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

引子

针对夏代遗址,我们改用商代铭文和图腾解夏,客观上是因为二里头三星堆石峁良渚至今挖不出甲骨文,但主观上总结出简单一句话 :没有甲骨文,只要有重复性的文物特征(铭文/图腾/符号)一样有真相!…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看法 ,也是对殷墟模式的彻底否定,为什么这么说呢?

二里头申夏事件

200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申请夏都事件暴雷,无意中点燃了夏代问题这个火药桶…汉史专家许宏并不认可这个观点,但感到了地位岌岌可危,几十年成果可能会付之东流,比如汉字论/阶级论/母社论/石刻论/陶纹论/结绳论/蝌蚪论/饕餮论…都会因无法论证甲骨文和夏史而流产…而与此同时,坊间各种观点风声鹤唳:“夏与商周并存”“殷墟看甲骨,夏墟看图腾!”一时引人眼球!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

尤其是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网格鼎”成为解夏一时新宠!为什么呢?因为网友发现此鼎上的“网纹符号”,经常出现在夏商周王鼎上,故此判断是夏商周王权象征符号,甲骨文叫“网”,金鼎铭文称“其”,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

并得到安阳殷墟花园庄南地54号“亚长”墓出土的“司母甲”铭文佐证,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

司母甲铭文(亚长墓)

会意结果为:司手 其鼎 甲王=司母甲,组合而成即甲骨文“启”字…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

并得妇好铭文支持,公式为:“帚(司) 女(母) 子(甲)=帚女子/司母甲=启”,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

妇好鼎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6)

妇好→司母甲→启!

说明二里头青铜网纹鼎和殷墟妇好鼎及商周鼎都是启鼎,并且都是禹生启的王权传承鼎…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7)

客观上证明了夏商周之间存在王权转换关系,并且是禹生启的王权转换关系…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 !为什么这么说?二里头青铜网纹鼎/殷墟妇好鼎/二里头绿松石龙/濮阳龙虎墓蚌壳龙“撞脸”,说明四者之间有相似崇龙习俗,而启符号应是核心,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8)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9)

说明网纹符号即是甲骨文“启”字,符合史记“禹生启”的文字记载!也是历朝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及“龙的传人”之传承起源…

根据史记记载,商祖契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开三门峡泄洪黄河北道济水段,实现了大禹(伊洛济)三川并流构想,受尧舜封册火政司徒 ,其铭文即是司母甲启,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0)

说明启不是大禹儿子,而是夏商王权传承符号!汉史专家称“禹生启,家天下”并不准确,应是族间王权传承,因为两人同族不同氏…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1)

司母戊鼎与后母戊鼎之争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2)

公元两千年后,二里头和三星堆因夏都争夺而大名鼎鼎,安阳殷墟也因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而引发考古界争论…其结果是后母戊鼎胜出…不过,司母戊鼎本名应叫:“司戉(钺音)母鼎”,是有易氏司马皋陶为继承少昊王权所铸之鼎,并非郭老所解读之司母戊鼎…而铭文“後”字,经铭文解读是“手持玄鸟之人”形,并不是许慎“说文解字”解读的“母生子为后”义,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3)

后字演化表

公式为:後=司手 玄鸟=手举玄鸟之人!司/後都是玄鸟氏后人,所以叫后母戊鼎也可…“母”为面具跪人,“戊”为皋陶执法兵器“戉”(虞钺),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4)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5)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6)

司马/戉母铭文(妇好墓)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7)

所以司戉母鼎是皋陶继承少昊王权的大鼎,同理,司母辛鼎是高辛氏帝喾继承少昊王权大鼎,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8)

司辛母鼎/司戉母鼎

所以铭文女和甲骨文女特指跪坐面具人形象,即夏商周王权继承人形象,与汉字女无关!

史学上女被汉代许慎会意成女人,把王权面具之双眼会意成母亲双乳,是文字史上最大的乌龙案,…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19)

汉史专家破译的甲骨卜辞“妇妍/妇好/妇辛”是什么商王武丁妃子之一,也大错:

①“妇妍”甲骨行文是“帚戉女”,是指有易氏司马皋陶后人。②“妇好”甲骨行文是“帚子女”,是指少昊高阳氏颛顼后人。③“妇辛”甲骨行文是“帚辛女”,是指高辛氏商王帝喾后人。

包括正史所讲的王亥是商契第七世孙振,也是扯淡!史传王亥因女人而亡…屈原为此发出天问…《山海经》有此详载,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0)

分析:勾姓为良渚氏族主姓之一,推甲骨文乙字,“亥”字是“鸟长”合一之凫/袅/枭字,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1)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2)

而玄鸟氏(困/因/殷民国)勾姓指少昊颛顼族姓,而王亥两手操鸟,自然是凫/袅王颛顼了…此事件前文已述,王亥颛顼因与族兄皋陶(王恒)及侄帝喾(绵臣)争夺王权而死,帝喾因破坏禅让制而被舜杀死,俯葬亚长墓,伯益(河伯)因偷放丹朱(商汤)而被舜四年后杀死(启杀益),汤后兴商家天下…即商汤灭夏起因。

殷墟和二里头是夏商王权转换地!

上文已证铭文“司母甲”即甲骨文“启”字,下面讲一下史料,大约公元前1670年,颛顼孙大禹来到洛阳盆地治理黄河水患,总结鲧治水经验,放弃堵水方式,与商契及伯益开凿龙门出伊阙,导伊入洛营建二里头夏邑;又开邙山口导洛入黄,营建二里岗商邑,后因积劳成疾,时年三十七八岁病亡于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3)

传水政司空于商契(即禹生夏启)。公元前1650年,商契成功开凿三门峡砥柱山,泄洪黄河北道入济水,实现了大禹三川并流入荷泽之构想,故受尧舜二帝册封殷侯司徒,史称夏启,竹书纪年称为帝泄元年。至汤止,共形成五大治水工地:二里头/二里岗/三门峡粮宿/郑州商城,最后营建安阳洹北商城…即“契至汤八迁”之五迁,时间为公元前1650~1600年间。治水之前,帝喾计杀是死禹祖父颛顼,传位子挚尧,迫舜极鲧,逼禹契治水,故二里头本应为夏启都城,却因汤氏灭启制而早夭…转换王权于商都安阳…

铭文“司母甲”就是甲骨文“启”,也就是龙图腾符号本身,是解夏唯一标准!

比如殷墟,用铭文“启”字即可上接濮阳龙虎颛顼墓下接二里头禹墟…而二里头铭文“禹”字即可上接殷墟妇好墓下接三星堆颛顼故城(南巢)…而三星堆铭文“母”字即可上接二里头禹都下接石峁虞舜旧都。石峁铭文“舜”字即可上接陶寺唐尧下接夏禹二里头。陶寺铭文“易”字即可上接少昊曲阜下接颛顼龙虎墓…

那么,是不是说周人在会意商代铭文时,故意改变了夏商王权关系,从而造成了上古史混乱?

如前文所述,甲骨文三次变化是客观原因,但汉代许慎错识铭文(女)为汉字女(母)是主观原因,周人把商王女当成周王姓氏(姬)是王权更迭所致,但后代史家不辨真伪应负主观责任(包括许慎郭老及当代专家)…

那么目前根据考古挖掘进展情况分析 ,殷墟甲骨文应属于晚期形态 ,目前尚未发现它的早期和中期形态,所以殷墟很可能不是甲骨文诞生地。根据目前郑州商城出土的一些甲骨文残片字形分析,商代早期文字应与二里头大禹商契治水有关!中期字形应是周原甲骨文 !从二里头/岗发展到周原,最后到达殷墟!包括夏甲商甲和周甲三种形式,所以殷墟甲骨文是商甲和周甲组合之物,而妇好墓中的甲骨卜辞,只能是也仅仅是周甲!包括妇好鼎和妇好礼器,都是周武王伐纣时带入殷墟的产物!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4)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5)

大禹涂山生启事件

根据遂公盨和史记尚书记载,夏朝是大禹所建,目前根据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察情况分析,此地即禹墓所在地(偃师古称尸乡),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6)

据遂公盨记载,禹及契伯益烧山挖沟出伊阙,引伊洛入黄河,浚汝河而治淮,使黄河古道及伊洛济汝四水得治,三苗归服,置九鼎,立贡位,成国家,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7)

说明此地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发祥地。根根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分析是禹贡真身…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8)

而龙门伊水,在伏牛山(积石山)以南形成偃塞湖(汝河上游,古称“汝海"),而引伊入洛后,汝海变汝河,泛区变沃土,故涂山大会(禹妻之地)立九鼎,设禹贡,建国家,史称夏,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29)

二里头是治伊工地及大禹居住地,而安徽涂山是治淮受益地,有大禹传说十分合理,但网上据传(赵辉观点)此处是大禹会盟之地,不正确!为什么呢?因为涂山本名图山,即“昭明居砥石”之三门峡砥柱山,因商契开砥柱山放水成功,实现三川并流入荷泽,故获尧舜二帝册封为火政司图,而砥柱山即称图山(后称王屋山),殷人南移安徽后,故有涂山传说…蜀地治水也是禹后人冷鳖所为,时间为古蜀开明时期,甲骨文禹/蜀通义,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0)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1)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2)

二里头属性

二里头上限时间(公元前1800年),并不符合史记夏代纪年时间(公元前2070年),所以排除二里头早夏都城地位,仅是晚期都城或早商都城遗址范围。而三星堆,良渚,石峁,陶寺至今未出土甲骨文字,所以性质也不能确定!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3)

目前国家对夏代纪年(公元前2070~1600年之间)基本是对史记和竹书“背书”,三星堆更惨,连入选资格都没有,仅仅3200年…于是部分网友提出:“夏商周三代王权关系是夏与商周并行关系。”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4)

这一点根据史记和妇好铭文分析十分有道理:

颛顼生于若水(三星堆岷江),后因岷江洪水逃难河南濮阳西水坡,与山东少昊(东夷红山文化)组建夷夏联盟,死葬龙虎墓,禅位帝喾,都安阳。子鲧登封王城岗治水,孙禹治二里头。根据二里头一期断代,推夏代起始时间为公元前1800年左右。范围覆盖庙底沟/下七垣/漳河先商文化层,截止时间为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5)

夏族包括:颛顼(司母夏启制/叔侄传承制/族间禅让制)→鲧→禹→契→舜。商族包括:少昊→帝喾(司辛商王制/父子传承制/兄弟禅让制)→挚→尧→丹珠→汤。周族:周弃后稷(详情见周书)。三族王权传承总表:少昊→颛顼→帝喾→挚→尧→丹珠→汤。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6)

其次,从妇好铭文上分析,颛顼和帝喾二族之间流行不同王权传承制,考古证明颛顼与帝喾之间,存在王权争夺。

一,依据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有关史实,启杀伯益是伯益放汤被杀,先商十三王是颛顼和帝喾两大氏族的王,商汤是尧孙丹珠子。夏代是颛顼直系后人和帝喾二族组合而成的夷夏联盟,彻底否定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和夏代17王470史。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7)

二,澄清尧与舜禹之间是王权争夺关系而非禅让!尤其是为了掩盖汤先祖帝喾破坏禅让制事实,命伊尹仲虺篡改山海经,把虞夏联盟的禅让制彻底改造成夏代17王470年王权史,把虞夏殷周的禅让制“移植”到先祖尧与舜禹之间,把尧挚和父丹珠杀启(颛顼)之有易杀王亥,篡改成启杀伯益,尧舜禹禅让,彻底颠倒上古史的真相,使夏商周历史最终走入沉雾之中!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8)

三,如果不是殷墟发现了妇好墓和亚长墓,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郑州发现了二里岗,成都发现了三星堆,山西夏县发现了东下冯,运城发现了陶寺,易水发现了燕下墓,陕西发现了石峁,僕阳发现了西水坡,鹿邑发现长子口墓…那么所有一切上古谜团将不会解开!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39)

长子口汤墓(河南鹿邑)

三星堆文明和器物坑问题

首先,根据目前三星堆遗址挖掘文物现状分析,江浙良渚文化特征最明显,尤其是青铜面具与良渚玉琮王高度相似,但同时也不能否定二里头遗址陶器对三星堆的影响,比如陶盉十分相似。而殷墟妇好墓青铜礼器虎牛纹饰也与四号坑礼器高度“撞脸”。说明三星堆遗址成份十分复杂,依据地层年代及史记和蜀史相关记载,应蚕丛柏灌(良渚人),鱼凫(巴蜀人),杜宇(石家河人),鳖灵(金沙人),开明(二里头及殷商人)六族人共同影响的结果。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0)

其次,三星堆所有青铜器制造历史很年轻,但祭祖文化却十分成熟,涉及到整个长江流域的代表文化,包括良渚,新干大洋洲,宝墩古蜀国文化,尤其是蚕丛崇拜为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华夏文明。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1)

第三,二里头文化深受东夷(平原)文化影响,种植业十分发达,故有神农蚕丛(桑农并举)崇拜,所以华夏(三皇五帝)文化是三星堆和二里头共同影响结果。同时二里头文化也深受良渚文化影响,尤其是东夷龙虎文化是良渚洪水文化之直接结果,所以华夏文明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共同影响的产物。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2)

第五,夏文化与华文化本是“满天星斗,各自发展”,只因三千八百年前的古汶川大洪水,波及黄河长江两大水系,诞生了禹族治水及中原王权事件,最后诞生了如今的华夏文化。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3)

所以,良渚影响了东夷和二里头,又影响了三星堆石峁。而三星堆祭祀坑和皇城台是汤灭夏人的器物坑和抗汤城堡,金沙是武王灭商后汤人遗址…说明三星堆文明是洪水次生的夏文明,与商文明不一样…是世界文化之重要遗产之一。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4)

良渚

先商时代

狭隘地从考古文化上讲,先商时代就是指以大汶口和辽河红山文化与长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及中原半坡文化之间的过渡地带,即庙底沟/下七垣/漳河文化带,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5)

大洪水之后,渐渐形成濮阳颛顼集团,及山东大汶口和安阳殷墟少昊/帝喾集团,及二里头二里岗鸣条岗夏禹/商契/虞舜集团,以有易氏唐尧丹朱和商汤在河北易水,虞舜周弃在豫北晋南和陕北平原,夏禹商契在河洛盆地,由此形成夏商周上古王权大战,此消彼长…华夏文明渐由氏族部落联盟夏过渡为中央集权国家商。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6)

“有易杀王亥”和商汤灭夏争议

治水之后,少昊帝喾集团有意抹煞了夏人颛顼与商人帝喾文化之间的联系,掩盖了夏人在华夏文明的诞生过程中所起的核心治水作用。如果不是颛顼集团周弃虞舜,在帝喾集团杀掉颛顼殷契之后西逃石峁建周,并最终在五百年后灭掉了帝喾后人…并留下妇好甲骨卜辞及山海经有易杀王亥事件真相,否则后世人无法知晓此事!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7)

当然,随着二里头与三星堆遗址的陆续面世,这场隐藏在东方帝喾集团内部的灭夏事件也必将大白于天下。而广域王权社会与满天星斗格局也必将揭开这场血腥历史!而所谓的道德自然论,人性本善论,先哲神圣论,也因为颛顼之死而化身黄帝与蚩尤的恩与仇…这是华夏上古史的真正面目,没有之一!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8)

颛顼之死

附议:一,黄帝问题和中华文化五千年

从史料上讲,中华文明5000年,不等于国家史5000年,两者有不同的区分,前者是血缘认同感,后者是文化归属感,前者是寻根,后者是认祖…包括氏族社会大汶口,半坡,河姆渡,红山,龙山,加上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这是华夏氏族史,而国家形态是从颛顼与少昊,大禹与商契联盟治水开始的…从目前的考古遗址来说,山东龙山和二里头是最接近的典型地望,为什么呢?因为从二里头/二里岗/郑州商城/洹北商城/殷墟/濮阳,完全形成了夏商二代治水的地理链条!所谓“伊洛竭而夏亡"“契至汤八迁"“昭明居砥石″“河竭而商亡”…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49)

目前,我们已经出土颛顼墓了,即河南僕阳西水坡龙虎墓是颛顼墓,河南安阳殷墟妇好颛顼祠,四川广汉三星堆颛顼器物坑,陕西神木石峁颛顼皇城台及黄帝城,河南嵩山王城岗及偃师二里头颛顼子鲧及禹墓,河南殷墟亚长颛顼侄帝喾墓,河南鹿邑隐山长子口商汤墓,河北易县燕下帝喾孙丹珠墓,九大遗址墓目标直指颛顼本人,没有之一!所以说颛顼帝才是上古众神的绝地天通人物,也是黄帝妇好真正的宗主也!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0)

二,解锁亚长墓是打开妇好墓及龙虎墓奥秘的关键

一直以来,我们比较关注妇好墓挖掘,因为该墓劣出土时间早,文物数量多,种类也丰富,名气也很大 …但忽略了同样处于宫殿区的亚长墓的研究,仅仅把它当成南方长氏贵族墓看待,十分可惜!公元2000年,在安阳殷墟宫殿区妇好墓东南,仅500米的花园庄挖掘出编号为M54号墓的男性贵族亚长的墓。该墓共随葬代表着军权的青铜钺7件,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1)

其中6件铸有'亚长'的字。考古人员通过对亚长尸骨进行了锶同位素分析和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来自某个沿海地区(良渚人少昊之孙)。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2)

亚长属于非正常死亡,尸骨上共找到七处创伤,而且采用了俯身葬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亚长右臂缺失,在墓中发现了制作十分逼真的右手形青铜器,大小比真人手略小,这在我国考古发掘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亚长会失去右手呢?或者说敌人为什么会对亚长的右手感兴趣呢?可以推测:亚长在战斗中被敌方杀死后,敌人故意砍去并带走了他的右手。因此他的尸体并非全尸,因此在下葬时用青铜假肢了代替。这样亚长墓的手臂缺失就可以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3)

另外金棺在商文化区出土的数量是十分稀少。绝大多数商墓,包括妇好的墓内,都没有发现黄金制品,而在殷王室的甲骨文中,也没有关于贡纳、掠夺或使用黄金的记录。可是亚长墓却是一个例外,其木棺的外侧全部嵌上了整整125片金箔,是殷墟墓葬发现金箔最多的地方。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4)

他的名字亚长的长字,为象形字,像长发而拄杖之形。而长发,古代又指年长之人,有成语长发垂髫分指老人和小孩。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5)

从亚长陪葬品可知,除了青铜礼器外,亚长随葬了象征军权的铜钺7把,另有兵器如卷头刀3把、铜戈73把、铜矛78把、铜箭头800多个。而妇好墓也仅随葬铜钺4把,另有91件铜戈,没有铜矛。从兵器看,亚长墓似更胜一筹。这说明亚长生前应曾领兵出征(高辛氏帝喾)。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6)

墓主亚长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在殷墟,俯身葬所占比例小于仰身葬,且目前发现俯身葬者均为男性。

对于俯身葬,人们认识不一:有的认为墓主属非自然死亡;有的认为这是反映墓主生前的身份地位;也有的认为这种男俯女仰的葬仪是冀求后代子孙繁衍不息的一种暗示(其实是舜所葬,帝喾无脸见颛顼)。

经鉴定,亚长是男性,35岁左右,个子不算太高,不到1.7米,上颌左侧牙齿有龋洞(帝喾骈齿)。由于长期跪坐,其脚趾骨变形这也是先秦时古人跪坐最直接的证据(瘸子)。而经过对亚长墓主人的骨骸调查,发现他的脚踝有严重变形情况, 符合亚长铭文的拄拐人形象,而亚字铭文在甲骨文中是甲形,表⊙太阳,符合少昊太阳名号,所以初步判断亚长墓主人就是亚长铭文的所有者帝喾 …同时,在亚长墓中出土了一把类似手杖的青铜手文物,上面刻有玄鸟眼睛图形,经史料判断应是少昊玄鸟象征,所以推测是少昊孺颛顼的权杖…如图所示: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7)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8)

亚长是怎么死的呢?在亚长的骨骼上,人类学家找到了答案:在左侧股骨上有一处创伤,有明显的迸裂面,应为墓主人生前形成的砍伤,依据创伤形状,应是由刀斧类锐器击打形成。在左侧肱骨上有三处锐器砍伤,由此可知,墓主生前左臂曾遭连续击打。这三处砍痕均未见骨骼自我修复痕迹,说明砍痕形成与墓主人死亡之间的时间很短,即墓主人遭受连续击打后不久即死亡。在左侧一根肋骨发现有明显的锐器砍痕,在右侧髂骨上有一穿孔,从创口形状推测,应是矛戈类刺兵形成。在左侧股骨的后面有一锐器伤痕,形状前尖后粗,略呈三角形,受力方向来自受害者的左后方,造成创伤的兵器应属于钩兵或砍兵。从创伤的位置看,当时可能伤及墓主人的股动脉,使其流血不止。这可能是墓主人的死亡原因(上甲微/舜反杀绵臣/帝喾)。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59)

在亚长的身上,我们找到七处创伤,六处集中在亚长身体左侧,很多都是连续击打、致命性的。我们推测,亚长在被戈矛等兵器击中后,可能侧身倒在地上,把左侧身体暴露给蜂拥而上的敌军,敌军随之一通乱打,亚长最终战死疆场。

二,濮阳西水坡遗址简介

1987年5月,濮阳市文物部门在配合引黄供水指挥部修建调节池时发现濮阳西水坡遗址,并在同年发掘,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堆积层里发现了45号墓(M45)。依据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该墓主人为一中老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60)

其骨架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龙虎"图案。蚌"龙"在右侧,头向北,背朝西,身长1.78 米,高0.6;蚌"虎"在左侧,头向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7米。在人骨架脚端方向,发现人胫骨两根.和一组三角形的蚌壳堆塑。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小龛内,埋葬有三具年龄较小的人骨架。整个墓穴平面形似葫芦,“南圆北方”。

据《考古》1989年12期公布的同位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数据为5800 110 年(3850B.C),校正后的年代为距今6460年 135(4510B.C)(存疑)

一、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12期)还公布了另外两组蚌塑图案:在第一组蚌图M45,南20米为第二组蚌图,又南25米,为第三组蚌图。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61)

三组蚌图在一条直线上。原简报称第二组蚌图有龙、虎、鹿和蜘蛛等。龙头朝南,背朝东,其虎头朝北,背朝东,龙虎联为一体,其鹿卧于虎背上,特别像一只站立着的高足长颈鹿。蜘蛛摆塑于龙头东面,头朝南,身子朝北。在蜘蛛与鹿之间,还摆放一枚石斧。第三组蚌图为人骑龙与虎。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人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 双腿骑于龙身并伸向腹下。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朝西,四足微曲,呈奔跑状…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62)

为了配合建设工程,考古发掘时间紧迫,加之参加发掘的人员经验多寡不一,在分析判断各种遗迹现象时也难免有偏差和失误。西水坡遗址的发掘者也坦率承认了他们的一些失误,其中最大的失误是在发现了蚌壳龙、虎和人骨架后才意识到它是一座墓葬,在没有弄清楚墓室结构和周围的关系的情况下,因为天将下雨,因担心蚌图被雨冲坏,而误将北面和东面切了下去。

一方面,龙虎墓中的蚌壳摆拼的龙虎图形,与颛顼子伯鲧和穷蝉二族的龙虎图腾一致,即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和三星堆和石峁的虎面具一致。

华夏史的历史原理(华夏上古史略考)(63)

经过考古专家分析呢,龙虎墓主人脊椎被砍断,应似背后偷袭暗杀所致…亚长墓主人背中七刀,左侧六刀,右侧一刀穿肺致命而亡…说明两人生前经历了残酷的争斗拼杀,属于非正常死亡 …根据史记分析, 颛颛帝喾两人应属和平叔侄禅让,但从墓中骨骸分析,却是外伤致死…当然两者情况是否属于同一事件所致,还需进一步证据,但从史料上对比,与史记记载发生矛盾,却与山海经和竹书纪年“有易杀王亥”事件一致,说明史记真实性不及山海经和竹书纪年。当然,这仅仅是目前逻辑判断 ,具体情况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