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12种传统(七夕节成文化和科技的鹊桥会)
和谐而明朗的北京中轴线,支撑着古都的脊梁;堂皇而悠远的恭王府花园,连接着近现代的变迁;美轮美奂的冬奥二十四节气,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活化穿越千年的三星堆,修复历经岁月的藏经洞,激扬充满豪情的楚文化,数字技术让人们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欣赏到祖国的瑰丽文化……
8月4日,上述场景中的博物馆馆长、行业代表齐聚在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技术展大美中国”主题论坛,探讨文博艺术在数字科技的加持下,如何焕发出全新的勃勃生机。
论坛上出现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恭王府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五大博物馆聚首的焦点环节,馆长及行业代表们从文博数字化实践中的“加减法”谈到艺术和技术交流互鉴时面临的痛点,最后畅想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文博行业的新空间。
论坛上,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宣布了两项重要合作——新京报社联合腾讯新文创研究院成立“创意传播中心”,联合黑弓团队成立“数字文化创意中心”。双中心成立将帮助新京报更好地关注和报道数字科技艺术领域的发展,传递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声音。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新京报社、腾讯新文创研究院四家共同发布的《2022文博数字化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认为目前的文博行业正在从数字化走向深度数字化,积极构建文博行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
本场论坛由北京市文物局担任指导单位,由新京报社和贝壳财经主办,腾讯公司联合主办。出席本次主题论坛的嘉宾有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于壮,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主任舒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张烈等,以及主办方新京报社的领导。
发现文化遗产之美方兴未艾,参与数字文博事业恰逢其时
来自文化遗产、博物馆领域的行业领导,从顶层设计、方法论方面分享了对“数字技术展大美中国”主题的见解。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在进行主旨演讲时判断,数字文博事业的进步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参与数字文博事业也是恰逢其时。他从持续完善政策法规建设,提升数字技术支撑水平,加大社会各界参与的力度等三个层面阐述数字文博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意义。他还呼吁与会的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从业者,要各守其责,去芜存菁,尽可能把路走得平稳快顺,以数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增进中外交流互鉴。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在峰会致辞时称:“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展大美中国,让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其中。数字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马力对文物数字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正确导向引领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化、文物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好。二是以科技创新助力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展览展示、管理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博物馆发展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服务。三是以产业融合推动发展。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互联互通,让更多文化文物资源,文物和文化遗产元素融入产业链,融入现代经济体系,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还有501万件(套)文物藏品。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就是讲好文物故事的最好素材。插上数字技术的翅膀,我相信北京一定能成为文物活起来的典范之区”。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在致辞时称。他提出要推动文物资源的生活化、产品化、场景化、国际化等四点建议。
“当今,‘文化 科技’融合日益广泛和深入,我国‘文化 科技’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相融合,才能不断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在致辞中称。他表示,新京报社将以更大力度、更多资源投入到“文化 科技”融合的产业中来。
推出“中轴线”创意视频作品,发布《2022文博数字化》报告
在本场论坛上,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宣布与腾讯新文创研究院成立“创意传播中心”。刘军胜和腾讯新文创研究院执行院长、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岳淼共同点亮了启动光柱。
在论坛现场,“创意传播中心”发布了首部飞跃北京中轴线视频作品——“雨燕跃中轴”。作品采用3D建模、CG特效等方式,引领观众穿越北京700年历史变迁,感受中轴线文化的厚重与多姿。
“千年一线,贯通古今。北京中轴线是一组长达7.8公里,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巨大的建筑群和城市空间,汇集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精髓,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彩印记。我们希望能用数字和科技的力量,引领用户见证’中轴线‘焕发的新活力,与加速奔向世界的新面貌。”岳淼介绍称。
他表示,科技和文化是腾讯的一体两面,希望能把公司20余年积累的“科技 文化”力量形成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为行业贡献新的发展动能。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主任舒展在主旨演讲中以“数字中轴”的案例,分享了其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思考,以及对数字文化技术发展的理解。“‘中轴线’申遗不应该只是政府的事,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一方面呈现7.8公里‘中轴线’,从700多年的历史和时空变迁,一直到今天如何去活化利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加强老百姓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和触达,同时找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可持续道路。”舒展说。
谈及未来计划,舒展称,腾讯目前在文化遗产领域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探源方面,希望利用科技的力量参与到考古探源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溯源的相关研究中。另一个方面是面向未来,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作为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数字中轴”项目的负责人,李汶轩希望增强大众对“中轴线”的认知。“我们前期快速上线了’云上中轴‘小程序,是为了从基础层先解决大众对’中轴线‘的认知问题及对遗产价值的认识问题,希望通过创意内容和沉浸互动的方式,拉近遗产和大众的距离。同时,我们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发布北京中轴线申遗首个数字形象IP——北京雨燕。这个数字形象是选取19个遗产点元素,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风筝造型,以艺术语言重新创作。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尝试,让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触达社会大众,传播到世界各地。
论坛上还发布了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新京报社、腾讯新文创研究院四家共同发布的《2022文博数字化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认为目前的文博行业正在从数字化走向深度数字化,积极构建文博行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从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角度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他提出了四点对文博数字化的发展设想: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构建“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助力预防性保护;创新传播文物价值,实现“多内容形态”的表达呈现,助力活态化传承;联动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强连接交互”的多元协作,助力大众化参与;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搭建“数字化共享”的桥梁平台,助力国际化表达。
但谭平也提示,在努力推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中小型文博单位数字化发展力不从心,兼具文博知识与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欠缺,文物当代价值与公众生活的连接较弱,文博数字化与多产业的融合创新不足等问题。
五大博物馆齐聚京城,共话数字化创新
论坛上出现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恭王府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五大博物馆齐聚的环节,“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遇。”这样的场景在论坛成为现实。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在题为“数字博物馆加减法”的主旨演讲中称,“博物馆 数字社区”正是“文化 科技”的又一次新尝试,他相信在未来,博物馆能够让数字社区更加精彩,而数字社区让博物馆更加多元。要形成“博物馆 数字社区”,必须做好“数字文物”和“数字运营”方面的工作。
基于此,冯乃恩提出数字博物馆的三方面“加减法则”。首先,他认为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基础,是构建博物馆数字社区的根本。其次,确定了基础内容之后,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本功就是建立健全各种数据库。最后,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起一个可以提供给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数据库,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建设当中,形成“数字社区”,这是核心。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在题为“数字化博物馆的思考”的主旨演讲中称,数字化博物馆有三个阶段:数字化在博物馆的被动应用、博物馆主动拥抱数字化以及博物馆的数字化文创开发。
他还重点提到了数字藏品话题,“数字化文创的藏品除了要做好规范行业自律以外,还要在文物数字化藏品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再创作,并在再创作的过程中,赋予文创产品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精神。”方勤说。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以“三星堆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为题,从记录、传承、构想三个方面,讲述了三星堆博物馆文物通过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实践和努力。
在他看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实现文物由物质资源向数字资源转化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让文物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走向公众参与社会教育、走向世界参与文明互鉴的路径。博物馆应顺应时代要求,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以人为本,关注当下,勇于突破,在观念上转变、方法上创新、内容上升级,不断提高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辐射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水平和效能,让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
有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和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于壮两位嘉宾参与的圆桌论坛颇受业界关注。俞天秀是典型的技术出身,而于壮则是艺术出身,这场对话也被形容为“技术和艺术”的碰撞。
在俞天秀看来,文博数字化应先从广度上了解文化遗产,再从深度上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之后再用科技技术助推文化遗产,这样才能取得更大效果。于壮则表达了他对故宫未来的浪漫设想,希望尝试用数字孪生技术复现一个真正的数字博物馆,能够将线下真实物理世界的博物馆实时、动态映射到线上虚拟世界,甚至可以对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开展预测性保护、研究、管理等工作。
谈及数字技术和文博艺术交流互鉴时的痛点,于壮称,很多科技企业的数字产品或者技术本身很好,但是放到故宫谈融合再创造时,就发现不行,这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博物馆没有足够的、深厚的认知。在他看来,所有科技企业一定要尊重历史、敬畏文化。
俞天秀结合敦煌的地理位置分析称,敦煌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生活也不太方便,很多人来了以后可能因此退缩。另外,莫高窟有492个洞窟,每个洞窟形制都不一样,每个洞窟的技术应用可能都需要定制化研究。不少有成熟产品的单位不愿意为敦煌研究院一家改变自己的产品,这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的“七夕节”,新京报社将文博行业领导、行业代表和企业家代表聚集在“数字技术展大美中国”主题论坛的“鹊桥”上,探讨如何让科技促进文化繁荣,如何打造和积累科技文化成果,并期待着“科技 文化”在山顶的相遇。
文/白金蕾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赵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