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静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一粥一饭,但思处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几百年前朱子用来警戒家中子弟要懂得节约的家训,知道每一粒粮食,每一根丝线的来之不易。

节约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理学大家程颐“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如谈笑三国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也告诫自己的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有如华夏几乎人人会背的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短短二十字却道尽了生活之艰与粮食不易。在古时有人饿死是常有的事,即便是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经济下也依旧存在着许多吃不饱饭的人。

静以修身静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

据统计一个人一日三餐少浪费一粒米,全国一年就可以节省3240万斤粮食,这些粮食可供9万人吃一年!而根据央视报道中国每年浪费粮食800万吨,够2亿人吃一年。这是一个多么庞大多数子啊!粮食浪费已然成为一个在社会长期存在的通病,就拿学校来说,光是每顿饭所浪费的粮食就不计其数,用我在学校的亲身感受来说吧,首先是高中部的学生可能是因为经历的多了,基本上都有节约的意识。所以一天下来剩饭剩菜也不会太多,可初中部的同学却不相同。有一天我去初中部食堂吃饭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观,那天,我打好饭坐下后,在我旁边有一个看上去像初二的男同学也是刚打好饭坐下没多久,吃了几口后竟起身把饭倒了。这般姿态让我瞠目结舌,我不禁反思到底是我变了还是这时代变了。因为地处山区农村地域,所以国家每年都对初中生有补助,所以初中的学生基本上吃的都很不错,可浪费现象总是屡见不鲜。我曾问过我所认识的几个初中学弟,他们告诉我说食堂打的饭很多都吃不完,有人则是不够吃又抹不开面找多的同学扒一点。就再次添饭又吃不了,只能倒掉。我当时在心中默默地说了一句,“面子那么重要吗?”回想我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们只要不是身体生病的,吃不完和不够吃的饭菜基本都是相互扒的,这样既不浪费粮食也不费钱。但面对这种问题我也只能感到深深的无奈,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也改变不了什么。我最多保证自己和身边之人不浪费,这已经是我能力范围之内最大的努力了。

回想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还处于勉强有口吃的,绝大多数人还在有上顿没下顿的状态。可这一切都在28年前成功解决,解决问题的便是被万千网友誉为当代“神农”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爷爷以耄耋之龄尚且亲自下田,为了更加高产和更适应环境的水稻所研究,就是为了人们能不在挨饿。每当这时我不禁愤懑的想到,人们对于餐桌上的浪费难道就不会心怀愧疚吗?想我泱泱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以礼仪之邦著称,在古代每一粒粮食都是那么珍贵,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却如此浪费粮食。由点入面,长此以往消耗的不仅是粮食,浪费的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真正长存的底蕴。

但,有些事往往就是那么不尽人意,这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人无完人,绝对的不浪费是不可能存在的。用我自己来说偶尔没有办法或者特殊情况也下是会倒的,但我们要做的便是尽可能的缩小这个范围和频率。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减少到饭的量和次数的话那么节约下来的粮食是非常可观的。

在文章的最后便以诸葛先生的话与诸君共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赵亚玑

作者系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高二年级73班学生

指导教师:赵兴杰

静以修身静以养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