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60周年(共和国的朋友不解之缘40年)

在中美关系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至关重要,那就是美国的“知华派”专家。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斯蒂芬·欧伦斯,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自称“对北京比纽约还熟悉”的他,是与中国结缘超过40年的老朋友,他是少数亲眼见证中美关系从零起步、逐步发展的美国人。

建交60周年(共和国的朋友不解之缘40年)(1)

2018年以来,美国挑起贸易战,为中美关系带来不稳定因素。这让半生致力中美友好的欧伦斯感到担忧。关键时刻,作为中国老朋友的他频频发声。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斯蒂芬·欧伦斯:中国的经济奇迹让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

欧伦斯见证并经历过中美间的太多风风雨雨。从推动中美建交,到改革开放初期引领对华投资,再到如今寻求解决美中贸易摩擦,年近古稀的欧伦斯记不清来过中国多少次了。

欧伦斯与中国的朋友缘,似乎是在半个世纪前的一次“偶然”中种下了种子。

1970年5月,美国政府升级越战,哈佛校园爆发反战抗议,欧伦斯是其中一员,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这段经历还促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斯蒂芬·欧伦斯:我找到我的教授并对他说,我想学习越南语,但那个教授告诉我,如果你想了解亚洲,就去学中文吧。因为亚洲的历史是用中文书写的,整个对话持续了不到45秒钟。

建交60周年(共和国的朋友不解之缘40年)(2)

命运有时十分奇妙,短短几十秒间改变人生方向。而因缘则会环环相扣,决定学习中文开启了欧伦斯与中国超过40年的不解之缘。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斯蒂芬·欧伦斯: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我在美国国务院法律顾问办公室工作。我被分配到了负责与中国建交相关事务的团队中,我起草了很多相关文件,起草中美建交文件,是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一份工作。

这份特殊的机遇与经历,为欧伦斯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同月底邓小平访美,他永远不会忘记,当天华盛顿的阳光是多么灿烂。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斯蒂芬·欧伦斯:我是那次接待邓小平访美的美方团队中的一员,他走过来和我们一一握手,这对当时才29岁的我来说,是非常难忘和感动的经历。

同年10月,欧伦斯第一次来到北京,性格随和的他很快和许多中国人交上了朋友。不过当时的中国,在他眼里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斯蒂芬·欧伦斯:我们从北京老机场来到北京饭店,当时的中国真的很少能看到汽车。现在的光景就完全不同了,你如果凌晨一点到北京,行驶在机场高速上,你甚至有可能遭遇堵车。

命运的奇妙之处,对于欧伦斯来说不仅在于参与了中美建交,更在于40年间亲眼见证了一个国家不可思议的巨变,而这些变化在美国要花上一二百年。

建交60周年(共和国的朋友不解之缘40年)(3)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斯蒂芬·欧伦斯:除了奇迹之外,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词来形容中国的变化,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的这些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欧伦斯从美国国务院离职,但他“中国朋友”的这一身份并没有改变。他的足迹踏遍中国大地,也让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加深。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斯蒂芬·欧伦斯:中国在外交领域的很多贡献,在美国并没有得到广泛宣传报道。比如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驻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当我告诉我的美国朋友时,很多人都感到难以置信。

建交60周年(共和国的朋友不解之缘40年)(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到2017年,中国在美直接投资已超过美国对华投资。

这种转折也让中美关系遇到了适应性麻烦,但已经身处民间的欧伦斯坚信,分歧只是暂时的。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 斯蒂芬·欧伦斯:我们需要解决这些分歧,中美两国的互补性决定了中美两国最终必须相向而行,我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是乐观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