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怎么归顺李世民的(不得不明白的大唐武将---尉迟恭)

尉迟恭怎么归顺李世民的(不得不明白的大唐武将---尉迟恭)(1)

如果说,唐代活得最明白的大臣是李泌,活得最明白的诗人是白居易,那么,活得最明白的武将,则莫过于尉迟敬德了。只是,尉迟恭(字敬德)的明白,有个“不得不明白”的过程。

李泌,自始至终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这种明白属于智慧型的;白居易稍逊一点,他是经过挫折,才找好自己的位置,这种于迷失中得来的明白属于觉悟型的;而作为武将的尉迟敬德,则完完全全属于“被明白”—不得不明白的明白。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得以成功,尉迟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新唐书》记载,太子李建成进宫时,被埋伏在玄武门的李世民举弓射杀,“隐太子死,敬德领骑七十趋玄武门。王马逸,坠林下,元吉将夺弓窘王,敬德驰叱之,元吉走,遂射杀之”。在秦王府的评功总结会上,唐太宗赐其绢万匹,“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功臣通常不大好当。第一,功高震主,做皇帝的早晚要除掉你;第二,居功自傲,做皇帝的不会永远庇护你;第三,辉煌不再,做皇帝的未必总是需要你;第四,老本吃光,走向反面,到那时就别怪做皇帝的不念旧情了。因此,功臣往往不得善终。

尉迟恭是武将,“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三年,出为襄州都督”。可见他和历代居功自傲的臣下一样,谁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背久了这样一个功臣包袱,连皇帝也不大买账了。于是,李世民将其外放襄州。

贞观八年(634年),李世民在其出生地武功举行宴会,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豪情满怀。宴会上,尉迟恭想起自己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和在玄武门政变中的赫赫战功,有点兴奋,也有些失落,对“次序”排在自己之前的某公不满:“你有什么功劳?凭什么排在我前面?”座次排在尉迟恭之下的李道宗,是当今皇帝李世民的堂弟,跟随李世民打天下,也是有一点功劳的。看到尉迟恭发飙,就过来劝解。哪想喝高了的尉迟恭,动手就打。结果李道宗的一只眼睛险些被打瞎。李世民很不高兴,宴会在不愉快的气氛中提前结束。

但李世民毕竟是位有修养的皇上,他找尉迟恭聊天,一下子就提到淮阴侯韩信:“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谨饬,无贻后悔也。”给尉迟恭先敲了一次警钟—到时候别怪朕不讲情面!

从此,“敬德晚年闲居,修饬池台,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交通宾客,凡十六年,年七十四,以病终,朝廷恩礼甚厚”。尽管尉迟恭明白得不容易,好在终于还是明白了。

虽然,李世民和尉迟恭是历史的个例,但这种领导与被领导、明白与被明白的人际关系,却是永远都会存在着的社会常态,也许有点参考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