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有什么计谋(三分天下的诸葛亮)
汉末三国,谁主沉浮?
有一人是绕不开的,那便是诸葛亮。他不仅谜团最多,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人,尤其是他的军事能力,一直没有个定论。
有的人认为,诸葛亮领导弱小的蜀汉帝国对抗强大的曹魏帝国十几年,居然让曹魏没有占到一点便宜,足以说明诸葛亮卓越的军事能力。也有人认为,诸葛亮连年北伐没有成功,让本来就弱小的蜀汉雪上加霜,加剧了蜀汉的灭亡,其军事水平平庸至极。
其实这两个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全面。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诸葛亮他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
关于诸葛亮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陈寿在他的著作《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有两段。
一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治军的本事高于他出谋划策的本事;同时他治理国家百姓的谋略又高于用兵的谋略。
二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就是说诸葛亮连年兴师北伐都未能成功,可能是因为军事上的临机应变,用兵策略,不是诸葛亮的长处所在。
这两段评价都是在否定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认为诸葛亮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治理国家上面。其实这个评价虽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陈寿看问题的角度未免太单一了。
那么我们就要从和诸葛亮处于同时代的人去找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了。谁比较合适呢?首先就是诸葛亮的竞争对手司马懿。
司马懿对于诸葛亮也有两段评价。首先是在公元234年五丈原之战前夕,司马懿亲自前往战场观察了敌情之后说的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动,则吾军休矣;若西上五丈原,则吾诸军无事矣。”
第二段评价是在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病逝,蜀军撤退之后,司马懿参观了诸葛亮留下来的军营之后说的话:“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的这两段评价,前者认为诸葛亮用兵迂腐,不知道变通,后者认为诸葛亮用兵如神,是个奇才。看似结论截然不同,其实都是在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文提到了,蜀汉对于曹魏来说,是个弱小的国家。弱小的蜀汉进攻强大的曹魏是拿不出多少部队的。
史书上记载诸葛亮治理蜀汉期间,蜀汉全国的部队不过“十万余”,而且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不可能都把这十多万部队全部带上,是一定要一部分兵力来防御东边的东吴与南部的南蛮诸部的,因此诸葛亮每次北伐带领的部队都不是很多,最多在五万到八万这样。
反观曹魏这边呢?举个例子,五丈原之战中,光曹魏的陇西常备守军就多达七八万,加上司马懿等人率领的关中,长安方面的援军,总兵力接近十五六万。
这意味着什么?诸葛亮作为进攻方,和对面的防守方的兵力差居然达到两倍甚至三倍。可结果又是什么呢?在五丈原之战中,有着兵力的绝对优势的司马懿居然不主动迎战诸葛亮,反而选择了坚守不出的战略,这不免让人大跌眼镜。
回头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懿说的:“若西上五丈原,则吾诸军无事矣。”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靠着绝对的兵力优势坚守不出,才能让我们的军队平安无事;反过来我们主动进攻诸葛亮那必败无疑。这不就是在侧面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之强吗?
其实还有个更直接的例子,那就是唐代评选的“武庙十哲”。起码在唐代的时候,诸葛亮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是可以与张良,孙武,白起这些人相提并论的。这也恰恰肯定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那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一直这么强的吗?其实也不是,凡事都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诸葛亮的成长过程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都是会有个成长过程的,诸葛亮也不例外。诸葛亮刚加入刘备军的时候,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表现得并不突出。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反驳我说,诸葛亮一出山就“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不正好说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高强吗?其实不然。火烧博望的主人公是刘备,火烧新野那更是虚构的,都是罗贯中为了彰显诸葛亮能力之强在《三国演义》里编的故事而已。
其实一直到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一直都没有突出表现。赤壁之战是周瑜定下的火攻谋略;刘备的入川之战主要谋士是庞统;随后的北上争夺汉中的战争,刘备的主要谋士是法正。这段时间诸葛亮最大的功绩就是外交与治理国家。
关于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能,历史上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比如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吴主孙权曾评价诸葛亮说:“丞相(诸葛亮)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欸!”
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就算是古时候的伊尹与周公都超过不了。这个评价足以说明诸葛亮的治国才能了。
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才真正成为了蜀汉帝国实际掌权者,军权政权一把抓,此时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才开始慢慢表现出来。
首先就是平定南蛮诸部。诸葛亮并没有采用当时汉人对付少数民族“以杀镇蛮”的一贯做法,而是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意思就是说,对付少数民族不止是要镇压他们,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心悦诚服。
这样不光迅速地镇压反叛的蛮族,还为蜀汉提供了一个长期有效,稳定的兵源之地,可谓是一举多得。
平定了南蛮之后,诸葛亮有了稳定的兵源,充足的粮草补给,那么他就可以去实现先主刘备未完成的事业了——北伐曹魏,匡扶汉室。
就是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他的军事才能开始慢慢展现出来。
诸葛亮的北伐之路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这个说法不正确。正史上诸葛亮的北伐只有两次开拔到了祁山附近。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祁山不是指单独的一座山,而是指整个秦岭的祁山山道。
要知道,蜀汉与曹魏之间,有着险峻的秦岭阻隔着。诸葛亮想要北上进攻曹魏,那么就必须翻越秦岭。
从蜀汉的汉中地区翻越秦岭,有着无数小道小路,但最适合大规模军队通过的山道,那只有五条了,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和祁山道。
子午道相信很多朋友们都非常熟悉。《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说的就是这条道。魏延为什么要提议走这条道呢?因为子午谷的出口非常接近长安,一旦蜀军能够顺利通过子午谷,那么就能快速地攻下长安。
但是子午谷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它是五条道中最长的,且路途崎岖坎坷,悬崖峭壁无数,非常的难走,一旦魏军提前得到消息将蜀军堵在子午谷,那么蜀军的下场只有全军覆没了。因此诸葛亮并没有选择子午谷。
路程最短的就是傥骆道了,但是傥骆道也有问题,那就是傥骆道里的栈道绝大多数已经被毁了,路况甚至比子午谷还要差。后来曹魏大将军曹爽起兵近二十万进攻蜀汉,发动了著名的“兴势之战”,走的就是傥骆道,结果被镇守汉中的王平率领三万人击败了。
至于褒斜道,它可以说是五条道里路况最好的一条了,而且沿途还有多个粮草积存地可以供蜀军使用。
但是也有缺点,那就是地势过于平坦,蜀军从这里经过极其容易被曹魏斥候探明情况,因而无法达到突然进攻的目的,因此诸葛亮历次北伐,只走了一次褒斜道。
其实陈仓道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陈仓道有水道,可以通过船只行走,韩信著名的“暗渡陈仓”走的就是这里。
但是可惜的是,陈仓道经历过多次罕见的大地震,栈道水道都遭到了大规模破坏,因此诸葛亮数次北伐也走了一次陈仓道。
那么最后就剩下祁山道了。祁山道也是诸葛亮北伐走得最多的山道,因为走祁山道不仅可以让蜀军快速的从汉中抵达陇西地区,而且一旦情况有变,蜀军也能通过祁山道迅速的撤回汉中。
但是祁山道也有缺陷,就是出口并不是在成为的战略要地关中地区,而是在陇西地区,因此走祁山道的话会给曹魏方面充足的时间来布置防御来抵抗诸葛亮。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走祁山道会给曹魏时间用力布防,那为什么诸葛亮北伐还是走这条道最多呢?这就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有关了。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历朝历代也有不少的评价。例如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王夫之曾评价道:“亮初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
意思就是说,诸葛亮的北伐应该是攻取关中地区,但诸葛亮却多次从祁山道出发进攻陇西地区,要么就是以攻为守,要么就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王夫之的评价说得很有道理,但也说出了诸葛亮的苦衷。
按照当年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隆中对”里,北伐曹魏有两条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在诸葛亮的计划当中,刘备集团想要成功的击败曹魏,那么“北上宛洛”和“西出秦川”那是要同时进行的,这样才能有效的打击曹魏。但随着关羽的败亡,荆州地区的丢失,“北上宛洛”这条路已经是不可能实现了。
但是丢失了荆州不代表刘备集团要停止“匡扶汉室”,怎么办呢?那就只剩下“西出秦川”这条路了。
西出秦川的最终目的就是进攻吞并曹魏的关中地区,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蜀汉在荆州,夷陵两个地方连续吃了两场败仗,国力大损,能够顺利的吞并关中地区吗?答案是不能的。
为什么呢?首先是实力不济,因为前文提到了,此时的蜀汉全国兵力不过“十万余”,在去掉一些防御部队,能出动的兵力实在是不多,压根对关中地区构不成威胁。
其次就算蜀汉有足够的兵力能够打到关中,那么就会遭到曹魏来自陇西,关中,中原三个方向的包围,那到时候蜀汉就必败无疑了。
在如此情况下诸葛亮应该怎么办呢?这就彰显出诸葛亮厉害的一面了。诸葛亮此时的战略方针就是“逐步蚕食,步步为营”。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直接进攻关中地区,而是矛头向西,进攻关中西边的陇西地区,慢慢蚕食掉曹魏的地盘,并且步步为营,以攻为守,稳扎稳打。
纵观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大多都是因为粮草不济而遗憾退兵。但是不能说诸葛亮的北伐没有实质性的战果。
比如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横扫陇西诸郡,成功占领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让曹魏朝廷大惊失色,不得不加倍增加关中,陇西地区的防御兵力;第三次北伐诸葛亮顺利的拿下了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北伐直接从武都,阴平通过祁山道,击败了曹魏名将郭淮,顺利的占据了曹魏的上邽郡。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虽说诸葛亮的前四次北伐都是因此粮草问题撤军的,但是诸葛亮都是在失败中摸索经验,到了第五次北伐,五丈原之战前夕,蜀军通过与当地人共同耕种,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粮草问题,因此在五丈原之战中,蜀军能够与魏军对峙长达一百多天。
只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五丈原之战,兵力是诸葛亮两到三倍的司马懿选择了坚守不出,而兵少的诸葛亮不可能以劣势兵力去主动强攻司马懿,只得在五丈原对峙,最终“秋风五丈原”,病逝在了北伐军中,让人唏嘘不已。
结语:纵观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每次都是在自身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通过战略安排,一步步击败了强大我魏军,一点点的蚕食掉了曹魏的地盘。
正如前文提到的司马懿的评价“若西上五丈原,则吾诸军无事矣”这句话,魏军只有靠着绝对优势兵力并且坚守才能保证军队安然无恙,这恰恰强力的肯定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可以说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当之无愧的一流名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