我给你当保健医。听大名医这么说,我们都非常开心。还有一位哈尔滨名医,叫赵中天,是儿科的大名医,他每个月都得来源盛东,和我父亲聊会天,然后点上滑溜里脊和软炸虾仁、木须肉,吃的美不胜收,还感叹说,张师傅,我这辈子啊,吃你做的菜,是一大享受,是我有福。

父亲爱唱京戏,是票友。1953年,马连良来哈尔滨演出,在安乐京剧院。父亲听完戏刚要走,被一个区政府的领导拦住,“张师傅,您先别走,马先生唱完戏,得吃一点,补补身子,您老这手艺在哈尔滨也是数一数二了,您受受累,给先生做顿饭。”我父亲一听,可乐坏了,赶紧答应,还保证一定让先生满意。我父亲因为是京戏票友,对几位大师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都知道一些。他知道,北京有句老话叫“饱吹饿唱”,吹奏乐器的人,必须得吃饱喝足了,吹奏起来才底气十足;唱戏的人讲究气发丹田,得给腹腔腾出地儿来,不能把饭吃得顶住嗓子眼儿,唱什么声音就都横着出来了。“饿唱”并不是老挨饿,散戏之后,角儿们总得好好地饱餐一顿,以便尽快恢复消耗掉的体力。

我父亲还知道马连良始终坚持“饿唱”的习惯,每天散戏之后一定要回家吃宵夜。大师们都钟爱艺术,绝不挥霍自己,马先生吃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一般的家常菜而已。为了保护嗓子,口味相对比较清淡,要求厨师荤素搭配、少油少盐。用现在的时髦说法,他吃得比较健康。我父亲知道这些,自然也能“对症下药。”他为马先生做了一道源盛东地道的兰花鸡片,还熬了个鸡汤给大师补身子,并在汤里卧了个鸡蛋。这一顿看起来很简单的饭,吃得先生高兴极了。马先生高兴地说,“这顿饭,吃到我心里去了,我唱完戏,就爱吃这些。”那一次,为京戏大师做美食,让我父亲在艺术界又有了影响,不仅是票友,还成了座上宾。梅兰芳来哈尔滨演出,一票难求,父亲急的团团转,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市里来人告诉父亲,给他留了一张票。父亲不解,怎么会有这样的待遇。来人说,领导嘱咐,梅先生演出后,请张师傅做一桌地道的好菜,宴请梅先生。父亲心潮澎湃,赶紧构思准备。我父亲研究过梅兰芳的饮食习惯。他知道大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在口味上多有所忌:“辣的东西刺激嗓子,使嗓子发干;甜的东西使嗓子发粘;酸的东西收缩声带,使嗓子发涩。”我父亲也知道梅先生爱吃清酱肉、炒麻豆腐、爆羊肉、红烧肉、铁风炉子烤羊肉、芥末墩儿什么的。掌握这些,父亲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他根据先生的口味和爱好,做了源盛东的几道菜肴:酿蹄筋、八宝元鱼,还做了源盛东风味的红烧肉等美食,并配备了西瓜、鸭梨、水蜜桃,等水果,既能祛毒败火,又能保护嗓子。这顿饭让梅先生很感慨,他邀请父亲见了面,还象征性地喝了一杯,对父亲的厨艺连连称赞。梅先生风趣地说,你这哪是张大厨啊,我看你这简直是美食家、是美食行当里的张大帅!

从此,我父亲张大帅这个名号就叫了出去,名震哈尔滨餐饮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