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间相思都在温庭筠诗词里(萧萧梧叶送寒声)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
客居在外,心总是滞留于故乡,难以融入异乡,秋风乍起,落叶萧萧,寒凉了思乡落寞的心,打开了思乡的闸门,思念仿佛开闸的洪水,难以抑制。
本以为,整个世界和我一样落寞,其时并非如是,生活总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无忧无虑的小娃,几只蟋蟀就可以高兴的秉烛夜耍,沉浸于忧伤时诗人,真想和那些孩子们一样,简单的快乐!可是,快乐是他们的,忧愁是诗人的,赶不走,灭不绝。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前两句写自然环境,后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反衬作者孤寂悲凉,进而抒发了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以及对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怀念。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簌簌、秋风阵阵、秋声呼呼、秋江汩汩、秋童嘻嘻、秋舟在行……均是写动,由远及近、从上到下;夜深深,黑漆漆,这是写静,静得深、静得浓。萧萧风声,顽皮儿童……动态情景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加深了愁绪满腹诗人的寒凉。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前两句中秋风扫落叶、送寒情,满目悲凉之景,传悲情;三四句写孩童,明灯篱落旁,深夜玩促织,乐而忘返,是乐景,传欢情。别人的欢浓了心中的悲,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惆怅无处分享、安放,得不到“稀释”,悲凉越发浓厚。
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此时的诗人,面对和张翰同样的情景,起了同样的心思,只是没有张翰的魄力。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梧叶、秋风宛若世间人物一样,可“送”、可“动”,万物有情,读来满心寒凉、惆怅。“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萧萧叶动之声显尽秋之深寒,美妙生动。
⑥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