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电影能把人看到哭(有一种片叫幸运看过)
(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Sir今天给表妹拷片,不小心瞥到她硬盘里的文件夹。
名字笑死。
(求你先有个对象吧)
问过她之后才知道,这里边存的全是这几年她打算“继承”给下一代的好片/好剧。
这倒提醒了Sir。
趁着熊孩子出没的暑假,Sir挑个栏目单独说。
想当年我们过暑假的N种方法,抓蛙钓虾弹弹珠,斗鸡打仗窜炮仗……
当了家长才知道,最省心的办法,还得是把他们摁在家。(别问我为啥知道
)
就像曾经我们被爹妈锁屋里看家看电视一样。
要想制住熊孩子,还得上动画。
但放眼望去,能看的动画在哪里?
不像以前,只要守好这三扇门就好了——
所以Sir想推出一个暑期熊孩子片单。
涉及不同年代的经典国产动画,全是我们的童年回忆。(没有列入的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首先,来到朴实的——
50年代·萌芽期
那个年代,为了让画动起来,可是用遍了招数。
比如,木偶动画《神笔马良》。
1955年出品,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也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动画。
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木偶戏。
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典故。
马良家穷,靠树枝写写画画,练就一身好画技,成语“栩栩如生”就是他代言的。
被土地公公钦点,拥有作画成真的神笔。
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动画”的故事啊。
除了木偶动画,50年代还有一部动画Sir也印象深刻。
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
画面刚开始,是一双手在完成剪纸八戒的最后成形。
全片所有角色都是纸做的,刚开始拍时人物动作太抖。
试验了一年多才拍出这20分钟的成片。
人物性格分明,悟空灵,八戒懒。
所以在当时,动画片还叫“美术片”。
真的是一群传统美术人,手把手摸索出来的。
60年代·起飞期
不夸张地说,这个年代的动画代表作,最具有中国式的写意美。
Sir印象深刻的两部代表作:《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
1961年的《大闹天宫》,11万人打出9.3分。
110分钟,成为中国动画界不可逾越的高峰。
先后参加过西班牙、墨西哥、美国、英国、意大利、希腊、法国、葡萄牙等1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18个国际电影节展映,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BBC也连续播了三年)
《综艺》说它是(当年)最好的动画片,美联社的赞更夸张,“比迪士尼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大闹天宫》还原了花果山、天宫、各种斗法的精彩场面,人物动作和语言生动且有趣。
注意孙大圣的脸,像不像京剧里扮上的角儿?
如果你看动画时留意,角色的动作和台词抑扬顿挫,跟背景乐里锣鼓声的起落配合得刚刚好。
据说给六小龄童版悟空配音的李世宏先生,在配音时还专门找来这部动画学习孙大圣配音者(邱岳峰老师)的发音和咬字
同年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则是另一种飘逸。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
故事呢,也简单,片名就已经概括完了。
灵感来自齐白石印在脸盆里,一加上水就能“活起来”的画。
图片来源见水印
水墨画动起来尤其好看,一团团的动物,软糯可爱;细细的尾巴枝叶,轻快灵动。
这几部的画风,可能现在的孩子会嫌老。
但真让他们耐下性子去看,即便没法体会其中的韵味,说不定能给他们一片白纸的世界留下一种审美可能。
70年代·摸索期
这个年代的作品一时间能想起来的不多,只一部,《阿凡提的故事》。
十年动荡,也让中国动画出现了另一种色调。
带点现实的冷峻,又带点超现实的荒诞。
《阿凡提的故事》根据新疆民间传说改编。
这个倒骑毛驴戴“色拦”头布的八字络腮胡大叔,机智、勇敢又风趣。
(重刷的表妹强势插嘴……配音演员毕克的声线,相当苏)
帮穷人百姓智斗坏人恶绅巴依老爷。
情节呢,什么卖树荫、种金子、兔子送信……肯定没法满足现在我们这些老油条的胃口,但小时候看来,可是有意思得很。
在动画片里,阿凡提的职业多变,但初心始终与恶对立,向善向民。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大叔叫“阿凡提”,但却不只是阿凡提。
因为“阿凡提”并非人名,它译自突厥语Efcndi,意为“先生、“老师”,是对有学问、有知识人的尊称。
80年代·辉煌期
80年代是经典动画的一个井喷期。
而且类型还多种多样。
有改编自敦煌壁画、自带佛性的《九色鹿》。
讲述神鹿下凡,救世人反被小人陷害的故事。
20分钟,通俗易懂,九色鹿飞天前留给世人的一句话,朴素点明全片立意。
为人当以善为贵、卑为耻。
卑鄙和邪恶的生命,终将受到惩罚
有精怪奇诡的《天书奇谭》。
三只狐妖吃了仙丹偷练天书,化成人形为祸人间,最后被正义小子蛋生收服的故事。
当年最爱右边的粉狐狸
接下来说的几部,相当神奇。
因为电视台老播,所以当时总觉得它们很长。
但现在回头一数,才发现原来它们那么短。
《葫芦兄弟》,13集。
做到第5集后,下集再也没出现的《黑猫警长》。
再比如,一说歌词你准得跟着唱的《邋遢大王奇遇记》,13集。
那句“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给了多少人偷懒的借口。
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动画,用“脏孩子闯鼠堆”的故事,给中国80、90后甚至00后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卫生课。
声称要咬人的老鼠怕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90年代·耐看期
随着电视动画技术的兴起,动画片从之前的不到20集,越做越长。
90年代,那些动画经常在央视少儿频道或动画栏目播出。
时间也卡得准,放学后、晚饭前的傍晚5点左右。
每天一集,暑假呢,就轮着播。
可能有的动画,你现在都还没看完。
喏,2000年前最长的中国动画,来了。
国产科普类动画的领头羊,成功把企业名字植入两代年轻人记忆的《海尔兄弟》(212集)。
以及集数稍逊,但不知在多少电视台轮番轰炸过孩子童年的《西游记》(52集)。
那声“猴哥猴哥”一吼,美猴王的形象就从脑子里跑出来了。
这些动画大多改编自神话传说,也有的以科普为主,或有趣或奇幻或惊险,画风或飘逸或诡谲。
而另一种类型的动画,也在90年代悄然而生——
向孩子传输“家庭观”的都市动画。
其中的代表作,必须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长度傲人,156集。
前奏一响,画面不断。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华语群星 - 空
脑袋大的机灵儿子,戴眼镜的老实爸爸,短卷发的围裙妈妈,住在风景好又宽敞的复式独栋,是中国人想象中的理想家庭。
一家三口的琐事,怎么看都看不完。
故事现在看来显得有些幼稚,但对孩子来说,它在一点点地构筑“一个美好的家”。
在这个家里,结婚近10年的父母相爱得令旁人羡慕。
爸爸不会太忙,总能抽出时间配合他的各种奇思妙想。
妈妈善解人意,不会大发脾气。
孩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给鸽子疗伤,做黑暗料理,和爸妈逛街。
而不像现实中,会以“太脏、我很忙、你得写作业、去上兴趣班”为理由被打回。
很多孩子都幻想过,如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一本父母的教科书该多好,让他们学会怎样和孩子相处。
这部动画填补了童年中的那些不完美。
宫崎骏说,他40多年做动画的理由是:想用动画构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值得我们活下去。
这样,才能守住孩子单纯且美好的童年。
我们的童年,被《大头儿子》们守住了,可我们的孩子呢?
在他们的童年经典成型前,不如带他们回头看看我们忘不了的这些动画。
或者,试试今天上映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电影版,《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俄罗斯奇遇记》。
画面比之前有了提升。
曾经在《大风车》里出现的熟悉面孔董浩、鞠萍、金龟子,这回化身大头儿子一家出国玩,听说还要在俄罗斯夜闯神秘白夜城……
被现实摧残的大人们,已经是回不去了。
可说不定对于熊孩子,倒是个暑假的好去处。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