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以胖为美是真的吗(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吗)
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剧终,这部热剧在这个假期里煽起的盛唐文化潮流,终于告一段落。虽然在剧情最后,这部剧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令观众难以接受的烂尾剧情,但是在近几年的古装剧中,它绝对是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除了紧凑惊险的剧情、精致的服化道以外,剧中的女子形态也很有意思。不知大家是否还能回忆起元载招来女仆,围出来了一个人肉屏风的剧情,这几位侍女的形态,似乎非常符合人们常常提及的“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主流。
以胖为美,是真是假?在近几年的大唐古装剧中,又或者是在许多文章中,总是在强调唐代的女性都是以胖为美。尤其是盛唐时期,因为国力鼎盛,就连普通百姓人家都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就导致这些女子越来越胖,在当时的大唐就掀起了“以胖为美”的审美潮流,比如再保留下来的一些侍女图,还有侍女雕塑中,总是能够看到女子体态丰盈。然而历史真相真的如此吗?毕竟在当下社会,女孩子们可是天天都叫嚷着要减肥,完全不喜欢自己身上有一丝一毫的赘肉。
只可惜人们口中常说的“唐朝以胖为美”,其实只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每次提起唐代女性,人们都会想到“环肥燕瘦”一词,尤其是大量出土的一些唐代陶俑和壁画,这些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给人一种丰肥浓丽的感觉。导致现代人普遍认为唐朝古人的审美,就是“以胖为美”,然而大唐存在了300多年,在这几百年的岁月里,唐代各个时期的审美时尚其实在发生着演变,“以胖为美”并没有贯穿整个大唐的审美潮流。
初唐审美风尚,纤细为主唐朝以前,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和雕塑,都秉承着女性纤瘦为美的审美特点。长沙楚墓中曾出土过细腰欲折的舞女;汉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美人,莫过于轻盈掌中舞的赵飞燕;即便是到了隋朝,那些随带保留下来的莫高窟壁画中的伎乐,更是纤细婀娜的身姿。这种以瘦为美的审美,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初年,比如在初唐诗人刘希夷所写的的《春女行》一诗中,就有“纤腰弄明月”这样的句子,即便是一些初唐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女子形象依然以身材婀娜为主。
不过初唐时期延续前朝的审美观时间段较短,虽然文人笔下的唐朝女子大多都是纤腰袅袅,然而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女性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转变,比如书中记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由此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女性审美,不再是从前的身姿纤细,已经开始出现了以面部丰腴为美的特征。这一审美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大唐国力增强,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同时又融合了西域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惯,导致初唐女性的审美形态开始发生转变。
只是这一时期的审美风尚,并没有完全的偏向于“胖、肥”,女子所追求的丰腴形态,其实是拥有一种强健的体魄。唐朝是一个封建时代里的开放性社会,因为武则天的执政,让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一个极大提高,所以唐代女性生活的相对自由。这一时期的唐代女性喜欢穿着胡服、着男装,之所以做这种打扮,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女子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想要在体育运动中脱颖而出,自然需要强健体魄。
根据大量史书资料记载,唐代女性喜欢参加户外运动,所以女性的体态大多也额宽、体胖为主,但是这并不是当今社会人们所挂在口中的“肥胖”。开放的社会风气,社会物质的富足,前朝遗留下来的尚武遗风,综合这三点因素,初唐时期的女性审美逐渐发生转变。从以前的崇尚纤瘦,变为了追求力量性、丰腴性的美。这种美并不是肥胖,它展现的是一种包容的文化视野,是这一时代的特有风貌。
盛唐风尚,“以胖为美”史学书中所指的盛唐,也就是在唐玄宗统治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开元盛世,更是《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发生的背景。这一时期的唐王朝,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整个社会注入了生机活力,出现了令后人今天得到的灿烂辉煌的盛唐气象。正是因为王朝的繁荣,社会的安稳,导致整个时代对于女性的审美观转变成为了“以胖为美”,在一些文学作品、史书资料、艺术作品中,都大量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妇女都是以丰腴浓丽为主。
最有代表性的美人就是杨玉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温泉水华洗凝脂”;《旧唐书》中曾有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在《杨太真外传》中按时写到:“贵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由此可以看出,杨贵妃绝对是一位形态丰满,脸颊圆润的“胖美人”。一个社会的上层阶级,最能够反映整个时代的女性审美观,再加上杨玉环的三位姐妹结识这种形态,足以看出这一时期,用来衡量女性美的标准,就是杨玉环和和他几位姐妹的这种贵妇体态。
唐代画家张萱画的那一幅《捣练图》,里面的女性人物,皆是唐朝贵族妇女,她们都是一些面颊丰腴,身材圆润的女性;还有开元十八年保留至今的壁画,画中的那些侍女,皆是体态肥硕之人,尤其是她们的下颌圈非常明显;还有出土于公元742年的彩绘侍女,她们穿着宽大的衣袍,仍然可见丰满的体态。从这些出土的食物都足以证明,盛唐时期确实流行着“以肥为美”的时尚,无论是史书记载,又或者是保留下来的这些古老文物,都将“胖”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长时期,纤瘦轻盈才是真的美
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的繁华,此后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从前的太平盛世也不复存在。唐人心中的那份自信豪迈,也淹没与战争的灰尘之下,正因如此,这个时期的审美又发生了转变。人们不在喜爱女性的圆润丰腴,这一时期女性美的流行时尚又变成了纤瘦轻盈,比如诗人李涉就在《竹枝词》中写到:“细腰争武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这句诗词不仅反映了女性的体态,也反映了审美转变的原因。
为何中唐时期的女性之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首先就是安史之乱之后,导致唐朝的经济远比不上往日繁荣,杜甫曾经就写过,怀念开元盛世状况的诗,经济对于女性的体态之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次就是当时的政治状况,当时整个唐王朝不仅是藩镇割据,更有着外族入侵,战乱频繁的状况,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无法在故土安居乐业,为了活命只能够纷纷逃难。在这些逃难人群中势必会有女性,在战乱中长途跋涉、衣食住行没有着落,往日丰腴的体态自然会消瘦。
中唐时期的政治、经济,让女性被迫变得纤瘦,但是这种美度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女性说可以追求的潮流。尤其是中唐时期的兵役更加繁重,男子前往沙场服兵役,女子自然就成了家中主要的劳动生产力。比如白居易所写的《观刈麦》一诗中就有提到:“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敞筐”,这一时期的妇女形象,与盛唐时期截然不同。女性不再过着丰衣足食的闲适生活,而是必须为了生计日益忙碌。
一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大多都是建立在它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唐时期妇女纤瘦体健的形象,就是由此而来。不过盛唐时期所流传的体态肥硕丰腴,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在一些中唐时期为数不多的诗词和古老作品中,依然能够窥探到,以胖为美的审美并没有全然消失,只是它早已经在社会经济的压力下失去了原有的主流地位。
晚唐女性审美,偏向柔弱妩媚到了晚唐,几乎已经不怎么能够见到盛唐时期圆润壮硕的女性了,这一时期的女性也不像原文中所提到的中唐时期纤瘦轻盈的女性。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风尚,又回归到了初唐,甚至更往前的朝代。这一时期最受人们欢迎的女性,除了要纤瘦以外,更要带着一份柔弱妩媚,这种女性气质与唐朝末年哀婉深沉的基调更加相符合。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女性非常追求细腰,她们的腰要细到哪种程度呢?
诗词和史书中总是出现“舞柳细腰”、“腰胜柳”、这样的词,这些词一般都是用来描写当时的舞伎、宫女的诗词。这两类人一般都是走在时尚前沿的人物代表,通过史诗中明确的材料记载可以看出,细腰在晚唐十分受欢迎。这一时期的审美风尚,与往日的繁华盛唐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不过这与当时的末世特征是相符合的,女子素肌纤弱,是美人的标志,是王朝走向末日的标志。
藤树先生说:
从唐朝不同的时代来分析唐人的审美特点,会发现整个300多年的岁月,“以胖为美”只是暂时性的,她虽然最能代表大唐的特色,可是它却不能代表300年的审美变化。尤其是“以瘦为美”,其实千百年来都是女子所追求的。在为了解真正的历史知识之前,千万不要把盛唐流行的时尚当做整个大唐的时尚,在津津乐道谈论以胖为美之时,也不要忽略,这背后的历史变化。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资料:
《唐代“以胖为美”之女性审美观演变考论》
《唐朝以胖为美是谬传》
《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唐代女性审美观的演变及其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