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和引导机制(大数据时代高校全媒体舆情人才培养新思路)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形势下舆论生态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受众与网络的接触更紧密,一旦出现网络热议的新闻事件就会很快形成负面舆情,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很快会引起受众的恐慌,全媒体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团队人才的专业性显变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比如全媒体舆论生态变化增加舆情信息的应对难度,舆情工作人员相关技术能力欠缺等等,其根本原因在于全媒体舆情专业人才的缺乏而加强全媒体舆情人才的培养,能帮助解决当下人才短缺的现状,对行业的发展起到更好地推动作用,为社会输送有用实用好用的全媒体与舆情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和引导机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和引导机制(大数据时代高校全媒体舆情人才培养新思路)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和引导机制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形势下舆论生态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受众与网络的接触更紧密,一旦出现网络热议的新闻事件就会很快形成负面舆情,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很快会引起受众的恐慌,全媒体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团队人才的专业性显变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比如全媒体舆论生态变化增加舆情信息的应对难度,舆情工作人员相关技术能力欠缺等等,其根本原因在于全媒体舆情专业人才的缺乏。而加强全媒体舆情人才的培养,能帮助解决当下人才短缺的现状,对行业的发展起到更好地推动作用,为社会输送有用实用好用的全媒体与舆情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平衡课程设置,培养多元化人才

当前,舆情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网络传播概论、舆论学、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网络舆情导论等,每门课多为 32 学时,其中不少高校仅将这类课程列为选修课。从课程设置来看,这些课程常常只面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课时较少,大部分高校并未就相关课程建立完整体系,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从教学情况来看,以理论教育为主,辅以简单的软件操作,缺乏与之配套的实践机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有待提升。

高校若将部分基础舆情课程设置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均可选修的通识类课程,打破专业边界,拓宽学生知识面,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使其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舆情,还能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帮助那些有机会进入舆情行业的学生更快适应相关行业。

而网络舆情的专业课主要面向网络舆情专业和新闻学、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设置方面应系统规划,需要加开社科类、新闻传播类、专业技术类、专业理论类、舆情分析类等课程,并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比重,将实践教学贯穿网络舆情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促进各类课程相互配合,为学生扎实掌握基础职业技能助力,突出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还应紧跟业内动态,致力于协助业界解决当前的盲点和痛点,实现舆情服务从静态观测到动态跟踪的延伸,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师资力量,推行双导师制度

从师资组成结构上看,各高校不乏擅长理论研究的教师,而能够负责实践类课程的教师较少,其中既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又具备行业经验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经调查,具有舆情监管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国内知名舆情信息研究所或重点高校,地方院校引进这些复合型人才的难度较大。

此外,网络舆情人才的培养对实验室建设的要求颇高,需要高校在搭建舆情监测平台、购买设备、软件使用、服务器等方面投入较多资金,许多院校并未建立舆情实验室。尤其是以理科为主的地方院校,对网络舆情人才培养所需投入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教学硬件和实验设备的缺乏,为教学、实践带来了重重困难,即便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无法收到实效,严重制约了网络舆情人才的培养。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是学校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原有的教师中挑选出骨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可选择专业的培训机构,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然后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接受过舆情分析师培训的骨干教师随后还可考虑到国内高水平舆情研究机构、舆情公司进修,及时了解舆情发展前沿动态,促进地方高校整体舆情师资水平的提高。

第二步,聘请资深从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老师组成团队,对人才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部分的教学和基础实务操练,校外导师则承担起实践指导、经验交流、开设讲座等任务,例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高校曾多次邀请谷尼大数据创始人、舆情和情报专家邹鸿强先生作主题讲座,分享舆情处置的先进经验和科技成果。

“双导师”确保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落到实处。此外,双导师制度还有助于校方更便利地获取行业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可能开展的双方深层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实战型人才

目前,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为网络舆情人才的主要就业目标。业内的网络舆情分析师主要的工作分为两大块: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当前业界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多停留在数据采集上,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舆情预警、舆情演变、舆情引导的能力较弱,如果服务对象出现舆情危机,无法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应对危机,呈现出重监测轻分析、重追踪轻预判等偏差。

用人单位急盼高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一批具备懂理论懂实践的优质专业人才。当前大部分高校对舆情人才的培养内容基本涵盖舆情监测和对常规舆情软件的介绍,但受限于实验设备和课时安排,学生的舆情信息数据抓取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舆情分析方面,高校教师虽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作支撑,但自始至终全程参与完整的舆情事件剖析、跟踪调查的机会较少,加之较少参与业界的交流、学习,实战经验难免不足,日常教学中难以将理论与实际案例巧妙结合,教学效果有限,学生不易吸收,更谈不上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舆情预警和舆情研判。未能针对业界的痛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也就谈不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确保培养的人才更具实战性,校方应深化与舆情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对照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利用舆情服务机构的技术优势和行业经验,与学校共同建立舆情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谷尼舆情分析实验室。随着全媒体的发展可以打造一个仿真的全媒体与舆情演练实训环境,提升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新媒体运营、舆情研判、应急处置、网络评论的能力,学生可进一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协助处理舆情事件,同时积累行业经验。例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与谷尼大数据联合建立的舆情实验室,为广大师生提供舆情传播、舆情应对演练的模拟环境,方便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增强他们的实战能力。这样的合作无论对高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是对舆情行业补充人手、发掘优秀人才作为储备力量都大有裨益。

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大数据培训全媒体与网络舆情人才列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竞争力的有益探索,也是高校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种积极办学行为。提升网络舆情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学校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注重理论加实训,力争源源不断地向业界输送优质的人才资源。

参考资料:《新闻研究导刊》题为“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一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