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肉身救下万人却被后人唾骂(60岁老郎中被送归山林自生自灭)

作者 / 朱大军(听大军叔讲述大山里的传奇故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用肉身救下万人却被后人唾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用肉身救下万人却被后人唾骂(60岁老郎中被送归山林自生自灭)

用肉身救下万人却被后人唾骂

作者 / 朱大军

(听大军叔讲述大山里的传奇故事)

大军叔的老家,就在鄂西神农架深山里的一个小山村。

200多年前,村里有一位老中医。不,那时应该叫郎中。尽管医术很好,但是因为他已经年满60岁,按照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习俗,村民将他“送归山林”了。

所谓“送归山林”,也称为“送山”,说白了就是弃之荒野,任其自生自灭。可想而知,60岁的山里人,已没有荒野求生的本事,饥饿、寒冷、疾病以及毒蛇猛兽,都在窥伺着他的生命。

鄂西大山里恶劣的生存环境。摄影/朱大军

可是,他与普通的村民不同,他是一名常年进山采药的老郎中,身体硬朗,医术了得。被弃之后,他的命运会发生逆转吗?

悲凉无奈的弃老习俗

大军叔向一些朋友讲述家乡曾经存在的这一“弃老”习俗,每个人都会感到无比震惊。他们难以想象,60岁,退休的年纪,应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了,为何要被残忍地抛弃?

在“以孝治天下”的中华文明语境下,“弃老”一词是如此邪恶。然而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原始村落,“弃老”却是一个族群的生存策略。

“仓稟足而知礼义”。孝道,一定是建立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之上。如果物质条件极为有限,那么年老的父母宁愿把生存的希望留给孩子。所以,很多被送归山林的老人,是心甘情愿的。

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摄影/朱大军

在大军叔的老家,“送归山林”是一件降重的大事。就在老人60岁生日这天,全村人都来向他祝贺,给他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毕竟,在那个年代,活到60岁已经算长寿了。

然后,老人披红戴花,被前簇后拥地送到山林深处。最后,他的子女亲属们痛哭一场,磕头拜别。只留下老人自己,在大山深处等待死亡。

在人类历史上,“弃老”曾是延续了数万年的传统习俗。据人类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很多地方可以找到弃老的遗迹,甚至某些原始族群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仍然存留着弃老习俗,甚至是“杀老俗”。比如北美的瓦拉几人、巴拉圭的陶巴族、非洲的霍丁族、西伯利亚的朱克察族等。

印度佛经《杂宝藏经》中有一则题为《弃老国缘》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名叫“弃老国”。“彼国土中,有老人者,皆远驱弃。”日本电影《楢山节考》,将日本“弃老山”的故事搬上银幕。朝鲜和韩国流传着“高丽葬”的传说,在高丽时期,“老人到了60岁就得扔到山里,让他们活活冻饿而死。”

《楢山节考》剧照。

可见,“弃老”绝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特殊习俗,而是世界性的。

中国的弃老遗迹

与赵洲桥同样悠久的弘济桥,桥栏的一块石板上刻有一幅“六十活埋”图。这座桥始建于隋末,重修于明朝嘉靖年间。这幅图反映了冀南地区的民间故事,人活到60岁还“老而不死”,便要被活埋。

在中国,弃老的习俗不仅仅体现在故事传说中。鄂西北的深山中,有大量的弃老洞存在,而当地人称之为“自死窑”或“寄死窑”。在晚清甚至民国时期,仍然有年满60岁的老人被置于窑中,自生自灭。有的弃老洞就位于汉江边上,老人即便不被饿死,也会被涨水冲走。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弃老洞不再使用。显然,他们也被“弃”了。不,应该说,他们被当作古迹保护了起来。同时也有一些文化学者对这些弃老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江边崖壁上的洞穴,很可能是弃老洞。

据说,在桃砾湾江岸北侧的山坡上,还保存着十几个弃老洞。当地人也说不清是什么朝代有过弃老的习俗。讽刺的是,他们称弃老为“计划生育”。

弃老洞非常狭小,人在里面根本坐不直。被弃老人一生的最后时光,就在这里度过。子女们只给老人留下很少的食物,然后回到山下的家中。老人从洞口可以看到远处的炊烟和灯火,然而那些温暖的生活图景已经与他无关。

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弃老”的习俗,认为那很可能只是一种丧葬形式。大军叔也希望如此。然而,作为鄂西神农架的深山中长大的孩子,大军叔知道,那是真的。

几乎所有地区的民间都有弃老的传说,但是真正有遗迹可考的,只有少数地区。从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国的弃老习俗遗迹,主要集中在鄂西的山区。

探访寄死窑。

除此之外,山东烟台一带的“模子坟”,和山西晋中一代的“六十花甲子”墓以及“生葬”遗迹,也被认为是弃老习俗的证明。

鄂西山区恶劣的生存条件,是古代形成弃老习俗的主要原因。再加上与外界几乎没有沟通,很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鄂西古老的弃老习俗,终于绝迹。尊老敬老的中原孝道文化,逐渐照亮大山深处。

从弃老到敬老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郎中,便见证了山村习俗从弃老到敬老的转变。

与所有老人一样,在郎中满60周岁这天,也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郎中被精心打扮,穿上寿衣,披红戴花,高高端坐在大堂之上。晚辈们则在堂下,分批分拨地向老人磕头朝拜,祝贺他的高寿,感念他的养育之恩。此时的老人,有一种至高无尚的尊严。

仪式结束后,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全村人相送,堂而皇之地用轿子把老郎中抬进山林,放在一处较为平整的荒地上,就算完成了做晚辈的使命。亲人们生离死别地痛哭一场,村民们恋恋不舍地散去,留下老郎中自生自灭。

独自一人面对危险的森林。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村民们都以为老郎中早已归于尘土。但是,进山的村民却偶然发现了他的身影。原来,他并没有死。

他原本就经常上山采挖草药,用草药为村里人治病,对山林很熟悉,身体也较为健康。被送归山林后,他就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水,有时也从山神庙中寻找一些衣食。因为他的医术高超,还能调理自己的疾病。

虽然他没有死,但是按照习俗,他的生死已经与村民无关了。村民们不可以让他再回到村里生活。就这样,他独自在山中生存了很多年。

有一年,村里流行瘟疫,村民不仅得病,还开始死人。到庙里去烧香拜佛,祈求平安,但没有任何效果,一时间人心惶惶。

古老的山神庙。摄影/朱大军

老郎中知道后,从山上采来草药,投入村里的水井中。村民们喝了井水,得了病的病好了,没得病的不再得病了,全村人靠井水战胜了瘟疫。

事后,村民们查找原因,最终得知真相:是老郎中用他多年累积的医术,用中草药驱除了病魔,挽救了村民的性命。

这时,村民们才认识到,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并不是只能消耗粮食的累赘。老人自有老人的优势,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是宝贵的财富,在关键时刻还能力挽狂澜,救人性命。

于是,村民们就上山找回老郎中,称他是救命的恩人,奉他为下凡的神仙,晚辈们精心赡养,为他养老送终。

从此,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养老送终”成为新的习俗,花甲老人被送归山林的旧习俗成为历史。

写在最后

一个郎中便扭转了历史?这或许只是一个巧合。真正让大山深处的村民改变旧习俗的,还是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

在动物世界,几乎所有动物都是只养小、不养老。人们大都见过鸟喂小鸟食物,谁见过鸟喂老鸟食物?猫、狗都会哺育下一代,谁见过猫、狗伺候过老一代?

或许你会说“乌鸦反哺”。然而现代生物学家长期研究发现,从来没有观察到乌鸦喂养父母的情况。

动物都是只养小,不养老。

上古时期的人类,生存状态与动物几无差异,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弃老”,几乎是所有动物种群的必然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必将弃老贯以“不孝”、“残忍”、“无情”等字眼儿。

在大军叔的老家,许多老人自愿被“送归山林”。他们很高兴自己能为后辈腾出空间、节约资源,同时也很满意自己有了子孙后代,在世上留下自己的价值。这种牺牲精神和族群意识,实在值得敬佩。

弃老,是无奈的,同时也是悲壮的。它是人类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直面死亡的慷慨悲歌。

被弃的弃老洞。

随着文化的滋养,人性逐渐觉醒,原始的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的生存状态。人们不仅要尊重族群的利益,还要尊重个体的生命。不仅照顾后代的延续,还要感恩先辈的功德。

从这个角度说,中华孝道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彻底摆脱野蛮文明、进入高级文明的标志。“五十衣帛,七十食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这才是“人”该有的样子。

深刻理解了弃老习俗,让大军叔更能体会到中华文明的伟大,并且珍惜眼下富足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